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10-15 08:12:08

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提出了以科研带动教师积极性;以订单式课程设置满足培训内容针对性;以参与式教学提高培训实效性;建立服务平台式的管理机制;设定明确的效益评估标准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关键词:教师培训模式;实效性;问题;对策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我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根据教育部党组《教育系统干部“十一五”培训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必须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机制等方面对现行的教师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创新。

一、主要问题及对策

柳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全市辖四城区六个县,是一个壮、苗、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级市,也是一个经济和教育均还欠发达的地区。六县中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个。2007年7月,广西通过“两基”评估验收,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矛盾已从数量需求转变为质量、数量并存,对高学历高素质的要求增长,教师质量问题凸显。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水平和职业素养。满足这样的要求离不开以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师继续教育。

在笔者实际工作中遇到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继续教育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二是课程设置针对性和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三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单一;四是培训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人指导,培训效果不理想等。其中培训模式和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置针对性和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应该是主要矛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从创新培训模式和教学方式方面寻找突破口,探索一种新的适合柳州市教师培训实际的新模式。具体操作是这样的:首先通过电话、问卷、访谈和网络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受训者的需求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由学区或学校提出申请,确定培训项目、培训目标、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最后,根据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在柳州市教师培训师资库中选择相应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培训内容为新的、未研究过的,则先进行培训者培训,并将其作为培训教师的科研项目先期进行研讨。受训教师在拿到培训菜单后,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和教师;每个培训项目都有一定的学分,受训教师只有完成相应的学分才能通过培训的考试;受训教师以小组(20人以下)的方式组成包括培训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中,通过组织研究会、研究小组、示范课、小组教学和集体备课等形式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教学体验,双方所研讨的教学方法都尽可能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展示,同时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教师将所学的东西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

二、本培训模式的理论依据及亮点

近年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引发了对教师角色的挑战及重新定位,也引发了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培训的高度重视。他们以不同的视角研究教师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例如对专业发展历程中教师应该具备的种种知识与能力展开研究,进而对如何具备这些知识也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在广泛综合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设计培训活动,从而推动了教师培训模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这种培训模式凸显出如下几个亮点

(一)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提高教师培训积极性

教师培训的主体包括被培训的教师(受训者)和进行培训的教师(培训者),两者都需要积极主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培训的有效性。目前柳州市教师培训师资基本由高校教师、教科研人员及中小学一线教师构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大都有一定的影响,可谓是功成名就,缺乏参与培训的内动力,多是在行政指派或安排下,被动接受培训任务的。而在我们提供的服务平台上,将培训者的授课内容作为与县(区)教研部门的合作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培训者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拓展了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角色转变方面,培训者既是新课程理论和教学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受训者的指导者,既是合作性科研项目中的参与者和配合者,又是实际教学问题和校本科研的挖掘者和研究者;2.在教学能力方面,参与本模式的培训者能积极与同事合作开展校本教研,对所学到的新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他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并尽可能鼓励学生与教师配合,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他们能对其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性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长期的思考性的探索;3.在参与学校改革方面,这些培训者能更积极地参与课程改革、课外活动和制定教学评估策略等,他们往往更加关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致力于校本革新性科研项目,并能大胆地提供创新性的改革意见和建议;4.在与社会合作方面,他们积极参与面向当地社会的科研项目,更加注重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参加各种社会会议,承担许多有关社会发展的课题,积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配合学校的改革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受训者参加培训,在以小组的方式参与到科研项目过程中,通过教师间相互交流和自我反思,实现了将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性转化和自身教学经验的批判性反省;培训者还在与受训者进行交流和对受训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将受训者对自身教学经历的反思,挖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予以吸收利用;同时,受训者由于在合作研究中受到了理论启发和熏陶,培养了发现教学问题的敏感性,提高了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此外,受训教师通过培训还能不断参与到学校改革和发展项目,切实增强了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有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小组内的“同伴合作”,使受训者之间沟通交流,相互启发借鉴,探讨问题的解决,由于“同伴合作”时间和形式可以由组员灵活掌握,减少工学矛盾。

(二)以订单式课程设置满足培训内容针对性的需要

实践证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想提高实效性,必须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即既要满足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需要,又要注意将教师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活动形式的设计方面,我们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实行订单式课程设置。

首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为了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每项培训方案制订前,通过电话、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调查受训者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与受训老师们面对面的交谈及听课,观察其实际的工作环境,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和实际需要;让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拟定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模式,即下发“订单”。

然后由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确定培训项目、培训目标、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即提交“订单”。

最后,根据受训教师的需求,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均广泛征求教育行政主管领导、培训组织者、培训者、受训教师四方面的意见才最后确定。通过从各方面角度审核后的方案,在内容上充分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形式上强调教师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培训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培训内容经过整合,形成培训菜单。

