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亚洲化的可行性及其前景

时间:2022-10-12 07:35:26

人民币亚洲化的可行性及其前景

摘要:在中国,更多的学者是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论述人民币的走势,而较少有人论证人民币亚洲化问题。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人民币亚洲化是人民币国际货币的第一步。所谓“人民币亚洲化”,就是指人民币通过参与亚洲区域的货币金融领域的制度性合作,争取成为区域内一个主要货币的过程。人民币亚洲化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货币表现,也是中国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资源控制力的需要。中国作为亚洲地区日益崛起的经济大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中国与亚洲各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和地缘关系角度,结合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亚洲地区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等因素分析,人民币可以成为亚洲贸易之间的一种结算货币,人民币亚洲化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人民币;亚洲化;可行性;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0—0032—07

一、导论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内外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人民币亚洲化”,这里指人民币通过参与亚洲区域货币金融领域的制度性合作并争取成为区域内关键货币的过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普遍认识到,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过度依赖美国的货币,无论对维护本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资产安全,还是对保持国际经济稳定平衡,都可能带来极大风险。为应对危机和防范风险,亚洲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势头强势。自2008年末起,中国人民银行首先与韩国银行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之后至今,中国相继与20多个国家的银行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以亚洲国家和地区居多。

人民币亚洲化进程已经开启,并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人民币的亚洲化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货币表现,也是我们进一步增强实力和国际资源控制力的需要。中国作为亚洲地区日益崛起的经济大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从中国与亚洲各贸易伙伴国之间经济往来和地缘关系入手,结合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亚洲地区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从理论上论证人民币是可以成为亚洲贸易间的结算货币的,并通过引力模型验证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一体化程度较高,存在最优货币区。

二、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的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区域化已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较少涉及人民币亚洲化问题。李稻葵、刘霖林(2008)计量分析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预测人民币在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①。石巧荣(2011),基于琴恩(Chinn)和弗兰克尔(Frankel,2005)模型分析未来货币竞争格局,否定了多数学者认为的欧元将超过美元的理论,同时也指出人民币的国际占比不会上升得那么迅速②。同样使用该模型,刘艳靖(2012)对国际货币储备的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影响成为国际货币以及国际货币占比的因素,并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其本币已经成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③。蒋万进等(2006)则对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进行测度,表明人民币跨境流通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但是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相对于美元等主导货币还很低,尚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总之,现有的研究对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条件的分析各有侧重,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对人民币区域化的研究在相关文献中也占有较大部分。韩民春、袁秀林(2007)从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与贸易额,强调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人民币区域化具有可行条件。李翀(2002)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形式和流通的程度做出划分。一种是由旅游业而带来的人民币,这种形式的流入强度不大,没有贮藏价值,所以留在这些国家的数量不多。第二种是由边境贸易进入其他国家的人民币,人民币行使交换媒介的功能,停留数量较大。第三种是对于香港和澳门地区,和内地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人民币的流通想当普遍。关于人民币亚洲化,大部分学者只是采用了定性的分析方法,很少涉及定量的研究。李晓、李俊久、丁一兵(2004)参考日元失败的教训,结合国际货币格局的变化以及东亚经济、货币合作的进展,提出人民币亚洲化的必要性,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到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亚洲化的条件。他们还强调了亚洲化进程中必须注意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合作,尤其是与日元的相互协调配合④。国内研究中,对于货币国际化和区域化影响因素的观点,总结起来分为两部分:一是一国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分散程度,二是网络外部效应⑤。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琴恩(Chinn)和弗兰克尔(Frankel,2005)模型,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用此模型选择的衡量条件有GDP全球占比、通货膨胀率、对外贸易、真实利率、汇率升(贬)值率及波动幅度。黄海波和熊爱宗(2009)发现资本和金融市场的规范程度也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钟阳(2011)认为的贸易总量、债务负担、人均GDP和两国相距的距离以及颜超认为的货币使用的惯性、GDP总量、贸易量和通货膨胀率都是影响因素。

文献研究表明,在我国学者中关于人民币亚洲化的问题论述尚不充分。本文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国际贸易转为亚洲区域内贸易的角度,论证人民币亚洲化的可行性。

三、关于人民币亚洲化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有关一国货币能不能国际化以及国际化所需要的经济和金融条件的研究,几乎都是针对完全的国际货币⑥而进行的。我们选取一个成为地区行关键性货币的条件,分析人民币成为亚洲关键性货币的可行性。不过就目前来看,还没有针对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一个地区性货币明确的影响指标。在本文的研究中,基于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结合国内外文献得出的具有定量分析可行性的相关变量,本文选取了学者们在琴恩(Chinn)和弗兰克尔(Frankel,2005)模型⑦中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时惯用的解释变量作为分析指标。它们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市场的规模、币值的稳定、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一国货币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的程度。本文将分别说明每个因素的指标对人民币亚洲化的影响,并证明中国已经大致满足这些条件,人民币亚洲化具有可行性。

