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视角下的两种战争叙事

时间:2022-10-14 08:48:21

中西视角下的两种战争叙事

[摘要]《拯救大兵瑞恩》与《黄河绝恋》这两部战争片虽然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仍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题思想的个人化与宏大化;人物形象的单一化与群体化;艺术风格的纪实化与浪漫化等。两部影片的成功为中国与世界电影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战争;主题;形象

战争片一向被称为“影坛上的常青树” ,作为电影帝国的好莱坞不仅是“梦幻工厂”,而且是“战争工厂”。在好莱坞电影史上,战争片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也偏爱于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是他继《辛德勒的名单》之后的又一战争史诗巨片,在1998年推出时,轰动了全世界,票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影片还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摄影剪辑,最佳音响,最佳声效剪辑五项大奖。同年,中国也推出了一部战争片《黄河绝恋》。导演冯小宁,集编剧摄影特技美工和制片于一身。 这部影片在国内外获得很大的反响和不俗的票房回报,也获得了不少的奖项。如“华表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影片奖、“金鸡奖”特别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奖,“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等。

两部影片所反映的都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并且在叙述方式上都采用了主人公倒叙的形式,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黄河绝恋》一度被人称为“中国版的《拯救大兵瑞恩》”。然而《拯救大兵瑞恩》与《黄河绝恋》毕竟出自中西不同的导演,有着不同的艺术构思、不同的文化背景,仔细比较两部影片,无论是主题思想还是人物形象、艺术风格等,都有明显的区别。

一、 从士兵职责到民族正义

对于战争这种已被无数导演狂轰滥炸过的题材来说,如果找不到更新更敏锐的思想作为支点,要征服苛刻挑剔的观众几乎是不可能的。《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却能够发掘出一片新大陆,让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影片从上尉米勒接到一个由马歇尔将军下达的命令,即组织一个小分队把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从战场上安全带回到他母亲身边的命令开始,就借小分队的队员之口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八个人的生命营救一个人的不合理命令仍要服从吗?在威严的军令面前,在小队长米勒的坚持下,队员们只能服从命令。此处表达了士兵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即使命令让人觉得荒唐。接下来,小分队寻找瑞恩的过程其实是对八个士兵是否坚定地执行命令的残酷考验。在险恶的战场上,这八位士兵中相继牺牲了好几个,一名士兵为救一个小孩而牺牲,另一名在消灭德军的雷达站受重伤死去。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不在任务之内,但他们仍然去做了,这又向观众表达了另一层思想:士兵的职责不只是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已,士兵也是人,也会去履行人的职责。让人出乎意外的是,当小分队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瑞恩时,瑞恩居然拒绝离开战场,完成任务的小分队最后也留了下来,与守桥的士兵并肩作战,抵抗德军的进攻,士兵们浴血奋战,相继壮烈牺牲。当观众听到米勒上尉在弥留之际对瑞恩说要好好活下去时,激荡在观众心中的情感,已不再是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悲哀,而是充满温馨的人道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的颂歌,观众也因这与拯救行动所展示的对人性价值的肯定而感动。这一拯救行动是不能以八比一的简单算术公式来计算的,它包含的是对生命个体的肯定,影片借此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士兵的职责就是保卫和平,捍卫生命的尊严。

《黄河绝恋》主要表现的是国家民族意识与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影片以一个外国人的视点,回顾了半个世纪以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影片由显线和隐线两条情节线索共同表达主题思想:显线是安洁、黑子护送美国伤员欧文过黄河的过程,显线为观众串起了一个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的戏剧化故事:不同国家的人,不同阶级的人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日本法西斯面前融合在了一起,从八路军战士到美国飞行员,从地主到狗腿子,共同结成了同仇敌忾的壮烈民族寓言,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主义和人性在这里发出了伟大的光芒;隐线是美国人欧文逐渐认同中国军人的价值观念,隐线为影片中人物个体之间的冲突、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提供了展开的空间。通过欧文摘百姓的梨,黑子将钱系在梨树上;欧文与黑子关于投降与生命尊严的争执等事件表现中西价值观的冲突。还通过小姑娘花花与欧文的交往,最后以安洁牺牲自己的生命护送欧文过黄河来完成欧文对中国军人的价值认同。同时也完成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和巩固,又一次颂扬了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宣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而“影片中的国际主义,也就是美国飞行员与女八路军安洁的爱情故事,是作为影片主题叙述的辅助。” 所以说,民族主义仍然是处于中心地位,表现国家民族意识和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是《黄河绝恋》重点表达的主题思想,这与《拯救大兵瑞恩》重在探讨士兵职责的个人化主题是不同的。

二、从个体英雄到人物群像

人物形象是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构成文学形象的核心内容。能否成功地塑造时代的典型人物,揭示鲜明的个性特征,是衡量一部文艺作品优势的重要标志。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扮演小分队长米勒,他以出色精湛的表演才能,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于职守、勇敢、坚定,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难于忘怀。在影片开始的奥马哈海滩登陆战中,他亲身体验了残酷的战争的枪林弹雨,目睹尸横遍野,血洗海滩的恐怖的战争场景。在九死一生的登陆战后,他接到了上级的一个“毫无意义”的命令,他选择了服从。对于小分队员的不理解,他耐心地劝导。小分队员问及米勒的身世时,米勒缄口不谈。几经战斗后,当队员和观众都认为米勒是一位职业军人,因为他的表现是如此的出色,可是就在这时米勒讲述了自己身世,他是个教师,还是棒球队的教练。这身份让大家都大吃一惊,更加佩服他的勇气。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最后牺牲了自己保全了瑞恩的性命,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战争难以摧毁的人格力量,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辉。

