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7 01:53:53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篇1

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中各个学习主题都设有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并没有做硬性规定而要求必须按此完成。设置教学活动建议的目的,一是为教师留置施展教学才华的空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大胆创新,而不是把教学仅仅局限于内容标准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从而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使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方法并不只有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而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三是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中国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一点是中国现代史教学活动建议最重要的内涵。

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有这样一些内容:观看影视资料片、学唱歌曲和朗诵、请人大代表作报告、访问长辈收集口述史料、收集过去的购物票证、在地图上标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课堂交流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举办台湾问题讲座、举办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小型展览会、召开介绍当代科学家的主题班会、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分组进行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调查等。

中国现代史教学活动建议大致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注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必须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历史现象,并对其进行纵向的或横向的联系、比较。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现象。学生能收集到的票证一定种类繁多,除了粮票、油票、布票以外,可能还会有肉类、豆制品、煤、火柴、盐、酱油、香烟、酒类等各种票证以及工业券等等,票证的年份可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初都有。这些票证的种类、年份和购物的限量等都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联系和比较,从中了解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等。通过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现象,才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感悟到我国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意义。

其次,注重收集与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的过程。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之重要一环,是开展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都蕴含有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活动内容。例如,观看历史纪录片的过程是通过影视资料真实地感受历史的过程(历史故事片也是历史背景资料的形象反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感;历史图片资料的收集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收集到的历史图片如果要作专题展览,需要进行选择,撰写文字说明,使图片反映真实的时代背景和史实片断;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报告会、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都有一个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的过程,不论是交流民俗文化知识,还是介绍两岸统一和台湾问题,或是介绍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不做广泛的资料收集工作,不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这些教学活动就无法很好地开展;有关中国现代史基本问题的重要资料反映在教材里只能是极少的一部分,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查找文献资料、报刊资料,收集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及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快捷地查找各类有用的资料,尽早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

还有,注重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调查,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了解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现代史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调查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内容,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失误和挫折。当然,“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个教训,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因此,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十分必要。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文化大革命” 中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这是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访问长辈,可以采取开小型座谈会或个别访谈等形式。由于长辈中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很多,各人的经历也不同,因此开展这项教学活动,首先要选择和确定好访谈对象,同时,还要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在座谈或访谈时,应当按访谈对象的原话忠实记录,有条件的可以既做笔记又做录音或录像。座谈或访谈结束后,要对记录稿进行整理,如果是几位同学都有记录,应互相核对,力求记录准确无遗漏。如果有录音,记录稿应与录音核对。整理经社会调查得来的口述史料,还需要参考其他资料,对于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做出解释或写上注释,加以说明。此外,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等,更加需要运用社会调查这一教学活动方式。

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在实施之时,须充分考虑所要达到的活动目标,要细致计划活动的步骤,还应加强对活动全过程的评价。

附教学活动案例

活动主题

学唱抗美援朝时的有关电影歌曲。

活动目标

(1)了解建国初期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

(2)从电影歌曲中感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活动过程

(1)收集和抄写电影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的歌词歌谱;

(2)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或组织班级故事会,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谈谈自己对歌词意义的理解;

(3)学唱其中的一两首歌曲,并进行多次集体练习;

(4)在班级活动时组织小型抗美援朝电影歌曲歌咏比赛。

活动说明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篇2

遵义会议以后,党在军事上、政治上纠正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错误,但尚未从思想上彻底清理这种错误,党内很多高级干部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种错误的根源。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错误,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本质上都是脱离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的,仅从主观愿望或从教条、本本出发,这都会给并且已经给中国革命带来极大危害,如果不加以纠正都会将中国革命推向失败的深渊。而由于主客观诸多方面的原因,党内很多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尚缺乏更深一步的认识,这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着手采取一些重要措施来解决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问题,即马列主义如何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中共中央决定搜集和整理六大以来的历史文献资料以编辑《六大以来》这份文献,这原是为在1941年上半年召开七大准备的材料,因为预定的七大议程就是要总结六大以来的历史经验。要求加紧编辑《六大以来》以解决遵义会议以后的政治路线问题。