在有了培训菜单,了解了市场需求之后,选取合适的专家与名师做培训者。在本模式中,通常以受训者组成科研项目组或行动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培训工作。一般而言,这些组成人员均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使得组成成员能积极主动并协同地去解决和完成一些复杂的教育问题(科研任务)。这种培训模式表明,作为受训者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需要把专家与名师的理论诊断和引导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进行嫁接,实践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专家与名师价值判断和理论分析的纵深引导,也需要中小学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这些互补性的合作实际上表明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不可分离性。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一个行动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制订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所采取的行动。他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以现场为基础的学校改革活动、课程理论培训、短期研讨班、专题研究等。受训者通过参加科研小组并在上述活动中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促进专业发展。

一切科研计划、实施步骤、具体内容等都是培训者和受训者双方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共同参与制定的。培训者不是传统意义上方案的决策者、实验过程的控制者,而是现实意义上的指导者和咨询者;作为受训者的中小学教师也不单纯是接受者和执行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计划的制订者、方案的决策者、行为的检查者、成果的评价者。双方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彼此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资料等各种资源,共同担负教师教育职责,共同参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家都相互尊敬和支持,共同期待并努力达成教育教学科研任务,形成了一股团结向上的士气和争鸣学术的氛围,不断营造一种随时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气氛,这种气氛促使他们积极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三)以参与式教学提高培训实效性

在课程实施方面,本模式倡导课程的选择与实施应与实际的教学体验相联系,培训者与组织者通过组织研究会、研究小组、示范课、小组教学和集体备课等形式为受训者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学体验。受训者在培训者的引领下,以主体者的身份参与到培训内容的学习及研究,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在不断研究的工作中自主构建知识。这种参与式培训强调的不只是让受训者掌握规定的知识体系或行为技能,而是在当前和长远、外显和内隐上均获得更多的发展和提高。培训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于培训者。对此,我们狠抓几个环节:首先,注重做好培训者的遴选工作;其次,培训者都必须参加“培训者培训”的学习,以掌握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技能与技巧;最后培训者必须做出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尽可能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示范后,经过专家组审核后方可实施培训。

(四)建立服务平台式的管理机制为培训提供保证

1.创建管理机制

教师继续教育是法律赋予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义务,也只有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教师培训才能取得实效。首先要有专职的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它是科研工作小组的联络员和领导者,其职责就是领导工作小组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帮助在职教师达成专业目标和满足专业需求,改革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提供管理制度上的保障。

2.搭建网络服务平台

一方面根据各级不同标准制作学习模块和课件以用于远程教育。利用软件环境进行自学是远程教育主要学习方法,面对起点不同、层次各异的教师,必须依靠不同层次的任务模块才能激励他们学习。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我们的重要工作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驱动学员学习的“任务”,通过任务组织学习,同时要注意让学员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而不是强迫,让学员在自学中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安排教师进行网上授课及答疑。另一方面建立网站,负责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及做好网络宣传。通过网络的聊天室、QQ群、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网络论坛,使学员能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及相关资料,同时也成为了解教师培训需求的一个场所,网络也使全体教师能更方便快捷地了解教师培训的现状及相关政策。

3.建立保障机制

一方面加强教师教育的政策保障。以政府文件师的认识,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及规划。另一方面,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得以保证。

三、培训效益的科学评价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通过培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重视培训过程的同时,要发挥培训结果的效应。在现实中,往往是教师参加培训后,拿到证书就意味着培训到此为止,至于学习什么,学得怎样无人过问,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培训结果的有效性就是要体现在培训结果利用的最大化上。因此,无论是培训的举办者或培训对象的派出单位(学校),首先都应该重视对教师培训后的跟踪考核,要给受训老师留作业(比如向同事汇报培训心得或进行某项专题研究,进行实践活动交流等),充分利用受训教师的学习成效进行校本培训。特别是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对象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其次培训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参与培训学习的教师自己,可参照国际教师培训评估的有效做法,专门设计培训效果评估表,以半开放式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培训的效果进行现场评估调查;另外建立成果集,将受训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集合成册在全市范围交流,方便教师经验的交流,同时也便于向学术期刊、学报等推荐发表。

四、结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强化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教师教育培训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对教师培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仍然还有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自觉性、如何使我们的培训行为内化成老师的综合素质等,均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丽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潘冠海.实践研修――骨干教师培训的有效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3]刘堤仿,杨仙萍.促进学校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理念与行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

[4]卢荷,谢贤智.搭建平台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上一篇:初任教师继续社会化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四川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思略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