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会计信息理念构建会计信息化逻辑框架的力作

时间:2022-10-12 11:56:00

创新会计信息理念构建会计信息化逻辑框架的力作

自从将计算机引入会计领域以来, 一个问题便困惑着人们:究竟是会计人员去学计算机好呢, 还是计算机人员去学会计好?而结论往往颇为离奇:“我们需要大批既懂会计, 又懂计算机的人才”。从此, 会计人员进电脑培训班, 计算机人员捧读会计学原理, 一时盛况空前。但两相比较下, 计算机显然更吸引眼球, 也就占了上风。会计背景的人士或者致力于学习源代码编写, 或者怀着崇拜的心情相信计算机什么都能做, 会计只要原封不动地“电算化”,“管理上台阶”美好愿景便来到了。两种行为类型的共同盲区, 则是忽视了对会计自身的专业思考, 忘了自己本该发挥的优势。

“强势IT, 弱势会计”的不对称组合下,“会计电算化”十多年来其发展结果未免令人遗憾: 会计三大报表只能编其二, 而且居然把最关键的事做错了――在需要会计发挥“资产保护”作用的库存领域, 传统设计违反内部控制原则, 采取“ 管物的也管明细账, 只向会计人员报总金额”的方式, 直接削弱和限制了会计“后台平行监控”职能的发挥, 并导致总账和明细账时常对不上。

低级的簿记尚且没做好, 更不用说在高级的管理决策方面起作用了。在世界范围内, 会计领域引入计算机已达半个世纪的今天, 会计信息系统实际达到的水平, 可说还是相当低下, 许多早就该让计算机代劳的事, 还是自己操劳。

原因很清楚: 我们忘了思考在会计软件设计中本该占主导地位的会计问题, 描绘不出理想中的会计信息系统, 甚至于失去最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 无条件地接受外行人士的设计方案, 而无视其是否符合会计职业的共识和惯例。对于上述的产品缺陷, 本来是略具判断力的会计人都能发现的, 却似乎从来没有人去想过, 任其以讹传讹地泛滥。除了“总账与明细账对不上”这一类“硬伤”之外, 还随处可见简单模仿手工实务本应改进的做法, 以高科技复制和放大“弱智”的现象。

“信息”( Information) 和“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却常常被混为一谈。就会计软件而言, 首先是“会计信息”的问题, 即我们想要计算机做什么, 希望达到什么样的自动化程度, 因此要理清复杂的业务数据逻辑, 清晰地表达出来, 说明在实现过程中哪些是不可撼动的, 要原封不动地再现; 哪些是可以改变的, 以提高效率…… , 这是关于“ 信息”的方面; 然后才是“软件”, 即如何让计算机不走样地、流畅地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 这就是“信息技术”的事了。在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必须分别依靠不同的知识结构来思考。会计背景的人士一旦玩起了IT, 往往只能作为业余水准的程序员“挨踢”; 另一方面, 计算机背景的人士若想代劳提炼会计模型, 套用新新人类的句式:“不太懂会计不是你的错, 随意把会计‘大卸八块’, 了会计的基本要义, 就是你的不对了。”当然,两方面都达到极高专业水准,“既懂会计, 又懂计算机”的人士不受此限, 只是这样的“高人”我们从未见到过。

作者以为, 这是两个知识领域都要求有很高专业水准的事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将取决于其中较低水准的任何一方。因此正确的回答应该是,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复合的专家团队”, 而不是大量的“两栖人才”。软件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 知识的可复制性意味着数量上的无限性, 代表最高水准的极少数专业人士的思想, 完全可能通过复制而扩散开来。

很少有人注意到, 会计至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而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 最多不过半个世纪, 在手工处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几乎没有为计算机作过考虑, 没有根据计算机的特点而留有余地。在两个知识领域中, 作为各行各业的通用工具,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远远地走在前头了; 显然, 问题出在会计界而不在IT界,“会计如何更好地适应电子计算机”, 以及“会计如何更好地应用电子计算机”是我们应当补强的薄弱环节。会计界再不主动参与研究设计, 会计软件永远没戏, 呼吁会计面的研究和思考, 全面提升会计信息系统水准已是刻不容缓了。

