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2-04 17:26:29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1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教育;思维学习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初中生处于对事物形成认知的关键阶段,数学教育不仅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与基础课程,也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起到了启蒙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实施,我国初中生的数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素质教育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掌握书本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只有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都需要按照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设定,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较低。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相较于小学数学教育更为枯燥,在课堂中许多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κ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设计意识淡薄,经常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低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尽人意,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较差时,就需要进行重新反复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情况更进一步的拉低了教学的进度与教学质量。初中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积极的回应,确认教学的完善与有效性。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进行自我学习与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导致学生对许多知识未完全掌握,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的情感。

其次,初中生的智力水平处于发展的初期,同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较为单一,对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思考问题存在较大的解决障碍。同时初中生的观察能力也较弱,数学公式的变形以及数学题的变化都存在忽视的现象。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初中生对数学知识刚开始接触,会出现许多困难。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自主思考,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而当代的初中数学教育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死板的学习,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并未过多投入。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会自主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最后,存在一些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数学教学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初中数学课堂的紧张氛围逐渐得到缓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课堂的教学环境依旧充满了紧张与枯燥。学生对数学的心理情感较为消极,因此,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数学课堂的丰富与轻松化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教育形式将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却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形式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辛勤的讲授,学生的听课效果可能却不尽人意。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按照学生的思维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教学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与形成起到了较大的帮助。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成果关乎着学生与高中数学学习是否能够顺利衔接,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初中生在初中学习中所不能忽视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初中数学教学逐渐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学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改正。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人对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第一,增强数学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代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教学的整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把握,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与学习,逐渐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提高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态问题,在数学课堂中增加一些小游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在逐渐的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通过简单的习题了解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化数学中的抽象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学生对数学解题的想象力。初中生的思维较为狭窄,对数学题型的变化难以做出正确的解决答案。面对相同的数学题,有的学生的解决方法十分简洁易懂,而另一部分学生的解体方法较为死板、麻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题型指引学生对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你,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对知识的完全掌握需要实际习题的训练,带领学生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题,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强大的基础知识,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在遇见陌生的题目时顺利的解答。

第三,丰富教学课堂,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当有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与心理情感的倾向,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被应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多媒体与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丰富了数学教学的内容,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多媒体课堂更加丰富、生动、活泼,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只有采取更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总结

我国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生产力不断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中下一代的成长。初中数学教育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必修科目,学好数学是初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初中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钟文琴.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09)

[2]雷丽青.新课程标准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0(18)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在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丰富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活跃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出几点思考。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首先,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像兼备、图文结合等优点,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产生冲击,从而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提高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参与性、积极性;其次,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的所有环节,积极创设良好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获取知识,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框架与体系,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能力。”那么,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学习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章节知识点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模拟演示或真实再现,把图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图形在运动时的内在关联,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再如,在讲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章节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在备课环节,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数学课件,向学生全面、直观地展示两个圆所形成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五种位置关系,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并且通过学习,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另外,组织学生进行这一运动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猜想、分析,从而推测出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种种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提到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脑海中就立马产生两圆位置关系、两圆圆心距、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高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记忆,然后教师有意识地化这些信息,让学生将初步记忆转化为长期深刻记忆,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提高学习能力。

二、加强多媒体教学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探究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兴奋感的过程,探究的结果能激发学生满足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例题示范、例题讲解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互相探索与交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有效解决这种直接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信息于一体。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章节知识时,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向学生直观演示y=kx+b(k≠0)中k值的变化导致直线倾斜度的变化,b值的变化导致直线与y轴焦点的变化。演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当k

三、加强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缺陷,但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也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汲取,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现阶段的数学教学无法完全脱离这种教学模式,而多媒体技术虽然有很大的优势,但它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主要还得依靠数学教师的语言传递。数学理论知识抽象、枯燥,因此,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而现阶段的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可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高效运用多媒体技术,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让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天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2014(4).

[2]王斌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3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已经逐渐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初中每一位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都有具体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就需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开展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一、小组组成层次化

初中数学相比于小学数学,其教学内容更加抽象,涉及的定理和内容也更多。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其对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的接受水平有很大区别。因此,为了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以此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学习中有所收获,最终实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作为参考,并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志、智力和能力进行合理分组,保证每一组的同学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提高。学生分组后,为了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要在分组的基础上建立互助小组,实现以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最终实现整体学习水平稳步提高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当教学目标设计好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学习层次为不同的学生设计概念的理解、习题的配备、考题的数量等学习要求。对成绩较优异的学生,要在完成大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数学思维的拓展,而对于学习质量稍差的学生,则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让学生充分把握好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打好学习基础。将教学目标层次化,能够满足所有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不仅学习水平稍差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就感,学习质量较高的学生还能够获得提高和拓展的空间,从而满足其探究欲望。并依此实现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的目的,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收获。