与《拯救大兵瑞恩》重点突出一个主要人物不同,《黄河绝恋》刻画了以黑子和安洁为代表的八路军形象与在抗日战争中普通百姓的形象。黑子是一位勇敢的八路军战士,面对家族仇敌安寨人又如复仇女神之子,充满仇恨,但在民族危难面前,在抗日战争这一大局下他最终放下了家族的仇恨,最后为送欧文和安洁安全过黄河而牺牲自己。可以说, 黑子是一位勇敢,顾全大局的敢于牺牲自己、让人崇敬的战士。另一位八路军形象是女卫生兵安洁。她惨遭日军的后带着对日军的满腔仇恨参加了八路军。她细心地照顾着受伤的美国飞行员欧文,面对欧文对她的爱慕,在战争面前只能深藏在心里。最终为了让欧文安全无恙地渡过黄河,割断连接两人的线索,淹没在黄河的波涛汹涌中,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安洁同样是一位勇敢,视死如归、可歌可敬的八路军战士。除了塑造了这两个八路军形象,还刻画了一群普通老百姓的形象。与黑子家族有仇恨的安寨主,在民族大义面前,最终放弃家族恩怨,带领村寨的人民一起抗日。给日军当汉奸的三炮最终宁愿被活埋也要与日军决裂,黑子的女儿花花把蝎子放入日军的短裤中,还有众多的村民,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坚强勇敢地抗击着民族的共同敌人。显然, 《黄河绝恋》没有特别突出刻画某个人物形象,而是刻画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军民整体形象,突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这与《拯救大兵瑞恩》特别突出刻画某个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

三、从逼真纪实到浪漫表现

艺术风格是文艺作品独特的风貌与标志,是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所呈现出来的。《拯救大兵瑞恩》的风格是纪实性的,其影片的精髓几乎在影片开头长达20多分钟的奥马哈海滩之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为了营造电影史上最真实的战争场面,导演斯皮尔伯格摒弃了当代电影中的高科技,甚至放弃了摄影机的稳定系统,利用手提摄影机的拍摄以及后期对胶片进行的退色处理,使影片色彩度降低了60%,看上去更像一部文献纪录片。 斯皮尔伯格追求的是一种逼真性,这突出地体现在战争场面的描绘:被炸的飞向天空的血肉模糊的士兵身体;拖着受伤的战友躲避炮弹回首却发现战友只剩半截身体;刚刚摘下钢盔庆幸自己死里逃生的士兵转瞬之间被一颗子弹击中时头上爆起的一团血雾;激战后被血染红的海滩和海滩上躺满缺胳膊断腿的尸体……斯皮尔伯格以好莱坞战争电影中前所未有的暴力和恐怖场面来描述战争。影片充分发挥现代声音技术的特长,生动逼真地再现出战争场面的各种声音状态。如子弹飞驰而出和穿越海水的声音,士兵潜入海中和露出海面的不同听觉感受等,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暴力和血腥的恐怖战争场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把战争的残酷和人的生命在战争中被轻而易举地摧毁的恐怖表现得触目惊心。

与《拯救大兵瑞恩》的纪实性风格不同的是,《黄河绝恋》是浪漫主义的。影片中很少残忍和恐怖的场面描述,日本侵略者残杀中国老百姓的场面,是通过人物的想象来表现的,其纪实性大大削弱了。整部影片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更多的是壮丽的自然景观: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的雄伟长城,波涛汹涌气势澎湃的黄河,荒凉宽广的黄土地,那满山遍野的红叶,随风飘动的芦苇丛,洪亮悠扬的山歌等。这些壮美的自然景观无一不给人以审美的愉悦,甚至可以成为独立的审美奇观而存在,如此一来,电影所要表现的战争的残酷等思想层面不可避免地被绚烂斑斓的形象所淹没,影片的思想表现力也因此被削弱。同时,在这些异常精美的风景中所发生的一段跨国爱情,更为影片增添了一层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壮丽的风景和美丽的爱情使人忘记了战争,忘记了苦难,虽然影片以安洁的牺牲来控诉战争对爱情的毁灭,但是其批判力量显然是薄弱的,浪漫主义主导着整部影片。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拯救大兵瑞恩》与《黄河绝恋》尽管是同一时期、同一类型、同一题材的影片,但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中西导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迥异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构思。两部影片各自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意蕴丰富而形态各异的战争景观,启发了我们对战争的多维度认识和思考,同时,二者在商业上的成功以及在国际国内的良好声誉和较高地位也为当代电影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东.《国产战争片的“类型”演练》[J].电影理论,2004,(3).第83页

[2] 洁尘.《洁尘电影随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冠平.《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J].当代电影,1999,(6).第50页.

[作者简介]闻瑞东(1971―),男,吉林长春人,广州行政学院语言文化教研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写作理论及传统文化研究。

上一篇:电视广告的“四美和谐” 下一篇:论影视传媒与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