1941年初,胡乔木调任的秘书兼中央政治局的秘书。于是,初到身边,胡乔木就从手中接过《六大以来》这份文献校样,不久便负责起这份文献的搜集和编辑工作,进入到一场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六大以来》汇集了1928年6月中共六大到1941年11月期间的中共历史文献共519篇,包括会议纪要、决议、通告、声明、电报、指示、党报社论、主要领导人的文章、信件等,共计280万字。从《六大以来》编排出一些篇章给延安的高级干部学习、研究,并于9月至10月召开了“九月会议”,拉开了整风的序幕。“九月会议”后,结合编辑《六大以来》写了两份重要材料:一是为会议起草的《结论草案》(即《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的结论草案》),二是批判王明“左”倾错误的九篇文章。九篇文章和《结论草案》都是《六大以来》这本文献的副产物。

《六大以来》编辑出版后,在党内引起极大的反响。正如1942年3月30日在中央高级学习组的讲话中所说,《六大以来》的发表一方面对同志们认识六大以来党的历史“发生了启发思想的作用”,“同志们读了之后恍然大悟”,明白苏维埃运动后期党的领导机关向全党发表过如此多的“左”的训令、决议等,从而认识到苏维埃运动后期党的领导机关确实存在一条错误路线;另一方面有利于犯错误的同志承认与改正错误,在大量历史材料面前个别不承认犯了路线错误的同志也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承认了错误。

正是《六大以来》的积极反响,引起了广大党员对党的历史的重视,很多人要求中央像编辑《六大以来》一样,编一本六大以前的中共历史文献资料。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于1942年初着手组织编辑《六大以前》,并将此任务交由胡乔木和陶铸共同承担。胡乔木编辑了《六大以来》,再编辑《六大以前》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至1942年10月共收了184篇重要文献的《六大以前》也在延安出版。先后出版的这两份历史文献为全党整风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党史文献教材。

为了更清楚地讲明党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两条不同的路线,1943年8月,决定编辑《两条路线》,作为进一步整风学习的更为系统的材料。胡乔木自然是最重要的人选。胡乔木主要负责与联系,文件目录由选定,胡乔木再送给编选领导传阅。《两条路线》以《六大以来》和《六大以前》为主要资料来源,共收录文献137篇,挑选了最能反映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两条路线斗争情况的文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编纂党史文献对全党进行了一次党史教育,为全党整风,解决历史问题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胡乔木成为当时对中共历史有较为透彻了解的为数不多的人物之一。作为的秘书、中央政治局的秘书,胡乔木凭这一特殊身份得以全过程地参加了整风,在身边工作,对于的观点有相当的了解,同时也列席了很多政治局会议和书记处会议,听了中共高层领导的一系列报告,熟知党史的来龙去脉。这为胡乔木参与起草《历史决议》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遇。

继任弼时之后起草《历史决议》稿

运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了中共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随着《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党内重要文献的汇编,特别是政治局会议深入地讨论党的历史问题,中共中央认为重新起草《历史决议》问题应当提上日程。在当时起草《历史决议》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一是为1941年“九月会议”起草的《结论草案》可作基础,其中许多重要内容和思想观点可以吸收;二是在政治局会议上关于路线问题的意见及《学习和时局》的报告,可以成为起草《历史决议》的重要指导原则;三是党的七大召开在即,许多高级干部聚集延安,还可以继续深入地讨论一些重要历史问题,并就《历史决议》提出修改意见。

1944年5月10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由任弼时负责召集,成员有刘少奇、康生、、、彭真、高岗,后又增加博古,胡乔木受的委托参加了《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

