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新审视

时间:2022-10-14 12:23:58

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新审视

一、 盲目的课程整合

当教科书不再是美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教师们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体现所谓课程整合。

例如,教学中运用网络能引起浓郁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多数提及的只是如何上网查阅资料,如何存盘、上传,很少提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即如何构思、表现的艺术手法有那些、怎样处理好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就没有体现出美术学科的特色,就好像是上电脑课,而不是上美术课。

为了整合所谓课程资源,贪大求全,什么都搞综合,什么都要人文,什么都要合作,什么都要表演,什么都要排场;为了过多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忽视美术学科技能的提高,像有的美术课那样,“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双基”被弱化削减尽失,难怪有的老师在听过一些美术示范课后感慨,这样的美术课不是美术老师也能上啊!学科外部资源的引入,只有与美术课程本身互相融合,才能转化成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我们摒弃“学科本位”“技法至上”的陈旧观念,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其意是针对美术教学长期滞于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技巧的教育弊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否则,我们就从一个弊端走向另一个弊端。如同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无论它多么漂亮,用处有多大,它始终是一个工具,如果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提及如何构思、如何创作,那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美术课堂设计,这样的美术课就没有体现出美术教学的特色。美术教师不能忘本,自己的专业是美术,专业素养以外的东西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握。多媒体的运用需要教师恰当选择,合理运用,这样才能锦上添花。过度的学科本位是错误的,但没有学科特征的教学更是不对的,学科之间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有使用的必要,否则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导致所谓课程整合的种种偏颇。

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整合到美术课程的某一个具体的活动中来,必须与教学内容、手段、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如进行“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让学生参观美术馆、画廊就是不合适的,应当去美术工厂或工艺作坊参观、调查、取经。再有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会使课堂教学产生干扰作用,特别是作业完成阶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会造成很大影响,使他们通过作品来表达感受、情绪的学习目的很难达到。

二、 花哨的组织形式

不少教师一上公开课或示范课,就将几张课桌拉成一堆,让学生分堆而坐,说是好“合作学习”,难道非要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吗?同桌之间,前后同学之间,转一转身就可以做到了的,何必非要把桌椅搬来搬去,劳神费力呢?不少课堂搞得很热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教师以为不开展活动就不能突出“学生为中心”。各种各样的优质课,示范课频频亮相,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教室里,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独具匠心,还造价不菲。试想,如果日常的每节课都要这样来创设教学情境,无论是财力还是精力都是无法达到的。学生数特少(二十个人左右)、素质极高,高度配合老师,典型的小班化、精英化教学,展现给听课者的是理想化的课堂。缺少老师的常规组织教学,没有日常教学中的随机生成,见不到辅导学生的镜头,有的是一应俱全的道具展示与精彩表演。而正常班级学生多达五六十多人,现场表演没有空间,实际操作有难度。回味之余不仅要问: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咋这么大?

有些课型、内容不适合与合作,因此不能勉强使用。即使使用也要慎用,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因此合作学习的方式要降温,更需要思考。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但教学的过程既要有教师预先创设的东西,也要有学生自然生成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新课堂。许多所谓“示范课”、“优质课”,经过课前的反复演习,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忙着表演,什么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个性化形象思维的表现都没有了,只剩下热热闹闹的课堂,所有的过程都在按照程式化的预演进行排练,“效果”很好。而这样的所谓示范课给听者带来了什么,恐怕很多人都会有同感。

三、 新异的造型材料

课程内部资源是学科教学的基础资源,也是根本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在美术课程资源内部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即使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出台后,尽管名称有所变化,但绘画的体验与尝试最为重要。

现在,在视觉艺术教育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把绘画活动当作旧的传统美术教育的代名词,特别是当教师发现有很多造型材料可以利用,而绘画难以出彩、没有花样,于是千方百计搜集各种新奇的材料,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占据了原来属于绘画造型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课堂教学尽显繁华。于是,我们在很多美术课堂上看到那么多新奇的材料和豪华奢侈的制作方式,连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用买来的新衬衣做招贴画,用手提电脑、摄像机拍下自己得意的创作,用各种高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贺卡等等,而这样的制作成本是高昂的,缺乏在平时的常规课上推广使用的可能,也缺乏了可实施的真正意义。