(一)国家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稳定性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货币的国际地位。从现有国际货币的格局看,国际上主要的国际货币都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经济规模决定了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潜在使用情况。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稳中有升,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在区域内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实力雄厚,为本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出口市场的能力较大,吸引外币过来投资,促进两国货币合作,由此带来的对本币的需求就增多。另外,货币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负债表现形式,它代表着该国的信用级别。当一国的经济规模较大,发展的稳定性强,本国货币的信用级别就较高。

区域货币是货币发行国对区域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负债,因此,只有当发行国经济基础有保障的时候,其货币才更容易被普遍接受。货币区域化是一国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中国经济出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3569万亿美元,跃升到2010年的58786万亿美元。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GDP全球占比仅仅只有0.98%;改革开放30多年,截至2011年我国的GDP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提高到了8.4%。巨大的经济规模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如此巨大的经济总量,意味着我国已经迈入了货币亚洲化的门槛,实现人民币亚洲化的本质条件与经济实力已经初具规模。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在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每年保持大约7%—8%增长率,并且这一增长率在未来几年尚难减弱。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的经济增长受国际经济影响,且变动幅度较大;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且增速缓慢。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至2010年这10年中,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5%,大大高于世界年均3%左右的增长幅度。2001到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随着中国GDP总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对亚洲经济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巨大的经济实力奠定了人民币亚洲化的良好基础。经验表明,一国GDP的增长常常伴随着该国从周边国家进口的增加。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们选取2001年到2010年中国GDP和中国从亚洲一些国家的进口总额,以进口总额为被解释变量,中国的GDP为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t=βο+χt+εt

其中,yt表示中国从亚洲其他国家的进口总额,χt表示中国的GDP,εt表示随机项。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进口额来源于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进口总额为从各国进口额的加总。用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如表1。回归结果表明,R2=0.87,模型拟合较好。中国的GDP与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中国的GDP每增加一个单位,就会拉动进口总额增加0.08个单位。随着我国GDP总量不断增长,亚洲地区对我国的市场依存度将会越来越高。

在如今的国际金融体系下,如果一个国家可以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最终市场,那么该国就是本国货币的净提供者,推动本国货币向外流动。例如,美国经济是消费型经济,推动国际贸易中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日本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难以吸纳世界产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元的国际化。随着中国和亚洲主要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关联度持续扩大,从总体上看,中国是贸易顺差大国,但主要是对西方国家的顺差;而对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保持逆差,而且贸易逆差的数额在不断增大。中国从亚洲国家的进口额不断增加,其作为货币提供者的地位日益显现。这一切都推动着人民币向境外流动,促进亚洲地区人民币的贸易结算,为人民币亚洲化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

货币币值的稳定是一国货币区域化的重要保证。这里的稳定要求不仅要在目前拥有稳定的币值,而且在未来也能继续保持稳定;不仅在国内由于本国物价稳定从而使货币拥有稳定的购买力,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汇率也因为其良好的信誉而保持稳定。

1.通货膨胀

国内通货膨胀率水平是衡量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稳定的宏观经济要求一国经济处于正常有序的状态,没有严重通货膨胀,也不存在经济紧缩和高失业率等问题。由于中国政府保持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近1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自2001年到2010年,各年度的通货膨胀率分别是0.72%、-0.77%、1.66%、3.88%、1.62%、146%、5.86%、-0.70%、3.31%,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温和的水平,波动的幅度也在经济的承受能力范围。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高,中国经济在日益一体化的亚洲地区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

2.汇率水平

汇率的大幅度波动极易导致投机行为,从而破坏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汇率波动与国际货币储备的占比呈负相关,波动越大,安全性越小,则对这种货币的需求就越小。它的变化代表着本币对外币的升值或贬值压力,关系到一国国际资产的收益率。因而,人们更愿意持有一种具有升值趋势的货币而不愿持有贬值的货币。在现代金融体制下,只有那些具有稳定的内在价值的货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保障的货币,才能维持其地区性的购买力和投资力,才能坚定持有者持有该货币的信心。货币要依靠稳定的价值和良好的信用才能取胜。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不断改进,由图1可看出,2005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不变;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篮子货币,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SDR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开始形成。自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始终保持币值的稳定,汇率的波动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稳中有升。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周边多个国家先后发生金融危机,他们的货币均有不同程度的贬值,但是人民币却在各次金融危机中保持坚挺,使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大大增强。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但是人民币并没有贬值,而实际有效汇率反而升值14.5%。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中保持了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促进作用。与周边国家的货币相比,人民币是当之无愧的强势货币,获得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同,这成为人民币亚洲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货币可自由兑换,流动性日益增强。一国货币的流通程度与该国的经济开放度是成正比的。我们根据一些学者(戴金平、熊性美,2001)提出的衡量经济开放程度的三项指标,对外贸易、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对外和外来投资开放度进行综合分析。实践表明,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越高,表明该国融入本地区经济的程度越高,该国货币在本地区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因而成为地区性货币的概率就越大。