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成立后,作为召集人的任弼时很快投入决议的起草工作。当月就写出了第一稿,即《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草案初稿)》。此稿是以的《结论草案》为蓝本,改写而成。任弼时一方面把《结论草案》的精华吸收进来,另一方面又把1941年“九月会议”以来对党史问题的新认识也作了概括。尽管稿子作了多次修改,但仍没能达到中共中央的要求。

在任弼时核过几稿后,就由胡乔木以任弼时的稿子为基础重新起草一个稿子。胡乔木所起草的稿件近7000字,分四个问题:一、从两条路线斗争的角度概述了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抗战爆发十年间的中国共产党曲折发展的历史,着重强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军事建设、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种问题,空前地丰富了中国马列主义思想。二、概述了第三次“左”倾路线是如何在党内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及其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严重错误。基本思想是根据《结论草案》和任弼时的稿子来叙述的,最终通过的《历史决议》也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四个方面来展开的。三、分析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党内统治四年之久的历史原因,也是根据《结论草案》写的社会根源、政治根源和代表人物的主观根源的论断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为防止单纯地批评个人,指出个人品质问题归根结底是历史的产物。四、总结以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胜利,指出遵义会议建立了以为领袖的新的中央,就在实际上开始了党的马列主义时期。

任弼时在抄正稿上对胡乔木的稿子进行了修改,虽然作了多次修改,但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和参加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的同志们仍然感到不满意。中央指定参加修改,的修改稿为后来的《历史决议》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协助多次修改《历史决议》

的修改稿把《历史决议》的大思路和格局基本上理出来了。从1945年春开始在的稿子上动手修改,首次修改是把题目改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题目从此就定了下来。胡乔木也协助进行《历史决议》的修改工作。

胡乔木参加了第六、第七两次的修改,第六次修改是胡乔木将修改稿上所加的话加以展开,强调了的思想和事业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代表。党在25年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同志,形成了一条同党内一切错误路线和错误思想相对立的正确路线和正确思想――路线与思想!在这里,思想已经呼之欲出,最后通过的《历史决议》在此基础上改为思想体系。胡乔木又将修改稿交给任弼时,并附上关于如何写教条宗派与经验宗派问题的意见,即先讲事实后说责任。正式通过的《历史决议》采用了此意见。

但对此稿大家还是不满意,于是又着手进行第七次修改,主要是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的错误内容重新改写。重新从政治上(含军事)、组织上、思想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胡乔木负责改写组织上和思想上两个问题。这次修改基本上是采取把错误路线放在与的正确路线相比较的过程中展开论述的。在此基础上又加以修改,直至交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第五次大会讨论之前才大体定型。扩大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审议《历史决议》稿,与会同志一致原则通过。提出要加以修改完善。七大闭幕后,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便讨论了《历史决议》,决定继续以任弼时为首组织修改,并提交下次会议最后通过。根据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七大、七届一中全会期间的修改意见,再次进行改动,最终于1945年8月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一致正式通过。

将《历史决议》编入《选集》时的修订及后来的再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在编辑《选集》过程中,本人提议将《历史决议》作为附录编进去,当时参加编辑工作的还有田家英、陈伯达、胡乔木,同时还作了几点重要修改:

一、凡是有“思想”、“思想体系”用语的地方,一律删去,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一方面本人不赞同与马恩列斯并列,主张他们是先生,我们是学生;另一方面苏联不予认同。

二、讲第三次“左”倾路线点了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的名字。

三、加重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指导的分量,原来一些没有提斯大林名字的地方,都添上了“斯大林同志”,有几处还加了他的引语。这一修改是陈伯达提议,并经同意的。

四、将左倾路线的“左”,全部加上引号,即一切改为“左”倾路线,此后党的文献采用了此法。

此外还有一些用语与文字的修改,如将“苏维埃运动”改为“红军运动”,将“苏区”改为“根据地”,将“暴动”改为“起义”等。后来在“”中,因为其中有高度评价刘少奇贡献的内容,整个决议被从《选集》中删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乔木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新版《选集》重新将《历史决议》作为附录编进去。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篇3

