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叩开报业王国大门

时间:2022-10-13 04:00:46

中国记者叩开报业王国大门

苏荣才,1971年生,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凭一腔热情,闯入新闻界,自此欲罢不能。2003年11月,受深圳市政府和深圳报业集团公派,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学习进修一年。在美期间,实地考察了全美各地15家著名媒体(报业)集团,与一批传媒大亨、报坛巨子及媒体行业高级经理人促膝交谈,获益良多。本刊特从本期起连载“对话美国报业”系列,让读者随着苏荣才走进海外的媒体世界。

2004年8月11日,华盛顿郊外小城麦克林(McClean)――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乃特公司(Gannett)总部所在地。

中午12时50分,烈日当空。当我结束对甘乃特公司历时近3个小时的采访,从通体透明、极尽豪华的甘乃特总部大楼走出来时,心头油然而生轻松和喜悦之感。因为,至此,我到美国第一大报业集团参观、访问的愿望圆满实现。

在当今美国的媒体丛林中,甘乃特公司宛如一棵参天巨树。

作为美国最大的报业巨头,截至2003年底,甘乃特公司在美国44个州、华盛顿特区、关岛等地拥有101份日报、660多份周报,在英国拥有17份日报和一批周报。甘乃特每天在美国各地报纸的发行量达770万份,占美国所有日报发行量总和的15%,它旗下的今日美国报更以230多万份的发行量傲视群雄,高居全美1456份日报之首。2003年,甘乃特公司的营运收入为67亿美元,在以报业为主业的媒体公司中遥遥领先。

甘乃特这棵参天大树是如何长成的?这个报业“巨无霸”日常是如何运作和管理的?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报业前景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甘乃特是如何应对挑战的?甘乃特的发展道路,对正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报业和报业集团有哪些启示?它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作为一名到美国学习进修的中国记者,从踏足美国的第一天起,我就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到甘乃特王国里看一看,实地了解它的运作和管理实务,以期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大约是2004年3、4月份,我给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加州州立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市立大学新闻和媒体专业的6位教授和专家分别发去邮件。我与这几位教授素昧平生,只是在图书馆里看过他们的专著,或在网上看到过他们的文章。我在邮件中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研究课题,请求他们推荐10家具有代表性、最值得一去的报业集团。结果,甘乃特公司出现在每一个人开列的清单的榜首。

在初步查阅了甘乃特公司情况之后,我决定将甘乃特报业总裁盖瑞・沃森(Gary Watson)先生,列为暑假系列采访的重点人物。然而,对能否有机会到甘乃特访问、能否见到沃森先生,我心里一直没底。毕竟,甘乃特的名气太大了,每天接到的访问请求成百上千。至于我想采访的沃森先生,是甘乃特公司的核心人物之一。自1990年起,他就一直在甘乃特公司最重要的部门――报业部任总裁,长达14年,主管公司除今日美国报之外的100份日报和660份周报,亲身策划和参与了公司最近15年来南征北战、扩张收购的历程,不仅对甘乃特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美国报业的情况了如指掌。沃森先生的头衔是“报业部总裁”,看上去只是个部门负责人,但实际上,他在公司的角色十分沉重,位次排名远在一般的副总裁之上。

2004年4、5月间,我试图从与甘乃特公司联系,但一直没有结果。6月中旬,我给甘乃特公司分管公关和通联业务的副总裁、公关主任分别写了信,希望能安排采访沃森。然而,邮件发出后,如石沉大海。这让我再一次想起一位友人的劝告:在美国,通过公关部门联系这种采访,几无成功之可能。6月23日,在弄到沃森先生的电子邮箱地址后,我将一封字斟句酌的求见信直接发给了沃森本人。

在信中,我对自己的来意作了如下介绍:第一、我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在职记者,目前是受到中国官方资助和委派来美国研究报纸及传媒产业的访问学者;第二、中国媒体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启动不久,正在深入推进;第三、我所效力的报业集团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是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报业集团之一,也是这次改革的先锋和试点单位;第四、中国报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验,而甘乃特是最值得学习的报业集团之一。

几个小时后,我再次打开电脑邮箱时,看到“收件栏”里出现了“盖瑞・沃森Gary Waston”的字样。

“请联系我们传讯办公室的塔若・康奈尔女士。”一句话的回复,短得出奇,连署名也省略了。我看后浑身像浇了一盆冷水。这不是等于把皮球又踢回来了吗?因为,这位塔若・康奈尔就是我先前联系过的、没给任何答复的主管公关的副总裁。

联络陷入僵局,我对自己说:不能就此罢休,还要继续出击。于是,我给沃森发出了第二封邮件。

(作者单位:深圳市委宣传部)

上一篇:催生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道是怎样写成... 下一篇:影响中国的新闻人――石少华 吴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