高效课堂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时间:2022-10-15 09:39:33

高效课堂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性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对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的要求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教师的教要落在学生的学上,要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

要进行主体性教学,首要的是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

第一,要树立主体性学生观,确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要积极争做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谈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及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只有与学生平等对话,不扼杀少年儿童好问的求知欲,不磨灭学生探究世界的热情和创造火花,才会实现教师与学生心灵的互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必须突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展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放手不管,任其发展,从原来的保姆式教学转变为现在的放羊式教学。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仍然有组织与调控的责任和义务,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如果袖手旁观,对疑难问题不敢点拨、不敢提问,甚至不敢讲解,就会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无法发挥。

第三,要进行主体性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课堂内要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在向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二、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课程改革把“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并列提出,将更有利于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统一的发展,这是一大进步。两大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在实施过程中,要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那种不注意学习过程而侈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应脱离知识技能,它们是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取紧紧地融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体性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创造性地活用。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思维得到训练,而且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和发展了综合能力。有的老师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为了提高学生成绩的及格率,便把大量的间接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样做,学生的成绩可能会有表面上一时的提高,但是,由于学生所得的知识只是从间接经验获取的,它缺乏自身的体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容易忘记。没有经验的知识是死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肤浅、浮躁,做题和考试时自然是错误频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培养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自动的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动脑、交流等实践活动,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直接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学生理解、掌握得比较深刻,不容易忘记,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是课堂实施环节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前后顺序一般是自主思考在前,合作学习在后。围绕学习内容或老师提出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先自主思考,在思考之后,再进行合作交流。简单地说:也可以在教师授课之前,学生进行独立地看书、做题或自学提纲,这里的自主思考和传统的自学是有区别的,是在自学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提出有待解决的困惑或问题,初步达成学习目标,这个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短短的30~40分钟内既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展开深入的合作探究,确实容易顾此失彼。可以打破封闭的课上、课下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前就对所要研究的知识进行尝试性思考,教师可以提供开放性的自学提纲,或是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探究性的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就有了较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拓宽学习资源;然后记录自己的困惑或质疑。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或分组合作探究,此时的合作探究就不再是形式上的了,而是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的,这时的合作学习是来自他们的内心需求,而不是完成老师的要求。上课伊始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核心,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探究走向深刻。

四、处理好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标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教材是我们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上则指教科书。这里我们取其教科书之意。目前有一些教师抱怨教材内容太多,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不敢进行取舍,被动地使用教材。教材上有一就教一,有二就教二,一味地照搬教材。实际上教材编写是有弹性的,给教师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持这样的态度:凡是课本上写的,我都要教;凡是我要教的,学生都要记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本就是例子。”也就是说,再好的课本也不可能为学生或教师提供所需的一切,它仅仅为教学提供例子而已。

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这个工具,要理解和掌握这个工具的具体特点,哪个特点能使我们更方便快捷地达成我们的目标,“知己知彼”,才能不走弯路。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要时不时地看看我们的目标(课程标准),以免失去指引,迷失方向。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教材不仅具有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价值,而且还具有促进学生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发展的价值。一般而言,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有着差距和矛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缩小这种差距,解决面对的矛盾,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还要让学生在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养成探究和创造的精神。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洋桥学校)

上一篇: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编程技能的改进与实践 下一篇:班级的项目化管理初探――班级管理实践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