【关键词】思维方法 能力培养 综合素质 成功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54

初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是适应学校选拔的需要。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初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构架是: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3.都铎王朝的统治。4.斯图亚特专制王朝的统治。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2.苏格兰人民起义和革命的开始。3.英国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统治。4.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三)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我们将教材所述背景的四个方面加工整理为;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之矛盾尖锐。

具体原因:1.斯图亚特王朝专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紧张。2.查理一世为讨伐苏格兰人,企图使议会通过征税法案。

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概括为5个要点:1.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的标志。2.美国内战。3.克伦威尔的统治。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5.“光荣革命”。又从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介绍中概括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2.资产阶级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才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样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负担就减轻了。再如,在讲“”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1.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怎样侵略中国?2.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3.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4.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考查,不但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也是近年中考命题改革的一个突出成就。而且,强调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中考命题发展的一种基本走向。为适应中考发展的这一要求和趋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基本理论的贯彻,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把历史知识提初到理论的初度来认识和把握。如讲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应该指出,“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上层建筑。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再如讲到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时,应指出,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矛盾实质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阻碍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初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f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4.第一次鸦片战争。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初学生的能力。对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因为随着问题分析角度的转换,重点与非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换,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点的概括、归纳、综合等,以理顺知识线索,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篇4

关键词:历史;有效教学;三引教学法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为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引教学法”。即:

第一步:引导学生走进历史。通常采用两种形式:运用视频音频资料或者让学生自编历史小故事;通过这些形式和活动的开展,一是可以让学生主动阅读教材;二是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三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景,回归历史的感觉;

第二步:引导学生归总历史。通常是让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找出重要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步: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就是让学生对书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具体谈一谈“三引教学法”在历史课中的有效运用。

首先,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明确指出:“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建议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师可在具体实施中酌情处理,因材施教。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共分三目,为了让学生对英国阶级革命的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的了解,我让学生根据全文的内容,按照书中的三目,结合辅助文,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编成一个比较完整小故事。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又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

下面是我班一个历史小组编的故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到了大西洋,英国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速度特别快,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鼓吹“君权神授”,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伤害。

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要求征税筹集军费,而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国王查理一世决定发动了内战。

1649年,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打败了王军。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之后,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另立国王,为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在英国建立。

第二、引导学生归总历史。即归纳总结书中的知识要点。新课标在教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出示预先设计好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在书中找出相关的知识点,经过小组交流,然后归纳总结;如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中心从( )转移到( )。2、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包括( )、( )、(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 ),交战双方( )领导的王军和( )的议会军。4、( )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 ),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第三步: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提出:“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本框内容为了让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为什么会发生在英国,有什么作用?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从英国的经济发展――新兴阶层的出现――王权阻碍――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出现,让学生思考、分析,最后教师引导得出历史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与以往的封建制度相比,是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得出历史结论:革命和改革可以不同程度的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篇5

一、何谓批判性思维

对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学者任长松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指这样的思维过程,即对他人或自己的判断(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论证过程)所开展的深入系统的审视与质疑,严谨的比较、分析与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提出新的更科学全面、更系统完整的判断(观点)、做法或论证[1] 52。学者刘儒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等要求,这些提法均与发展批判性思维相联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在于给学生多少高深的理论,而是提倡学会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探索性思考,并从中获得真知[3] 。下面笔者就结合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谈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几点体会。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在复习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步骤是:第一,选定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典型议题;第二,精选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典型史料,基于史料提出并探讨有意义的问题;第三,采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辛亥革命》一课中,依据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选定如下几个议题。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

孙中山曾说过:“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一逃。倘瑞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武昌起义是一场由突发的士兵起义点燃的,看似偶然,但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蔓延大半个中国,最终使一个统治二百多年的王朝轰然倒塌,则绝非偶然。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可以出示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1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2 革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那时候,两个冷酷的事实沉重地压在无数中国人的心头。一个是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人们痛感国家要灭亡了;另一个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朝政府已是个一味和野蛮专制的政府,人们对这个政府已丧失掉最后一点希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分组讨论:材料1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这一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和民族危机等方面正确分析革命爆发的背景,得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并懂得如何反驳革命偶然性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评价南北议和和袁世凯上台?