三、课堂教学层次化

新课标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层次化,要求教师要发挥其教学组织和引导作用,在将教学内容分层的基础上,把每一层同学的学习要求定位到相应的层次上,并通过课堂讨论等方法实现对所学内容充分地消化和吸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学习的反馈,并及时答疑解惑,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每一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之前都知道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并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以实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在小组交流时不仅要鼓励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要鼓励不同学习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构建一个相互协作、团队学习和进步的学习模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开展教学训练时,要以基数最大的一类学生层次的教学活动开展为基础,并为更高学习水平的学生配备足够的训练题目,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实现学生的知识拓展。

四、课后作业层次化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科目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虽然当今的教学强调减负,但课后作业作为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仍然有布置的必要。但为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课后作业的布置应该尽量避免机械化的作业任务,而多布置一些思维拓展项目。实现课后作业的层次化,就是以学生学习质量为基础布置课后的拓展训练任务,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应尽量布置简单、基础的课后作业任务,而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则要保证课后作业的拓展性和提高性。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能够避免统一课后作业针对性不强,课后负担重的缺点,从而以最少的课后作业量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为学生减轻作业负担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和思维拓展。

五、评价考核层次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考核和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一般精心设计检测题、考试题,一卷分为两个层次,基础题全体学生必做,能力题、综合题、开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测试,另外不同层次的记分方法也不同,在不同的要求下,人人都有获得高分的机会,从表面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趋于接近,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考试成绩以个人计分,以小组积分,使层层之间、组组之间开展竞赛,形成人人争满分,组组争上游的良性竞争环境。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4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学习的主人这个角色。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学生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并且加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的重要性不必多谈,作为一门主课,数学的好坏关系到以后的长远计划。因此,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掌握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好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题式教学

所谓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学内容是以实际为主,在教授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其应用于探究或者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只有将数学学习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数学教学才更有价值。这种价值是建立在教师的有效教学基础上的。在有效教学的条件下,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在这之后,初中数学的教学应该开展主题式教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二、主题式教学的分类

主题式教学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现实化主题。这类主题的最大特点就是贴近生活。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一些数学例子作为讲解的示范,以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第二,问题焦点式主题。这类主题的关键词就是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各种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如果是在上课伊始的提问,能够起到勾起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在教授完毕之后再进行提问的环节,能够巩固学生在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第三,演绎归纳式主题。这种主题主要是要求师生的互动。比如,在讲解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定两名学生站在讲台上,并且假设两名学生各为一个端点,然后再询问学生这两位同学之间的最短距离应该选取哪条线。这样生动活泼的范例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整个课堂的氛围也会不知不觉地活跃起来。运用这种生动形象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记住“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定律。

三、主题式教学在课堂上的体现及作用

首先,问题焦点式主题教学法是巧妙地运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逐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保证全体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就是建立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框架之上的,所以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问题式教学。然而,提问的时机非常重要。不仅在上课伊始以及临近下课的时候可以进行发问,在串联知识点的时候,为使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显得更为自然,可以选择使用提问的方式。

在很多初中数学的课堂之上,教师更多的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究其原因,首要一点是因为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不够活跃。第二点是教师不够有耐性。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更要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进来,教学质量才能够提高。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做到逐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这一点上,主题式教学对于构建和谐平衡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贴近生活的现实化主题一般都具有挑战性,对于设定的教学情景,学生一般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场景。然而由于初中生的人生阅历尚浅,有些问题不一定能够注意得到。所以挑战性是一定具备的,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在创设的情景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寻求解决方法,灵活运用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并且巩固和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在这种情景氛围的带动下,学生更能够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并且会养成小组讨论的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样有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5

笔者认为,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只有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本质与核心认识清楚,深刻地了解了学生的“学”,教师才可能有恰当的“教”,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法”,教师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法”。因此说“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具体上应怎样做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当前流行的做法为“创设情景,诱发思维”,但我在教学中却有另外的看法与做法。因为我觉得当前这种方法实质是通过情景诱导,在学生大脑中产生教师期望的思维,因此这种思维本质上还是教师的思维,就算诱发得很成功,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懂了教师的思维,并不能说学生就会了。很多数学教师以为“懂”和“会”是一回事,懂了就自然会了,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我们经常听见教师抱怨道:“这个方法、这些类型我都讲过,学生就是不会”,我们也常听学生说:“上课都能听懂,但下去一做题,就不会了。”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懂”与“会”是思维水平的这两个层次,是思维发展的两个境界,其间的差别太大了。教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会了,而不是懂了。虽然我想通了这个道理,但要在教学实际中落实这个思路却很不容易,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个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哪里?

