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教师文化构建初探

时间:2022-10-15 05:42:48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教师文化构建初探

摘要:高效课堂呼唤新学校,新学校呼唤新教师,高效课堂的实施和推进需要唤醒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更需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让新课改的春风吹醒。一是要唤醒教师沉睡已久的思想观念,引领教师积极克服困难,努力改变现状,使其能有自觉参与新课改的意愿,摒弃与以人为本理念相违背的传统做法和观念。二是要唤醒教师还权于学生,让僵化的课堂灵动起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才能学好。三是唤醒教师克服惰性和名利的羁绊,用一颗平常心育人教书,自觉学习和完善自己,做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因此,本文探讨了在高效课堂的建设中,我们应注重的教师的四种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02

一、构建教师的创新文化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富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做不到这一点,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不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利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定论,是一种思维结果,它不体现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书本知识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是成体系、全景式的,必须是有再生与辐射能力的。前者是指教师的创新,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后者是指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不是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而是体现于终端――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发展、开花结果。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破“一张考卷论高低”的观念,立全面考查创新能力的观念。

二、构建教师的执行文化

对教师而言,课堂是仅仅依靠教师的“教”,还是仅仅依靠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生发展,这都是在执行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这也考量着教师的执行魄力与教学智慧。

改善和提升教师执行力文化,是教育行政部门及校长共同关心的问题。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层面来提升校园文化执行力:

1. 构建高效执行力组织

有效执行的最终目的是在学校内部建立起执行文化,这种执行文化是以学校动态互动的组织模式为基础的,这种组织模式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长应致力于构建执行力学校,促进科学分工,促进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增强,从而大幅度地提升教师文化的执行力。

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即根据实际动态对人员进行最佳配置。让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这样才不会产生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学校是发展的,学校也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如果学校像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教职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学校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才谈得上学校的执行力。

2. 完善绩效管理的制度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在校园文化中,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在工作绩效与奖惩间搭建桥梁,才能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激活教师队伍。

首先,我们要搞好教师的分配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使分配制度具有一定弹性。让教师工资中可以变化的活工资占有一定比例,工资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建立健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型合理人事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教师人才。同时也从待遇上向优秀教师人才倾斜。

其次,学校要建立能上能下的用师机制。要激活教师队伍,必须建立能进能出、择优汰劣的用人机制。关注骨干的发展,对先进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提拔任用,产生凝聚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帮、带的作用;反之,学校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活力,最终造成一些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下一代的教育。

3. 构建新型课堂模式,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

我们要构建新型课堂模式,形成良好课堂文化。让教师在新型课堂的构建中,形成良好的执行力。

构建新型课堂模式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以生为本的新型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物质文化看,要为学生提供全天侯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测量、绘画、做手工,营造学生乐学、善学的良好氛围。从制度文化看,要加强课堂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要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研究、形成适合新型课堂文化要求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推动管理创新和教研创新;从精神文化看,要倡导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向传统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活师生的创造潜能。

三、构建教师的研究文化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真正有反思价值的课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憾。那么,教师需要在课后做点反思,写点文章,读点理论,琢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琢磨遗憾的深层次根源,并且以此作为日常工作的好习惯,持之以恒。惟其如此不断研究,课堂文化才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1. 教师需要研究,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业要求

教师的职责是:传播道德思想,教授专业知识,解决疑难问题。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必须加强学习、研究、并自身实践。

新时期要求:“做反思型教师”。我们教师每天都在强调学生的复习巩固。而自己的复习巩固――即反思研究大都没有进行或没有坚持或只进行了皮毛,这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业务提高不快的根本原因。有很多教师一方面看到别人的文章或教学总结时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缓慢或者写不出漂亮的文章,这实际上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反思不够或反思后没有积极行动所造成的。我们有很多教师课一上完,教案一关,长吁一气,心里说“三年后再来”!便万事大吉。实际上若能认真反思就能自觉促进学习,钻研理论,研究教法,思考学法。因为一般的想法与深入思考是有距离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表达也是有差别的,许多话说起来无人深究,小毛病并无大碍,写在纸上方觉不妥;动起笔来才知道自己词汇贫乏,语言干瘪,理论无力,素材苍白。所以,在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做“做反思型教师”的潮流中,课后及时回顾,对照精彩联系理论,依据困惑检查观念,并做出积极行动,写在笔记里,录在电脑中,调整在下一次课上,哪怕只字片言,若能认真坚持,我们相信,教学水平与课堂艺术的提高是必然,创新思维就会显现,精彩文章也会跃然纸上。

2. 教师需要研究,是做一个完整教师的必须要求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而不发则囿。很多人都认为,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写不写教研文章无关紧要,甚至将教书与研究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是片面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危机、实现更新的过程。完整的、成功的人生过程必须在艰难的自我否定中肯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肯定中坚持永远的自我否定,自我重建。这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行动。当然,教师的研究要围绕教育教学选定课题并开展,这样肯定是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的。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味摸仿别人,也应该具有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传播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完整的。

四、构建教师的设计文化

从课堂设计理念出发,教师为自己也为学生设计关乎成长和发展的好课,让自己和学生喜欢的好课,而非令人难受的课。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解读课标,吃透教材,分析学生,调整自我,精心设计练习,在“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的过程中获得劳动的愉悦、预先的享受。

五、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的因素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学的共同努力中创造和形成的。尤其是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分析学情、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感情沟通。教学过程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且需要教学双方的合作。很难设想,一位与学生没有真情实感的教师能够取得学生的配合和支持。因此,教师平时应与学生多接触、多谈心。注意关心和鼓励他们,取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这也是搞好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抓住课堂的引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导入环节,一开课就把要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方法有好多种,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原有的知识跟现在要学习的知道有联系,使原有的知识起到对现有的知识的铺垫、过渡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三个关键词:一是科学,就是我们的课堂目标设计必须以生为本,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以学定教,要关注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的指导要及时、有针对性。二是民主,就是我们的课堂必须充分发扬师生民主,要创设对话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质疑、。三是人文,就是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关注学情,面向全体,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进步,使他们的思维活跃,个性张扬。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六中 415300)

上一篇:模型 变式 信心 精讲 下一篇:探究有效的课后辅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