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版 记叙文阅读之记事

时间:2022-06-11 03:11:07

阅读理解版 记叙文阅读之记事

概念阐释

记事类记叙文的阅读考查,超不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范围。现代文阅读考查是语文试卷的一个已经定型化的板块与题型,其考点大体有五个: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和读后感受。

记事文的阅读考查题,乍看起来是考一些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点”,其实“知识点”“技能点”本身并不是考查对象,考题真正要评价与测量的,是同学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能力是一定的心理态势与一定的行为方式的“积”。有哲人说过:“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同样重要!”正确地做事,指做事的方式方法选择要得当;做正确的事,要求做事的态度与动机要纯正。

同学们要提升自己阅读与鉴赏记事文的能力,就要有意识地在关键词句解读、事件整体概括、文章意蕴参悟和语言技巧鉴赏等方面多多训练。

经典阅读一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叶倾城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男人摔倒时,刀子扎在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的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人忽然一齐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选自《爱情婚姻家庭》2007年第5期)

阅读思考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意?

2.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记叙的哪几个要素?

3.为不让女儿察觉自己的生命已危在旦夕,文中的父亲是怎样掩饰自己的?

4.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文章叙述的故事。

5.有人说,“母爱是绵绵的春雨,时时滋润着我们”,读过本文,你的感想是什么?

经典阅读二

母亲的特权

积雪草

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女人,几乎从未与人争吵过,唯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个错,母亲便会揪住他的小辫子不放。

有一天,父亲来了兴致,下楼跟棋友聊天下棋,兴高采烈地走了,可没过半小时就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问其原因,父亲说:“那家伙输了不认输,老悔棋。”父亲气鼓鼓地撅着嘴,像个孩子似的赌咒发誓,再不跟那老家伙下棋了。任母亲怎么劝,他都不听,竟然不吃饭!

我一回家,母亲便把父亲的“恶劣行径”数落给我听。听着听着,我随口应道:“父亲这个人就是这样,有时候太情绪化,像个孩子似的,老年人在一起玩,输赢有什么重要?心又粗,脾气又坏……”

母亲停了老半天突然说:“这一次肯定是那老头悔棋的次数太多了,你爸才生气的。你爸有时候是心粗,但他每次去外地出差,回来的时候都记得送我一样礼物。你爸是脾气坏,但一个男人怎么能连点脾气都没有呢?你爸敬业、爱家、爱你们,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点儿责任感都没有,就知道疯玩儿。”

察觉母亲把矛头对准了我,我没敢再吭声。心想:我刚才说的这些话,都是母亲平常对我说过的,怎么我复述了一遍,竟惹母亲生气了呢?

忽然想起一句话:“我可以说,你不可以说。”我忽然明白,数落父亲的不是,批评父亲的缺点,原来只是母亲一个人的特权,是不容许别人插嘴的。

比如父亲吸烟,母亲会说:“吸那么多的烟当饭吃啊?”其实母亲的潜台词是,气管不好还吸那么多的烟,又喘又咳的,夜里睡不着多遭罪啊!父亲喝酒,母亲会说:“喝那么多酒,像个酒鬼似的,满身的酒气!”其实母亲是想说,喝那么多的酒,高血压发作了可不是好玩儿的。父亲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儿,生闷气的时候,母亲会说:“一个大男人,心胸就不能宽广点,怎么就那么小心眼呢!”其实母亲也许心里想:小心眼,生闷气,吃饭容易生病,生病了又没人能替你遭罪。

我突然明白,母亲对父亲的数落,其实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他们那一代人,也许一辈子不会说出那个“爱”字,但一言一行却都是爱,甚至数落之中也包含了暖融融的爱意。

自己可以数落,别人不可以,哪怕所谓的别人是自己的儿女也不可以,这就是爱的特权吧!母亲爱父亲的特权,永久的特权!

(选自《兰州日报》2007年8月20日,有改动)

阅读思考

1.文章开头写母亲对父亲的态度,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文章第六自然段中的黑体词该如何解释?

3.作者是从哪里“察觉母亲把矛头对准了我”的?

4.本文叙事详略自如。全文较为详细地叙述的只有一件事,即__________一事,其他诸如母亲历次数落父亲、母亲含沙射影批评“我”等,都极为简略。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所运用的写作技法叫__________法。

经典阅读三

三次刻骨铭心的撒谎

崔永元

人不是生来就会撒谎。先承认,我曾无数次撒谎,但是有三次最刻骨铭心。

小学四年级的一天,我们走在上学路上,远远地,看见柏油路上有一团白。我眼尖手快,走近后看清是纱巾,便捡了起来。纱巾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它在几个同学手里传过后,重新传回我的手中。到了学校,我亲手交给老师,然后作为拾金不昧者而受到表扬。

可当我走进家门,却发现母亲表情严肃地坐在家中:“纱巾谁捡的?”

“我捡的。”

“当时有别人吗?”

“有。”

“几个人?”

“三个。”

“那怎么说是你捡的?”

“我先看见的。”

“你撒谎!”我只记得母亲吼完,便手执笤帚,劈头盖脸地朝我打起来。

我家兄妹四人,我最小,父亲长年出门在外,教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母亲认为打为上策,意思是伤其筋骨以触之灵魂。

直到笤帚被打散了,母亲才歇手。“为什么撒谎?为什么说是自己捡的?说!”

“我觉得就是我捡的。”

“你觉得,别人都看不见,就你能看见,是吧?撒谎是品质问题,从小品质不好,长大就得蹲监狱,你知道吗?”

“知道。”

“知道为什么还撒谎?”

“我没撒谎。”于是,第二轮痛打开始了。晚上,后背火辣辣的,我只得趴着睡觉,第二天我记得还发了高烧。

母亲学问不高,但她以一种朴素的判断来决定对孩子的要求标准,甚至不惜用强硬手段制止孩子们有损高尚品质的行径。

转眼间升入初中,我特别着迷电影,所以有了第二次撒谎。那天下午放学后。部队的地下车库正在连映老电影。我和同学进去一连看了两部,早已忘了时间。当开始放映第三部时,我赶紧挤出人群,边走边想如何解释自己晚回家。可是借口或者说谎言并不好编,母亲又给了我一次痛打。

我知道,母亲的初衷和结果都是好的。

高考前夕,我又一次因电影而撒谎。电影院即将上映新片《基督山恩仇记》,我和班上几位同学相约逃课去看电影。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几天以后的一个下午,班主任李秉国把我叫出教室,手里拿了张电影票:“你去看电影吧,新片《基督山恩仇记》。”“可还得上课呢!”“没关系。下午的历史课晚上回来我给你补。”

我拿着电影票茫然地在校外转了两圈,决定回去上课并承认错误。李老师说:“人的一辈子分很多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最重要的事,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参加高考。”

很多年后,我和李老师说起这事,他说:“有这回事吗?我怎么不记得。”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4月,有改动)

阅读思考

1.看到本文的标题,你能推断出本文的内容吗?

2.本文有一件事的叙述采用了略写,是哪件事?

3.文中捡纱巾事件中,母亲为什么打“我”?请用自己的话替文中的母亲说说责打孩子的理由。

4.李老师教育高考前旷课看电影的学生的方法很高明。试说说其高明之处。

5.谎言有善意和恶意之分。本文所记的三件事为什么让作者“最刻骨铭心”?

上一篇: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绘景 下一篇:阅读鉴赏版 记叙文阅读之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