本丛书是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汪一凡的学术总结, 作者在“结合部”上坚守会计/管理的精神家园, 潜心耕耘十余年, 重点并不在于硬件技术和软件实现技巧等方面, 而在于从自动数据处理的角度来重新考察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希望能提出对会计系统的设计开发具有确实指导作用的、首尾一致的理论基础, 构建符合计算机严格要求的、最简洁的数据模型, 从而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用好计算机。象牙塔的研究难免“空对空”, 不敢直面实际课题; 急功近利的商业开发想从低起点爬升, 则可称为“地对空”, 其难度不亚于“向上兼容”; 作者采取“高起点理论构建”与“高精度系统开发”并行推进的方式, 并创始桃李软件作为实践基地, 自称为“空对地”式的研究, 感想颇丰, 遂有此策划。

本丛书主要是为会计背景人士编写的, 对象是具有中等及中等以上会计知识背景, 希望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恰当评价“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并进而对需求分析与设计有所了解的读者群。有必要说明的是, 所谓“会计知识背景”指的是实际达到的水准, 并非强调“会计科班出身”。

既是号称“会计信息化丛书”, 自然与计算机有关, 却看不到源代码, 从头到尾都只拿会计说事儿, 研究的是“教计算机自动做账”的学问。应当承认, 这是一套“奇书”, 好像从头到尾都能看懂, 却又老是“云里雾里”的。如果浏览了本套丛书有这种感觉的话, 您还不具备与计算机亲密接触的资格。

大家所熟悉的会计理论与方法是“会计人员导向”的, 人的悟性高, 灵活性大, 一点就通; 对计算机就不同了, 在我们想来“很简单”的事, 一旦要让计算机来做, 往往就变得无比复杂。因为计算机不能理解“为什么”等原理性的东西, 只能接受“怎么做”之类的指令, 为了让其高效有序地执行, 事先廓清思路, 采用比主流会计学更明晰的表述至关重要。“计算机导向”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只能“一板一眼”的, 含糊不得。从而, 本丛书所具有的“叛逆性”特色是, 对构成会计学论著与教材核心的某些重大内容, 可能一点都不提起, 因为那对计算机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与“ 自动做账”毫无关系; 相反, 在主流的论著与教材从来都不关心的一些角落, 却要浓墨重彩地加以论述, 也只因为那确实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的“会计学智商”从而提高处理效率。

阅读本丛书的过程, 是从自动数据处理的角度, 重新夯实会计知识基础, 调整原有思维方式的过程。在经过思考之后, 建立起“计算机思维能力”, 从而具有较高的评价品味, 甚至是分析设计能力。囿于篇幅, 作者对基本的会计知识不作详细讲解和复述,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若发现对个别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已经淡忘, 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时, 可自行参考相关教材。

在全套丛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作者对一体化会计理论所作的探索。从经验事实中提炼出表征会计事件的“会计信息元”概念, 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的逻辑起点, 进而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描述, 构筑首尾一致的理论基础,可说是对1969年源于美国的“事件学派”( Event Approach) 研究的实质性推进。

本丛书共分为四册, 即:

之一――《会计信息系统原论》。

作者试图构建一体化的会计理论体系。经过经验事实的导引, 以“会计信息元”作为逻辑起点,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思考和述评, 并简要介绍新一代“大规模定制”会计软件。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自动数据处理会计学原理》与系统逻辑设计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关, 聚焦于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领域。主要内容包括: 第1章“绪论: 会计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第2章“会计与计算机”、第3章“经管责任与复式簿记”、第4章“会计信息元”、第5章“财务会计账户与数据处理”、第6章“记账符号与复合金额”、第7章“财务会计的表处理框架”、第8章“数据采集的几个问题”、第9章“会计系统的数据规范”、第10章“对外交换业务的自动处理”、第11章“内部流程业务的自动处理”、第12章“ 其他代表性业务的自动处理”。

