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美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2 11:23:54

地方本科院校美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美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把握好理论阐释与艺术参与的结合、中西美学体系的交融、经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弥合等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要更加注重比较教学法、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美学教学 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216-02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旨在通过讲授美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认识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涵养学生的审美心胸,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美学肩负着人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美学课程在地方本课院校教学环境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美学趋于边缘化学科现象明显,美学教学存在诸多困境,推进美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美学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初次接触“美学”的名称,学生原本以为这是一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程,但是进入课程学习之后,就会感到失望。毋庸讳言,美学作为衍生于哲学专业体系的学科属性,从诞生起就是一门理论色彩十分浓厚的学科,传统的美学教学大多从抽象的美的观念出发进行理论阐释,而将艺术的涉及只是将其看作是美的例证和注脚,其结果难逃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的尴尬境遇。然而,如果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美学时,最初将美学称之为“感性学”[1],其研究对象尤为重视诗和艺术,之后的黑格尔甚至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当代西方美学家们更是将艺术问题放到美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循依这一理路,美学教学中应广泛植入艺术因素,将理论阐释与艺术参与交融,做到让艺术参与冲淡理论的艰深晦涩,让理论的阐释使得艺术的内涵更加厚重饱满。比如,在讲授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时,先与学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听过音乐后让学生发表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然后老师再去讲解音乐穿越r空,对物质材料依赖程度最轻,与情感活动联系得最紧密,最具有动态色彩的艺术等理论内容,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

中西美学体系相去甚远。宗白华先生认为,中西的形而上学分属两大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唯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宇宙论、范畴论。生命的体系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2]。西方美学从古希腊起就较严格的范畴和概念的逻辑形式来表述的,事物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概念内涵的意义较明确、清晰,发展线索也较清晰,抽象性和思辨性很强,与之相应的是语言艰深晦涩。相较而言,中国美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感性学”,充满着“诗性智慧”,重感受体会,重才情抒发,重人生见解,其话语方式是诗化的语言。在教学中,如果偏重西方,虽厚重谨严但显板滞沉闷,学生不感兴趣;如果偏重中国,虽流丽畅晓但显浅浮讨巧,学生学不到东西。因此,应重视两种美学体系的有机交融。比如在讲授“崇高”的审美形态时,先讲解西方朗吉努斯、博克、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论述,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美学,寻绎孔子、孟子、庄子以及清代姚鼐、近代王国维等人对“崇高”的阐释,让学生在中西对比中了解什么是“崇高”。这样,既便于学生对“崇高”概念的掌握,又能让学生体会中西美学的联系和区别。

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进入进入后工业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后现代潮流的兴起。英国学者费瑟斯通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特征是:艺术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差异的抹平,消费和文化的平面化,人们沉湎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文化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3]。“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涌入人们日常生活,既丰富了审美内涵,同时也严重消解了经典美学。毋庸置疑,经典美学是人类对美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结晶,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至今难以超越,而后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的。美学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承经典美学又要重视“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使经典溶解在现实审美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传统经典的审美是在精神的层面,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侧重生活的层面,也就是高雅的精英文化泛化到了日常的、大众文化之中,强调审美的实用价值。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美学知识,更能陶冶性情和审美情趣,促进知识向才情、能力的转化,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比较教学法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美学现象、美学理论、美学问题等方面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然后进行初步分类,作出研判,从而把握内在联系,认清本质。比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的方法主要分为4种:(1)横向比较。也叫平行比较,可用于相同历史时期美学思想、审美理论的比较。比如,中西两大思想圣哲,孔子和苏格拉底,二人美学思想中的“兴观群怨”和“美是效用”的比较,前者强调美的社会功能,后者则强调美的合目的性。(2)纵向比较。适用于不同发展时期美学思想、审美理论的比较。比如在讲授古希腊美学思想史时,可有意识地对比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思想家的美学思想的传承和不同之处。在讲授中国古代“气韵”审美形态时,可对比地分析“气韵”在秦汉至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也可以“气韵”在唐诗达到不可逾越的巅峰为标准,对比其在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宋元山水画中的表现。(3)宏观比较。适用于美学理论、美学范畴、审美形态、艺术特征的比较。在讲授审美形态内容时,可将中西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其背后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使学生对审美形态形成理性的认识。(4)微观比较。也叫细节比较、具体比较,可用于美学理论、审美形态的内部比较。比如讲解西方近代美学,要对经验主义(经验论)和大陆理性主义(唯理论)进行认真、仔细的对比,既要阐明各自合理之处,又要揭示各自的局限,为讲解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美学打下基础。

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就某一美学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思想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教学上的互动。利用讨论法组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社会美的教学中,可以将体现人体美、各地民俗风情、狂欢节等的视频、图片素材制作到课件中。这样既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主编.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

[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 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8.

上一篇:做一个教学有方的教师 下一篇: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