首先,区域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为区域经济活动做交易媒介,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区域性货币,该国的对外经济活动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对外贸易是最为传统的对外经济活动。一国的进出口规模越大,在交易中使用该国货币就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也可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所以,当一国贸易水平较高时,该国货币更有可能被用作区域结算货币。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的资料(http:///CountryProfile/WSDBCountryPFReporter.aspx.Language=E),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多年来急剧增长,在亚洲地区,其进口总数量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加入世贸组织的11年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2%。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超美国,位居全世界第一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8%提高到2012年的11.1%。此外,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增势强劲,在中国比较大的贸易伙伴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占到了多数,与亚洲贸易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

其次,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3月,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近6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位。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近40%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吸收外资仍保持在900亿美元的高位,仅下降2.6%,居全球第二。在利用外资继续增长的同时,对外投资也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了111%,达到559亿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12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2位。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重点投资的合作区域。201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772%是来自亚洲的直接投资,中国对亚洲的投资额占全国总投资流量的66.2%。多年来,中国积极拓展双边经贸关系,签订多个双边投资协定。

最后,中国不断完善的金融结构是其货币发挥区域性货币作用的重要支撑。高效率的金融市场能够减少市场摩擦,降低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增进货币的流动性和在更大范围内的使用。拥有发达的金融机构网络,有助于国际货币的存放和转换,促进本币进行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本币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元、英镑和日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正是靠纽约、伦敦和东京这三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来做后盾的。虽然我国的对外金融比率与欧元区和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的规模与潜力,这并不能制约人民币的亚洲化。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业不断地对外开放,我国金融机构开始改革上市并引入战略投资者,金融机构的监管体制也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屡屡创新,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日趋频繁,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金融开放度[综合对外开放度=(对外贸易比率+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比率+对外和外来投资比率)/3]正在逐渐提高,中国经济的综合开放程度不断增大,正向发达国家靠近,为人民币亚洲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一国货币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的程度

一国货币在区域内被使用的频率越高,流通量越大,通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使用该货币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通过制度化的合作,该国货币实现区域化的可能性就越高。

1.周边国家使用人民币的情况。从目前状况看,人民币跨境流通地区分布于港澳台地区,同我国广西、云南接壤和隔海相望的东南亚国家,同我国西南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接壤的国家。在港澳地区,很多旅馆、商场都标示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直接受理用人民币进行支付,人民币已经成为人们使用的第二大货币。在台湾,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民众人民币保有量的增多、人民币升值预期,“民间乐意接受、银行积极储备”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在越南,人民币已经成为中越贸易的首选结算货币。在缅甸,人民币素来有“小美元”之称,一直被当做硬通货使用,流通范围很广,在北部特区首府小勐拉,人民币已经取代缅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在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公开号召本国人民使用人民币,非常欢迎人民币在柬埔寨的流通,并把人民币作为柬埔寨的储备货币,人民币在柬埔寨也已经成为硬通货。在泰国,中国银联已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的受理业务,持卡人在泰国的各种购物消费以及提取本国货币将十分便捷。在蒙古,人们甚至觉得持有人民币比持有美元还安全,人民币日益受到蒙古居民的欢迎,已经成为蒙古人民使用最普遍的外币之一和中蒙边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在朝鲜,人民币得到了政府和居民双方面的充分认可,已经取得了“硬通货”的地位,目前人民币日常交易在多种消费场合都可以进行,兑换也非常方便。

2.周边国家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种类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伴随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货币互换能够应对货币或金融危机,为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同时,它可以减少对主要结算货币的依赖,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对于不可兑换的货币来说,货币互换是推动本币区域化的重要手段。曾在金融危机中深受影响的东盟国家首先提出有关的亚洲金融合作协议,我国和日、韩积极响应。目前在放宽货币互换额度、建立协调机构、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加速亚洲各国间的汇率合作机制方面已达成协议和付诸行动。迄今,我国已经签订了多个货币互换协议。周边市场对人民币的选择形成了人民币亚洲化的雏形。