传统教法下课堂中的思维本质是教师的,学生思维显然不在课堂中,那就应在课堂外,就在学生课后每天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你一旦深入学生课后的思维中去,就会发现学生每天思维中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每天都产生的最真实的最自然的思维问题,而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设想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才是学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数学进入学生思维中去呢?

进去了该怎样办呢?其实使数学进入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教师应善于抓住机会。常见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学生来问题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学生思维问题的机会,这时千万不可简单的把正确解法告诉学生就完了,而应反问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有时还让学生把推证过程写出来,看看他们思维上的毛病出在哪里,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维的毛病,往往他们知道自已错在哪后正确的解法就知道了。二是在自习课或辅导课上主动去教室与学生个别交流,了解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但不是统一讲,而是个别反馈。三是从作业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并在其作业本上纠正,或把学生叫来当面解决。

第三个问题:怎么才能有效解决所教学生在每天数学学习中所产生的大量问题?

从而培养正确的、积极的数学思维。作为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和训练学生质疑问难尤为重要。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条,也是主动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积极思考,不断质疑,在质疑中才能有兴趣、有动力去学好数学知识。

一开始,我试图利用批改学生作业这个途径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一实施发现不行。因为学生的作业往往是程式化的东西,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解题时的思维活动,作业中的所表现出的思维仅是学生做题时思维的很小一部分,是结论性的东西。而学生怎么理解题意,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设计解题思路,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难以在作业中表现出来。即便从学生作业中有所发现,进行校正,却又很难,写在作业本上吧,很难写明白,只好叫来当面谈,但两个班一百多人都叫来恐怕也不现实。因此作业本这条路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辅助使用还行。我采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上好习题课这两个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与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布置作业要难易适当,题量适当。二是引导学生要把握好独立思考和与人交流的度,把握好是该查书呢还是该问人,把握好是该继续钻研呢还是先暂时放弃。三是对自习课的要求应宽松一些,不要一味地强调教室安静,而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适当的管理。四是作业要求灵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人而异。重点放在对不会题的思考、分析、推理上。五是教师课前要将学生做的题先做一遍。事先做了就能做到学生问哪儿,教师一听就明白,不需从头推证。现在我的教案上主要是做的题,虽然很多题做了并不讲,但我仍然坚持做。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效教学;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85-01

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时代所赋予的内涵与要求有所不同。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又注入了新的内涵,数学课堂教学又面临了新的挑战。

一、了解学生的现状是制定合理有效目标的前提

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中一项优先的重要的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首先着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其次,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再次,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情况。例如:我们在确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由于本节课既是学生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平移、旋转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为后继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在此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的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如:“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案例

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师:如何回答?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到首先应确定小明走动的方向,综合起来有以下四种走动的情况:两次都向东走;两次都向西走;先向东走,再向西走;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师问:如果把跑道看作是一条数轴的话,原点是什么?如何把这四种情况在数轴上画出来?

能否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每一小组至少画出两种分析的情况。

先做好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最后,老师多媒体演示四种不同的情况。

师:(1)、若小明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生:(1)回到原地。(2)在原地西面5米处。师:根据上面六个数学式子中两数的符号,两数相加如何来分类? 生: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一数与零相加。师:根据上面的六个式子,谁能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在本案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的探究结果时,教师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的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教学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也可以是数学问题,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不要过难过易,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数学知识的愿望,就是成功有效的创设。因此,一节数学课的导入、一个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好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它不仅保障学生情绪高涨地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

如:在初中学完整式、分式加减之后,有一位教师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在一次数学智力抢答赛中,主持人提供了三道题:

(1)若a+b=1,则a3+3ab+b3的值为__________。(2)若ab=1,则a3+3ab+b3的值为___________。(3)若abc=1,则a3+3ab+b3的值为_____。

主持人的话刚落,就立即有一个学生刷地站起来抢答:“这三道题的结果都得1,其速度之快令人不加思索之感,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感觉意外和惊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这节课的引入没有生活化,但却激起了学习的“波浪”,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做到实质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优化巩固练习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5)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习前,教师要有预见地有意识地让能充分暴露练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7