下篇《现金流量表的精确编制原理》解决了以直接法和间接法分别提供“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 如何确保其一致性的难题, 本篇基本参照作者已出版的《现金流量表的精确编制原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9月) , 仅在内容上略加修订。主要内容包括: 第13章“ 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第14章“ 主表的编制”、第15章“附表的编制”、第16章“防错机制与其他说明”、第17章“模拟数据手工操作案例”。

之二――《你也能定制会计软件――平面表DIY教程》。

DIY是“Do It Yourself”之意, 本书介绍一款可以让会计人员自己定制设计软件, 实现心中理想的平台产品。该产品直接以“原论”为设计思想,“精编现金流量表”和“魔方式数据挖掘”等功能明显有别于传统软件, 读者通过实际操作和增值设计, 可加深对“原论”的感性认识。软件设计中提出的一些概念, 也有助于后续两部专著的阐发。主要内容包括: 第1章“鸟瞰平面表DIY”、第2章“红叶服装厂案例资料”、第3章“记账凭证管理”、第4章“智能装备锦囊”、第5章“基础信息设置”、第6章“精确编制现金流量表”、第7章“转入报表编制”。

之三――《会计信息系统展论》。

在“原论”研究与解决财务会计系统的问题之后, 本书继续研究会计领域的“高级”问题, 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 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困境与突围之道。针对管理会计只在文献和教科书中“发展”, 难以落地生根的现状, 本书从信息来源与处理的角度解释管理会计缺乏实用性的原因, 并提出以“财务会计主通道”采集和处理的信息为主, 管理会计作“多维度多通道发散性数据转换”的解决思路。期望通过本书的研究, 解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历来存在的“两张皮”现象, 切实完成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整合大业。主要内容包括: 第1章“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整合大业”、第2章“事件逻辑关系与企业特征空间”、第3章“标准成本与差异分析”、第4章“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的‘算法’研究”、第5章“责任会计”、第6章“作业成本核算与搭载式数据采集”。

中篇: 合并会计报表的新思维。目前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合并法”已经成为“玄学”, 难以为继了。本篇提出开拓性的思路, 以公司集团专设账户体系, 据以自行编制报表的“个别法”取代“合并法”, 并就具体难点和软件实现问题作了实质性探讨。主要内容包括: 第7章“合并会计报表纵横谈”、第8章“‘个别法’和‘合并法’简述”、第9章“已成玄学的‘合并法’”、第10章“理想化个别法: 基于记账凭证”、第11章“实用性个别法: 基于试算平衡表”、第12章“关联交易类型分析”、第13章“ 合并现金流量表专题”、第14章“外币报表折算简述”、第15章“简评《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的相关规定》”。

下篇:“实证会计研究”之研究。会计领域运用数学模型, 特别是“实证会计研究”已渐成气候, 作者进行剖析, 揭示其中的“游戏”精神, 祈愿为国人的研究“与国际接轨”有所助益。

之四――《用数据库表达管理思想》。

鉴于“对需求表达不清, 数据模型提炼能力不足”是当前MIS/ERP设计开发的通病, 也是其业绩乏善可陈, 甚至大面积失败的主因,本书从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出发, 将管理信息系统分为“数据库逻辑模型”、“程序表达与交互设计”和“网络与通信”三大专业领域, 并专门介绍和研究与会计知识背景有关的“数据库逻辑模型”, 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 增强沟通能力, 提高对软件系统的评价能力。主要内容包括: 第1章“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第2章“物流管理: 离散型制造业需求描述”、第3章“支撑MIS的三大专业领域”、第4章“数据逻辑设计的特殊难点”、第5章“数据逻辑模型设计原理”、第6章“应变能力与进化性剖析”、第7章“ERP成败论”、第8章“测试业务范例: 商业流通业/流程型制造业”、第9章“测试业务范例: 离散型制造业”、第10章“大象无形: 大规模定制的哲学基础”。

上一篇:求新求实谋发展有为有位创佳绩 下一篇: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