关于南北议和以及对清室优待的具体内容,教材虽然没有展开,但这对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很重要。政治斗争或社会革命,不是流血越多越好,不是破坏越大越好,在很多时候,妥协也是一种智慧和美德。辛亥革命从一场流血的革命开始,最终成为一场不流血的社会变革,这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传统观点认为南北议和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其实,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主动选择的结果,如孙中山回国后曾说过:“今日中国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开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他表示:袁世凯虽不可信,但利用他清廷,“胜于用兵十万” [4]344。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和平转移政权,社会基本稳定,没有革命通常所不可避免的大规模的流血、牺牲、破坏和杀戮。它是一次胜利迅速、代价很小的人道主义的革命。在世界革命史上,这是少见的例子[4]361。

在提供相关材料、介绍上述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清帝退位的同一天,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很多人认为这是对旧势力的让步,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你如何看待这一做法?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智慧,这一点学生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感悟,这里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没有采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的传统说法,而是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这是比较慎重的。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经验及社会威望而言,袁世凯确实是当时的不二人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孙中山曾多次表示让位袁世凯,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宽广政治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另一方面也是革命发展的需要。但是,袁世凯作为旧官僚,具有浓厚的封建王权思想。他在掌握最高权力后,千方百计地试图摆脱民主共和政制的牵制,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会,修改临时约法,抛弃了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民主共和政治,最终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正如唐德刚所说:“袁只是个老官僚、独人班。他所争的重点实在只是个人的权位和荣誉,而他的对手方,孙、黄那一伙所争的,则是千万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使命,两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5] 所以袁世凯最后走上失败也是必然的。通过对“你如何看待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讨论,引导学生对“窃取”之说进行质疑和探讨,理解孙中山和袁世凯二人在理念与境界上的差别,学生对那段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如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一大成果,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一般而言,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都会将其作为重点,呈现具体法律条文,提出如“该宪法体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哪些观念?其归属体现了什么原则?约法规定实行什么政体?其目的何在?”等问题。这当然不可缺少,但不能仅限于此。

众所周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缺乏民主法治的传统。清末民初,内有地方割据,外有列强侵扰,正所谓内忧外患,因此总统制应该比责任内阁制更合适国情一些。孙中山先生深知这一点,因而在建国之时就力主实行总统制。可是在防止袁世凯独裁的动机之下,最终《临时约法》中采用了责任内阁制。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在客观上是逼迫袁世凯以后不得不违反《临时约法》[6]242。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历史问题,可以将这一时期发生的主要史实呈现给学生。

1912年2月6日,临时参议院开始审议《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2月14日,临时参议院接受孙中山辞职;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3月8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3月11日,《临时约法》由孙中山正式颁布。

在阅读和思考这些主要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并认识到,《临时约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它还首开因人立法之风,而且其制定的程序也有问题。这对约法后来的命运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过程相比较,从制宪代表的广泛性、制宪所花的时间和对焦点问题的争论是否充分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或许正是这些不同才影响到两部宪法的不同命运。

