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需要正思考

时间:2022-10-12 10:29:10

教学需要正思考

【关键词】正思新理念新课程 正能量智慧发现

作为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深深地感受到不断对自我、对教学进行正思的必要,正思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传递正能量的过程。

我们语文教研组改革以往教学只是反思的做法,而在教学中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把“教学正思”作为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的突破口。于是提出人人每周要写“正思”的要求,任务下去了,要求下去了,笔记也发下去了,正思却上不来。通过了解得知,有些教师认为这是别出心裁,还有些人认为这么多年了,就没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第一个月的正思,很令人失望,有的教师只写了几十个字,多数教师是摘抄教育杂志、名人警句,只有少数教师的正思触及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也很肤浅的。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立即召开了教研会议,通过了解,老师们其实也认为教学正思是提高自信的关键。而如何去正思,正思些什么?教师不知所然,为此而困惑。

其实正思需要智慧、需要发现,正如魏书生老师担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期间,到一所学校检查工作时,就是用一种正思考,让那位校长折服:魏局长当看到楼道走廊的墙报上张贴着学生的日记,尽管纸已泛黄却很完整,而陪检那位校长以为要受到局长的指责,连忙向局长解释,而魏局长却对这位校长大加赞赏――这些张贴的日记尽管时间很长了,但至今很完整,说明你对学生的管理很到位、有方法,值得总结。当校长听到这些话语时,既敬佩魏局长的睿智,又深思了自己的工作,内心涌现出一股异样的滋味,这就是一个领导善于发现美的范例。

当前创新教育需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举办 “教学正思”的学习研讨活动,认真阐述了教学正思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如何让正思,正思什么等做详细的辅导,重点要求教师写好“课后正思”和“周正思”,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写“月正思”、“学期正思”;并废除了数量规定,提出了“思则必正、正则必思”的观点,为了尽快走出困惑,我们深入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后,共同研讨如何写教学正思,写后再传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展开教学正思

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展开了师与生行为的正思,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在教学完《林海》一课后,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一直从不知道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发言,独到的见解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明显不符。我不仅疑惑起来。在以后的课堂上,就特别的留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走到一个小组,听到组长在侃侃而谈,其他的成员正拿着笔飞速地记下组长的每句话。走到另一小组,只见组长根据草稿上几条拟好的想法指派任务:你说第一条……你说第二条……你说第三条……原来,精彩的发言是因为由组长在“包办代替”。我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有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只要最后能保证每个人发言就行了;有的认为帮助组内学困生写“台词”不会影响全组的回报水平……这些情况可都是始料未及的。我认真地思考了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过程,发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虽然自己颇费心思的安排4人小组的座位,想能让同学们在组内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共同的进步,然而自己很少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展开学习,片面理解“过多干预会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我写下了这样一段心得:教师应躬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做他们的伙伴,做他们的导师,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之处,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激励评价……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是他们的帮助者、启发者、扶持着,教师扶要在学生的疑难处、疏忽大意处寻找他们的新发现……

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问题,激起教师深究热情,引发了老师对教育现象的理性思考。有了教师这样自发地、自觉地、能动地展开思考活动,你能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就指日可待了吗?

二、在对话交流中展开教学正思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沟通的意识,大家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解剖,通过相互的研讨交流,通过多种观点的交锋来多视角、多层面的正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理论的依据与策略。

在对话交流中展开教学正思,有利于拓展思路,把准实质,共享快乐,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暑假快到了,我们要离开老师和小伙伴好长时间了,让我们给老师和小伙伴留下祝愿吧,画一幅画或写一段话都可以。”,在流水阅卷中,负责此题批改的老师使用了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即选择无论是绘画的形式还是写话的形式,都应扣住祝福二字。在选择绘画的学生试卷中,对于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的,老师基本上给于了满星的评判,对于仅画上自己喜欢的物体而没有写上祝福话的,老师基本上给予了扣掉一半或一半以上星数的评判。这样的评判标准,引起了老师们极大的争议,有的老师认为,我们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的评价岂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标准?有的老师质疑说,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意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对于这样一个语文与美术学科整合的题目,怎样的评价标准才能达到多学科的真正整合?有的老师指出,对于一幅作品,国内的教师习惯与评价“像不像”,国外的教师习惯与评价“好不好”,作品 “像不像”容易评价,可怎样的作品才算得上好与不好,依据是什么?也有老师认为,应考能力也是素质要求之一,学生学会审题,学生按要求答题应该是应教的素质,应严格训练,加以培养……,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在交流的平台上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不同人的观点中得到启示,受到鼓舞。

可以说,正是有着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在不断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新思维的火花。产生了新的探究热情,激发出教师们自觉反思教学的能动性。形成了良好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的学习氛围。

总之,所谓正思,就一定会有正思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认为,教学正思开始于“经验”,实践于“探究”,结果于“发现”。如果说,“经验”是展开正思前提的话,那么,“探究”就应该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正思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中种种状况给予多方位的解读,展开系统的学习,并带有改进的意见,回到教育活动实践中去验证,去证明这种意见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上一篇:高中教学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寓教于乐,促进课堂高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