各种造型材料成为美术课程活动的内部资源,在短时间内,我们津津乐道这种新奇材料的美感,之后就是对这种形式的厌倦,对美术创作体验的冷漠,不再把美术当成表达自己理解和创造力的手段。各种所谓公开课的教学评价也倾向于提倡“新”、“奇”,至于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却不怎么在意,这样的评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反作用。

可以这样说,任何学科课程活动都应该具备相应的文化品质,作为以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培养目标的美术课程教学,为了让学生体验新奇的材料美感不是教育的理想追求,美术教育的理想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创造美的行为成果,材料形态的变化是它的表现形式。当然,也不能否认欣赏的同时可以产生审美体验,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的审美进步,否则,美术课程教学的审美特性黯然失色。

好课应该是比较朴实的课,教具也应该是简朴实用,面对多而复杂的教具教师应该尽量简化,或者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也是可以的,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四、 作秀的教学媒体

新课程的实施学习方式呈现更加丰富的学习模式,课堂气氛活跃了,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去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等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也使老师们津津乐道于新的形式:多媒体、花哨的课件、声光电的奇丽效果,一堂示范课有外出考察,有学生主持小组汇报,有演示幻灯片,甚至有现场表演,体现出一种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表象。这样一节课如果正常上下来估计没有半天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经录像剪辑后,往往更多地把精彩镜头留给表演环节,而一些没有视觉吸引力的镜头一晃而过,弱化了美术教学中的实质问题的解决环节。

美术课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一幅画固然有说不尽的美妙之处,如果不亲自动手,这个过程对学生永远是个谜,永远不能了解艺术的真谛。如果不加以示范,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墨的干湿浓淡以及水、墨、色在宣纸上的神气效果?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带来的笔触、肌理产生的节奏、韵律?如果没有这样的示范,怎能感受美术的魅力?而这样的过程用传统的示范方法就可以达到,难道非要那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本质问题是教师专业技能较低,不敢示范,不能示范,而这本身就是指导思想的错误。

在一些示范课上,很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缺乏针对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的教改示范课,尤其不能满足落后、偏远地区的美术教师的课改需求。由于缺乏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课改指导,势必导致课改的片面和不足,而且直接导致了美术教学方法的盲目求洋,忽视了美术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也导致了教学艺术的苍白。

五、 迷茫的教学评价

从百年前的美术教育的雏形,到现在变化多样的美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对待一节课的评价,每个人有自己的标准,评价起来是难以把握的。同样一节课,好和坏都非常正常,在今天,应该把握的标准是:无论你在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建构主义也罢,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也罢,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有所领悟和进步的课就是好课。教师能够讲的使听课者听得入迷,进入了课堂内容的情境,这样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课就没有什么复杂的互动等形式。在这里,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显示出足够的作用,没有什么花哨的组织形式,但教学的效果却非常好。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里的优点要继承和发扬,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也罢,互动也罢,其实对待探究要全面理解,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本来就是创造性的艺术,个人要扬长避短。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立足对学生感受、参与、创造、展示的投入程度,重视过程,不忽视结果,立足根本,要明确教给孩子的应该是什么,不能为了华丽的外表摒弃内在实质,缺乏真正美术学科特点的课堂无异于“空中楼阁”。要把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应用到基本的教学中去,不要哗众取宠,不要欺骗学生,不要跟风冒进,人云亦云。清醒地认识存在的误区,对待新课程,要以冷静、理智的心态去看它,既要向钱看,也要回头瞧,不要迷失自我,不要矫枉过正。以正确的认识、合理的运用、深刻的反思为主导,我们的美术教学就会不断的推陈出新,就会有更好的生存土壤,也会有新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顾平,《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武云凌 江苏省沛县初级中学 221600)

上一篇:数学探究式教学之初探 下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