(四)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了专制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改变了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政治史的发展基调。但是,革命还外在于一般民众,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依然如故,因而,清朝的覆灭并没有使传统社会随之湮灭,而是使它越来越混乱[6]233 。所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说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其中的“逐渐”意味深长,不能忽视。2012年上海高考历史卷有一道题目,引用民国初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对女子学校和女子教育的言论,让学生谈谈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就涉及了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思想杂陈这个问题。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对南京附近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最崇拜的人物”,调查结果刊登在上海《时报》上。统计表如下: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1913年时孔子、孟子还高居前列且遥遥领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思想怎样的状况?孔子、孟子和孙中山位列前三名又说明了什么?冰冷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新旧思想杂陈,传统思想影响仍然很大。所以,不要以为一次革命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异常艰难,转变虽然艰难,却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逐渐”一词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不是简单的反叛和否定。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用自己的经验和事实去重新审视,审视观点是否有逻辑,是否有道理[7]。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培养学生一种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是一种走向完善的努力。如果经过批判性思考,认定是错误的观点、做法或论证,当然是要否定的。如果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疏漏的观点、做法或论证,应该给以补充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的本质就是审视、分析和评估[1]52。

二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将其有意识地纳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加以渗透。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形成准确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上,才能对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总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更新观念,确定目标,长久坚持,就一定能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 如何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 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2] 刘儒德. 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56.

[3] 刘立新. 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性思维[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08(6):5.

[4] 杨天石. 帝制的终结[M]. 长沙:岳麓书社,2013.

[5] 唐德刚. 袁氏当国[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

[6] 许纪霖,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篇6

工作情况

作为支部的组织委员,本人认真履职,主要有两块工作。

一是做好日常支部工作。主要是收缴党费,做好支委会和支部党员大会的会议记录、会议通知等会务工作。做好机关党委布置的三服务清单、检视问题清单、问题整改清单、知识测试卷等支部各项表格统计和材料上报工作。做好主题教育和每期专题教育活动的联络工作。二是协助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协助支部书记做好XXXX支部联动的协调工作,做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巡察工作的联络反馈事宜。

学习情况

按照XXXX“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主要以自学为主,学习了下发的《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党章等书目,还有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XXXX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等。

收获体会

党的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主题有点长,但它旗帜鲜明地向世人宣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贵在不忘初心,难在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使命,才能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1.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感悟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正如所说,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开展主题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载体。但是,把某一项主题教育直接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在过去并不多见,反映了党中央的深远政治考量和全局运筹。

2.要勇于担当作为来践行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了巨大牺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道路上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凯歌高奏的,实现伟大梦想还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扎实有效的学习教育,必将引导广大党员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篇7

(2021年8月12日)

按照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开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的要求,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我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围绕两个方面盘点了学习心得和感悟收获。下面,本人按文件规定作生活会个人发言:

一、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情况及心得体会

建设部党支部于7月1日组织部内全体党员群众通过在线视频方式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全程听取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会后,部领导带头组织对讲话重点内容领学领讲,在每日学习会上部内全体人员轮流领学发言,并于7月23日组织开展领导人员专题研讨和7月28日组织部内政治集中学习,通过反复学习重要讲话,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回顾百年党史,重温光辉历程,感悟思想伟力,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使我在学习中深感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1.深刻理解讲话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可以说总书记的讲话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的经典政治文献,也是引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政治纲领。总书记系统梳理了党的百年光辉历史,高度凝练了伟大建党精神,明确提出了“九个必须”,分别从根本保证、初心使命、指导思想、正确道路、安全保证、外部条件、精神力量、复兴法宝、政治保证九大维度进行阐述,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纲领。

2.深刻领会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在讲话中回顾了我党发展的历史,大大加深了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的认识,深刻揭示了我党不断发展壮大、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正是我们始终秉持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党才从一百年前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今天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3.全面学习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作为一名铁路建设领域领导干部,就是要通过对“七一”讲话精神的反复学习,深刻汲取到了前进力量,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铁路建设事业,立足岗位踏实工作,盯紧建设过程中的投资、安全、质量、廉政等各项重点,努力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安全有序推进,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把“七一”讲话精神融入到工作生活,在实践中强化学习效果。

