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绘景

时间:2022-10-12 12:41:57

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绘景

概念阐释

绘景记叙文是以描写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此类记叙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绘景物的特点。这类文章一般会从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由此渲染出来的气氛、意境等方面来突出其特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写,遣词造句也十分注意锤炼,常常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就能让事物表现出其独有的特色。

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景物。一般来说,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由整体到部分、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或者与之相反的顺序等。在描写对象固定的情况下,作者也常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按景物的不同类别写。

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绘景物。为使笔下的景物更形象,更生动,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绘景类记叙文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四、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是绘景类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总是带着个人的喜好去描绘他所见到的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经典阅读

看月

叶圣陶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至少十六支光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谁留意这些呢?

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不看见月亮了。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袱上。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但是,一会儿月亮被云遮没了。

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待”得住。一切都这样紧张,空气是这样龌龊,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列入为上海“待”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定须由对月而养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那时在福州的乡下,当地闽江一折的那个角上。某夜,靠着楼栏直望。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笼罩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也许是月亮的香气吧,我这么想。我心中不起一切杂念,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回转身来。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虽然前面我说过“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

(选自《叶圣陶散文名著》)

导读

本文作者写了“看月”的两个地点,一个是上海,一个是福州的乡下,作者将在这两个地方看到的月亮的特点作了比较,也将看月的感受作了比较。文章前半部分写上海的月亮,突出了上海的月亮因受“环境限定”,人们对其“不甚关心”,很少留意;而在福州乡下看到的月则十分迷人,令人忘我,使人愉悦。阅读本文就要抓住对比的写法,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迷恋之情。本文的重点在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我”在闽江岸畔看过的“最好的月色”,从视觉、嗅觉等方面写出了月色的迷人,以及作者在月色中陶醉,达到忘我境界的感受。

经典阅读二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铁一样的生疼。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住雪,捏个团子,说:“那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选自《意林》2010年第3期,有删改)

导读

作家贾平凹用朴实活泼、生动形象的语言,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冬景进行了细致描绘,这篇文章改变了一般绘景文章的结构方法,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将在不同场合、不同距离、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摄取的一个个特定瞬间之景一一展现,生动地描摹出了北方山村的冬景,其高超的绘景技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经典阅读三

花街

薛尔康

花街,多么撩人情思的所在。可是,我所说的花街,一定不是你想象中的。

它是路,是用乱石、卵石、碎砖、碎瓦、碎瓷片和碎缸片为主铺筑的窄窄的路。那些用砖瓦构成的席纹、人字纹、间方、斗纹,用卵石碎瓷镶嵌出的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用多种废料装点成的梅花、海棠花、冰霜花、十字灯景,甚至还有开屏的孔雀、飞翔的仙鹤……当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地纹展现在眼前,你会觉得,没有比用花街两字来称呼脚下的路更合适的了。

花街左曲右旋,蜿蜒在苏州园林中,引你渐入佳境。

花街为游人铺下一匹素雅的或是华丽的织锦。

我多次游览过苏州园林,被那巧夺天工的空间组合艺术吸引了全部注意力,竟不曾留意到脚下的花街;当我终于注视到它的时候,为自己的疏忽感到吃惊:难道不正是它在迂回不尽中引我进入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吗?

我不由得对自己的疏忽抱着一种内疚的心情。花街在脚下默默地执著地延伸,穿越幽篁茂林,绕过假山池沼,贯通亭台楼阁,仿佛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把人引入美妙世界,去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

花街铺地的图案,与园林建筑中桶扇、漏窗、挂落、地罩的雕刻艺术是可以媲美的。它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为园林景色作着补充和衬托。只要留心观察一下,凡是曲径通幽处铺地的花纹,多是简练的几何线条,增添着幽邃的氛围;而在柳暗花明处,色彩绚烂的图案似与鲜花斗艳,渲染出热烈的景象。网师园占地不足一亩,是一处具有淡雅明快的明代风格的小园林,花街铺地采用了美丽繁复的大花样,调谐着游人的美感。而以建筑华丽著称的留园,则常衬以朴素自然的构图。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园林艺术体系,是因为花街铺地才臻于高度的完美。试想一下,如果代以石板路,水泥路,柏油路,游园者倒会感到美中不足,大为扫兴了。

花街铺地是造园工匠的创造。

传说古时,一座园林落成后,剩下一堆碎砖残瓦,在清扫它们的时候,有位能工巧匠顿生异想:为何不能将它们铺成好看的路面呢?于是,腐朽化为神奇,犹如艺术大师最后不经意的一笔,使这座园林达到至美的境界。这一无名氏创造的路的艺术从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自从认识了花街铺地,苏州园林的情致在我心目中更多了一层深意。

(选自《文汇报》1986年1月14日)

导读

作者一开篇就点明赞美的对象――花街,不仅撩人情思,而且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写自己赞美的“花街”是指苏州园林里“用乱石、卵石、碎瓷片等为主铺筑的窄窄的路”。花街不仅图案精美、色彩丰富,更重要的是它把人引入美妙的世界,让人领略到园中的无限风光。若没有这些花街的补充和衬托,哪里会有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是花街铺地让园林臻于完美。作者由此抒发了对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赞美之情。

上一篇: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状物 下一篇:阅读理解版 记叙文阅读之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