综上分析,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大。尽管目前人民币成为完全国际货币的条件尚不成熟,但从现阶段的一些情况来看,如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稳定高速发展的经济前景,愈加开放的经济程度,人民币在亚洲的旺盛需求,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人民币亚洲化的基础条件。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已有区域货币的地位,通过采取措施,因势利导,人民币完全可以行使区域货币的职能。

四、人民币亚洲化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

目前,人民币亚洲化面临的一些主要的障碍还是存在的,它们主要是:

第一,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的亚洲化会对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我国对资本账户的管制还是十分严格的,这样降低了人民币的流动性,限制了其投资渠道,这对人民币亚洲化实属不利。但若是我们现在完全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那么大量存在投机动机的“热钱”就会涌入我国,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一旦这些国际游资集中撤走,又会造成我国经济的崩溃。因此,现阶段资本项目尚不能完全开放的现实与人民币亚洲化的目标存在着矛盾。

第二,资本流出的渠道不畅。国际贸易中,我国只对东盟一些国家存在大量逆差,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一直为顺差,按照我国与周边国家签署的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将有大量其他国家的货币因贸易顺差流入我国,这违背了人民币流出的意愿。我国的外汇储备十分充足,缺少的是对于资本流出的鼓励和对某些国际游资和投资资本的限制。

第三,缺乏人民币回流机制。目前在境外的人民币不能像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那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找到适宜的投资避险工具。境外的人民币只能进口中国内陆的商品、服务和存放在银行,并没有太多其他的用途,加上我国对资本账户管制严格,境外持有者无法将持有的人民币进行保值增值投资,因此降低了他们的持有意愿。而且缺乏人民币回流机制有可能导致境外人民币做投机性囤积,威胁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第四,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经常受到当局政府政策目标的限制,缺乏独立性,而且,往往是出现问题了才采取监管措施,监管存在滞后性。对于某些金融创新,由于事前的研究不到位,迫于不确定的风险,大部分监管存在着主观臆断性,过度注重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不能把合规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理念相协调,干扰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缺乏健全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近些年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较快,但不论是市场的广度还是深度,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中国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分割现象,各层次资本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导致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长期严重失调,又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五、小结

一国货币在本国以外发挥货币职能,是其经济与金融实力的货币表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问题,无论是超前还是滞后于本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力,都将对经济增长带来影响。尽管目前在全球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中,人民币目前所占比重仍然微乎其微。在2010年IMF5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的调整中,之前有所考虑的人民币并未被列入也是证明。但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要力争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我们论证分析了一国货币成为区域性货币的条件,验证了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一体化程度较高,存在最优货币区,又结合了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得出人民币完全能实现亚洲化。为此,我们要不断地巩固这些基础条件。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减少汇率的波动,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直接经济联系,逐步推广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进一步改进金融的相关服务,完善金融体系与监管制度,积极参与亚洲经济、金融和货币合作。最后,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我国应意识到,借助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①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②石巧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演进中的人民币国际化前景》,《国际金融》2011年第7期。

③刘艳靖:《国际储备货币演变的计量分析研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4期。

④李晓、李俊久、丁一兵:《论人民币的亚洲化》,《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

⑤网络外部效应指一种货币对使用者的价值与他人的使用有关,使用的人越多,该货币对使用者的价值越大。

⑥IMF将国际货币定义为:在国际往来的支付中被广泛使用的以及在主要外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的货币。

⑦Chinn & Frankel(2005)基于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了一个关于储备货币占比的理论模型,采用1973—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并采用1999—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预测欧元币值在2020—2024年超过美元。

参考文献

[1]刘颖,马智伟,张爽.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条件和战略机遇[J].国际经济合作,2009,(10).

[2]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

[3]石巧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演进中的人民币国际化前景[J].国际金融,2011,(7).

[4]刘艳靖.国际储备货币演变的计量分析研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J].国际金融研究,2012,(4).

[5]朱孟楠,叶芳.人民币区域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12,(6).

[6]孙立,崔蕊.东亚人民币化与中国的对策[J].国际金融研究,2008,(8).

[7]姚大庆.对欧元区共同边界效应的检验—兼论欧元区是否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J].世界经济研究,2012,(5).

[8]行伟波,李善同.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0).

[9]李晓,李俊久,丁一兵.论人民币的亚洲化[J].世界经济,2004,(2).

[10]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3).

[11]刘骏民,张云.虚拟经济视野的流动性膨胀困境与应对[J].财政金融,2008,(1).

[12]叶晓东.论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上一篇: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社会风险及防范 下一篇:区域经济升级版的内涵与打造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