二、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指定学习材料情况及感悟收获

通过党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和日常个人自学,本人认真学习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简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四本书,粗读了一遍,有一些篇目进行了深入学习,体会认识如下:

1.完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简史》全本的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篇幅不长,夹叙夹议,有质有文,陈言务去,新意迭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学习读本。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921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8年—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拓展时期;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完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的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在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中,我把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3.对《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大部分篇目进行了学习,个人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全国政权进行了深入思考,一是形成了成熟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为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二是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赢得了民心。三是经过遵义会议,我们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具有崇高威望、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

4.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大部分篇章。通过学习感悟,我深深的感受到,伟大的历史时代召唤思想理论创新,丰厚实践沃土孕育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在不同的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国的革命斗争与发展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着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这得益于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革命实践,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以崭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

5.个人实践感悟。通过这一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及日常的实践,我有两点深刻感受。一是我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发动人民,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这是我党始终能取得革命和经济建设胜利,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从我们工作的角度说,就是要本着为甘宁两省区经济发展和解决人民实际出行需求的根本目的,抓住铁路建设的安全、质量等各项工作,推进两省区铁路建设,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人民的实际需求。二是我党百年百年奋斗历程,始终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一次次的历史变革中,我党始终坚持不迷信、不盲从,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地总结完善,这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从我们工作的角度说,就是要真正的了解现场、了解职工,不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双脚要踏在钢轨上,通过大量的现场实践来不断修正工作方向,完善管理方法。

三、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情况及本人表态承诺

本次生活会前,通过党支部及本人征求意见的形式,共听取到党员群众对我的意见建议**条,梳理后有**条,主要表现在**、**、**等方面。这些意见建议,我都诚恳虚心接受(如果有意见建议就按照以上表述写,否则就不写),在此,欢迎大家继续给我提出批评意见。我承诺,针对所有意见建议将逐条抓好整改落实,并将整改情况在年度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报告。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篇8

浅述红十四军失败之因

传统势力与土地革命

调查研究与中国道路

《苏区研究》技术规范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综述

苏区研究要勇于探索和创新

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苏区历史

吉安红色标语的保护与利用调研

鄂豫皖苏区的干部教育及其启示

苏区研究的视野、定力及其他

肃中的党员、党组织与群众

论阮啸仙在仁化暴动中的重大贡献

“龙潭三杰”对苏区戏剧发展的贡献

寻乌调查与对富农问题的认识

土地革命时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探究

论湘鄂川黔苏区的创建发展与历史地位

中央苏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与党的建设

中共中央初到西北苏区的群众工作

中共在陕甘边根据地执政的历史经验

古田会议决议与红军权力格局调整

论湘鄂赣苏区的创建发展和历史地位

“两条路线”斗争视角下的“罗明路线”

群众与革命:闽东苏区群众动员策略研究

试论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的瓦解敌军工作

关于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题词的考证

论中共川陕苏区领导谈川陕苏区党群关系

《红色画典——<红色中华>漫画通览》

革命标语:苏区民众政治动员的重要载体

湘鄂西苏区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

革命动员与革命传播:中共革命史的研究进路

中共福建省委与朱毛红军开创闽西中央苏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税收法制建设及其启示

从1930年调查研究看党的群众路线

红五军团第十五军烈士墓园发现经过及史实辨析

寻乌调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解读《寻乌调查》的社会学研究价值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成败的双相:共产国际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关系研究

古田会议决议:通向胜利的党建科学指南和建军根本原则

《燃烧的红土地——抗日战争的江西战场实录》

古田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光辉篇章

从中央苏区抗日救国宣传看中共在抗日斗争中的前期贡献

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调查——以瑞金市为中心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现代生态农业考察及对赣南柑橘黄龙病灾区转型发展的思考

2000年以来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活动与思想研究综述

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生动实践——泰和“民嘴讲堂”的调查与思考

上一篇:生物领域的科学技术范文 下一篇:谈心谈话开展情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