一、运用“问题串”教学的源起

大部分学校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仍是考试,虽然考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很多数学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仍是灌输式,很少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程度怎样,基础层次不一样的学生在课堂接受同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基础不好的学生感觉很吃力。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有效的问题能将探究的内容渗透于问题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并借助问题更好地理解知识。“问题串”是基于问题教学而设计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设置梯度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弹性地接受学习,从而让课堂探究更高效。

二、运用“问题串”教学的原则

1.目标明确

“问题串”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辅助教师讲授一节新的知识内容,也能辅助教师进行某一个数学专题进行讲授,而在设计问题串时,教师要考虑整体目标的实现,并细化到学生能够通过问题串的学习获得哪方面的学习帮助,从而有效保证目标的实现。

2.层次递进

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接受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应该顾及所有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梯度问题,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实现递进式教学。

3.有效启发

教师在问题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启发学生,使学生在看到问题之后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探究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来。如果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不要立即纠正错误,而是要适当鼓励学生重新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发现错误并找到原因,从而更好地借助问题探究。

三、初中数学课堂运用“问题串”教学的措施

1.巧妙地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问题串”,激发探究欲望

导入环节影响着接下来的新课探究,好的导入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问题串”可以结合导入环节,巧妙形成问题组,使学生快速地切入到新课探究中。

如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射线、直线”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有关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串”。如问题1:要在墙壁上最少钉几个钉子才能将木条固定住?问题2:经过平面中任意一点能画几条直线?经过平面中的任意两点呢?问题3:经过两点画直线有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来概括吗?这几个问题的设置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设计原则。其中,问题1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和同学进行相互交流;问题2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探究问题,实践出真知,只有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才能记忆深刻;问题3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最后共同归纳出直线的特点即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导入环节设计“问题串”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该注意“问题串”的层次递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串”,帮助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究知识最主要的环节,而且“问题串”的设计要以更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问题串”,使学生借助“问题串”更好地突破难点,从而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感受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四边形内角和”学习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如下“问题串”。问题1:请你画一个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它的四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问题2: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四边形,剪下它的四个角,把它们拼在一起(四个角的顶点重合),它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问题3:已知四边形ABCD,求证∠A+∠B+∠C+∠D=360°。问题4:你还能用添其他辅助线的方法来说明吗?学生在通过第一个问题探究之后便可得出四边形的特殊多边形即长方形的内角和。问题2是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学生在通过由长方形探究到一般的四边形内角和规律。问题3和问题4是理论证明事实的体现。学生在通过这四个由易到难的证明阶段便可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结论,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数学变得更加容易。“问题串”为课堂探究提供了载体,递进式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并体会到了问题探究的乐趣。

3.巧妙地在习题教学中设计“问题串”,有效内化知识

做习题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将“问题串”融入习题设计中,有助于将知识重点渗透于“问题串”之后,学生如果解决了“问题串”就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将某一专题知识的有关习题进行分层次设置,从而使学生能从最初的认识和了解达到最终的应用。

比如,在上述的四边形内角和教学之后,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串”。问题1: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绿地,测得其中一个角为52°,你能求出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吗?问题2:要在这块绿地周围围一圈栅栏,测得AB=12m,BC=16m,你能算算需要围多长的栅栏吗?问题3:要在绿地里修一条石子路AE,使AE平分∠DAB,你能求EC的长吗?问题1是引导学生进行四边形内角和知识的回忆和巩固,而问题2则是对四边形知识的进一步升华,让学生通过角度和边长的关系来求四边形边长总和。问题3则是实际应用问题。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之后,不仅能够加深对四边形知识的记忆,还能得到有效的升华,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复习课 高效复习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不仅仅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而是要将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从中找出知识编排规律、性质相似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达到点、线、面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才会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下面我将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高效地复习。

一、学生方面

1.激发学生复习动机。古语云“爱屋及乌”,爱学,才能学好;反之,厌学则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明确告知每节课的复习目的:薄弱环节;大纲要求;掌握知识点的价值等。(2)灌输新鲜血液。通过变式、一题多解、各个知识点的整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例如复习因式分解时,有这样一道题:64x4-4y2,我放手让学生做,结果有同学先提取公因式,再运用公式分解,也有同学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后发现有公因式再提取。于是我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收获很大。

2.强调学法,变学会为会学。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与其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习何尝不是如此。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根据自身及各个学科特点,制定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产生奋斗的激情。

二、教师方面

1.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师要熟知课程标准,吃透大纲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期末复习的总目标。既要做到适当拔高,又要照顾学生的不均衡发展,张弛有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挖掘其潜能。

2.回归教材,关注全套书知识间转换迁移。我在复习时采用知识归类迁移法,摈弃传统的概念复述梳理,这样学生对全册书内容及各个知识点间联系一目了然,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的提取,还激发了复习兴趣。

例如,七年级期末复习时,我将上下册内容整理成两大部分:

(1)代数部分:

①代数式整式整式的分类和运算(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因式分解)

②等式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

③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和应用

(2)几何(图形)部分:

线(平面)三线特征(联系和区别)

两条线位置关系(相交垂直)

(平行判定和性质、异面)

体(立体)面、棱、顶点数

多边形内、外角和

3.精选题型。练习是复习的重要一环。切忌搞题海战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找题上要多下工夫,多“试水”,做到(1)有针对性。多调查研究,平时多记载,将学生平时课堂回答、作业批改和辅导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整理成册,作为出题目的第一手素材;(2)典型性。平时多收集近些年期末考试及中考典型试题,把它作为复习时练习的样本;(3)新颖性。练习的题目要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多用情境,多变化,以此提高学生接受多变的题型的能力,迎接新挑战。

例如,在复习内角与外角间的关系时,我出了这样一题:

(题1)“三角形ABC中,∠A=50°,∠B与∠C的平分线交于点P,求∠P的度数。”本题已知三角形一个角度数,因此能求出另两角度数之和。而∠P是另两角平分线的交角,因此先求出∠B与∠C的和的一半,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很快求出∠P的度数为115°。

复习时我对此题作了变式,(题2)将题中“∠B与∠C的平分线”改为“∠B的外角的平分线与∠C的外角的平分线”,求∠P的度数。这时,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先求出另两个内角的度数和130°,根据补角定义求出两外角之和230°,一半之和为115°,进而求出∠P为65°。

再次对例题作出改变,(题3)将“∠B与∠C的平分线”改为“∠B的平分线与∠C的外角平分线”,求∠P的度数。这次题目难度加大,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经过提示运用内外角之间的关系解题,学生也能顺利求出∠P为25°。课后布置思考题:若改变∠A度数,其他条件不变,思考三题中∠P的度数与∠A度数间的关系?学生兴致高涨,下课了还在热烈讨论。由此可见,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学生不再套用固有的解题模式,机械模仿,而是使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举一反三,在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又如做找规律题型时,我出了这样几道题:

(1)直线a上有三点A、B、C,可构成线段多少条?有四点A、B、C、D,可构成线段多少条?有五点呢?有n个点呢?

(2)有三人A、B、C,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有四人A、B、C、D,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五人呢?n人呢?

(3)篮球循环赛,有A、B、C三个球队参加,每两队比赛一场,共需比赛多少场?四个球队呢?五个球队呢?n个球队呢?

通过对前两题的揣摩研究,学生信心十足,士气高涨,肯定地回答了第三题也具有同样的规律。我趁热打铁,又抛出一问:生活中的出租车收费问题,与哪些情境(题型)做法也是一致的?“水费、电费问题!”学生回答响亮。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数学上的很多题目有其相似或想通之处,表面看题目变了,但本质未变,就看同学们是不是善于观察,总结,有没有开启你的一双慧眼。

4.注重讲评。试卷讲评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我在试卷讲评时,主要注重以下几点:⑴亲自批阅,了解学生每道题的掌握情况,知道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哪,也方便写批语,提醒或促进学生。例如“时间安排合理吗”,“解法简便吗”,“书写还可以再工整些”,“有小退步了,加油哦”,“进步了,恭喜你”,等等。⑵及时批阅,不炒冷饭。每次考试结束后,我都努力挤时间,尽量在半天内完成批阅,遇有兄弟学校联改试卷发放较迟的,我索性在考试结束后的第一节课立刻讲评(归纳整理推迟),学生对自己解答记忆清晰,不断提问不同解法是否可行,得分情况如何,这样及时地进行试卷讲评,比饭凉了再炒效果好多了。(3)讲评方式多样化。①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不能一讲到底,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自己慢慢整理消化。②师生互动讲评,尽量让学生讲解,解题格式、方法、技巧、临场发挥等都可以讲,遇有稍难或不易讲解的题型老师点拨。③突出重点,有针对性。我觉得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有因为粗心而做错或掉分的?是不是全班或大部分同学的共性问题?④加强消化,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错误的题目,变换方式,反复出现,促进其真正掌握。⑤安排课后辅导,了解学生出错原因,分析存在问题,使之认识到成功之处,增强信心。

复习方法多种多样,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到最佳、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关键还在于老师自己摸索,但愿找到好方法的老师多与大家交流。

参考文献:

[1]张雄,李德虎.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体育赛事汇总范文 下一篇:母婴护理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