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研究推进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时间:2022-10-11 01:54:35

创新方法研究推进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摘 要] 创新方法研究在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创新方法研究在推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创新方法;自主创新;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 G30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世界上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创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培训和科学工具的自主研发,强化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例如美国十分重视创新方法工作,不仅提出了头脑风暴法、6分质量管理法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创新方法,还开发出了大量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软件,这对巩固和提高美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我国在创新方法工作方面起步较晚,对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正如《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正确认识创新方法研究在推进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1 揭示创新竞争的手段

创新方法研究揭示创新竞争的实质,有助于提高广大创新实践者通过方法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从技术-经济系统的结构看,以核心技术群为基础的技术范式、技术标准,具体的技术产品,生产技术产品的工具和工艺等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技术-经济体系。虽然市场竞争直接表现为技术产品和生产技术产品的工具和工艺的竞争,但真正决定竞争力的却是其背后的技术范式和技术标准。在知识化、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建构技术范式、垄断核心技术、推行其主导的技术标准等方式,巩固和维护其在全球劳动分工和利益分配中的优势地位。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表面看是对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技术的依赖,实质上是对其技术标准、技术范式的依赖。改变对国外技术的路径依赖,从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转向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讲是要探索改变既有技术范式和技术标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主导权的技术范式和技术标准,唯此才能真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要探求新的技术范式和技术标准,意味着将与领先者的竞争前移到更具基础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层面,既要研究旧范式在方法上的局限性,也要分析构建新技术范式、探寻新技术轨道的可能途径,这既需要创新者打破“先进者不可超越”的神话,树立批判旧方法探索新方法的自信心,也需要创新者时刻保持通过方法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自觉性和敏感性。

2 发现和组织自主创新的过程

创新方法研究从方法上打开创新的黑箱,有助于引导创新者更好地发现自主创新的方向和组织设计自主创新的过程。

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在生产体系中“执行新的组合”,但并没有完全回答为什么要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如何“执行新的组合”的问题,由此创新的研究也长期没有扩展到方法的层面。正如法格博格(J.Fagerberg)在评述以往的创新研究时曾指出的:“政策制定者和商界领袖都十分关注促进创新的各种方法。然而,尽管在过去50年中出现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是我们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而对它为什么发生及如何发生了解甚少。”[1]

通过对众多创新案例的分析,我们从创新方法的角度提出,创新是一个“发掘创意并通过技术化、物质化的手段实现创意”的过程。具体地说,这个过程包括:“产生创意”――“创意选择和具体化”――“解决创意实现的知识和技术问题”――“创意物质化”――“创意成果市场化”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个过程具体图示如图1。

这种从方法上对创新过程的重新认识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和意义。

一是充分认识到创新过程中“创意”和“愿景”的重要性。愿景是创新者对于未来是什么样子,会如何改变以及在保持创新者介入或不介入的情况下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信念。福特(H.Ford)将福特公司的愿景设立为“汽车进入家庭”[2]、乔布斯(S. Jobs)把“让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为苹果公司的愿景[3]。愿景体现了创新者对理想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的向往,指向更加理想的生活与生存方式以及引导新的需求或满足需求的新方式,在创意背后则内含创造新事物和开拓新局面的意志和抱负。而“创意”也并不简单的是“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或“新点子”,而是愿景实现的现实载体,创意实现的过程即是愿景不断实现和接受检验的过程。高度重视创新过程中的“创意”和愿景,可以回答为什么要创新、创新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也引导我们纠正以往只关注创新的后端却忽视了创新的前端的偏向,把精心维护“创意”和“愿景”作为自主创新的起点,作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是可以沿着“创意挖掘――创意实现”的主线条具体梳理创新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组织和设计创新的过程。创意挖掘和社会选择的过程是开放性的价值选择和愿景管理的过程,对话、体验、比喻、类比等解释性方法对于创意的产生和具化具有重要作用,如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最初是借助类比推理的启发,丰田雅阁旅行车的开发曾借助于“隼”和“茶室”的比喻[4]。创意的具体化涉及从创意实现的路径设计,到具体明晰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知识、技术问题的转换,这关系到“发现问题――问题具化――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也必然与解决具体科学问题、技术问题的方法问题有密切联系;创意的物质化和社会化既关系到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工艺,也关系到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的经营策略。与此同时,从“创意的挖掘”到“创意的实现”,每个环节可能都需要不同行动者和不同机构的共同参与,由此创新管理的方法也将成为创新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这个方面恰恰是创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三是这种从创新方法角度对创新过程的重新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以往创新成功案例的启发性意义。袁隆平开拓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得益于他不断地进行方法论的反思。他通过对西红柿、西瓜等“无性杂交”实验失败的方法论反思使其突破了李森科遗传学说的思想束缚;通过对有性遗传学说的方法论反思又使其破除了“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成见等等。方法论的反思和变革引导袁隆平突破一个又一个思想禁锢,获得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

3 为创新提供方法

创新方法研究对创新方法的系统总结和提炼,有助于为自主创新提供方法启示,提高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继承中的变革,也在变革中继承。关于创新与创新系统的研究表明,创新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创新系统是不同行动者之间交互学习的社会网络。创新过程中既包括在同一个创新活动中不同角色之间的交互学习,也包括从创新的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由于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不可以完全复制的,所以这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或模式借鉴。忽视这种学习的可能性,创新的活动不但将长期陷入封闭低效的孤立探索,而且会因为不了解前人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而做出大量无用的努力。

尽管创新过程不存在保证创新必然成功的指令性方法,但对创新活动的启发性方法研究仍然对指引创新方向、提高创新效率有重要意义。比如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G.S.Altshuller)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创新效率和质量,在国防科技、尖端武器等领域迅速赶超美国,以至于TRIZ被西方学者称为隐藏在苏联技术创新背后的“神秘的幕后精灵”。

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与创新方法研究落后有很大关系,很多科研人员和创新实践者既不了解国际先进的科学方法,也不重视从自己和前人的创新实践中总结提炼有效的方法,创新活动的具体实践者与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协作,不但严重影响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也极大地妨碍了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方法的教育。创新方法工作把“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应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培训、推广和应用”作为重要任务,将有助于改变上述状况,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方法支持,提高创新的效率,促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4 有助于科学工具创新

创新方法研究可以开发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有助于摆脱科研活动受制于人的局面,催生原创性的创新成果。

自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进行科学实验也成为不断发现新知识并拓展人类认识疆域的主要途径。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之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改造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研究开发活动越来越从常规条件走向非常规的极端条件,先进科研仪器和设备不但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

科研仪器和设备的不断创新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方法技术化、物质化的表现形式。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不但自身内含多方面创新方法的成果,而且反过来成为展开新的研发活动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工具,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工具,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我国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尖端科技和民生科技领域,我国先进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能力还十分薄弱,特别是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的创新活动受制于人,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涉及核心竞争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是根本买不来的。想要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对核心技术和重要科研仪器设备的垄断。例如银河、曙光、天河等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和应用一举突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为我国核技术研究赢得了主动,从源头上提升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先进科研仪器的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方法研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科研仪器的原理本身就是把特定知识或技术方法化,加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科学仪器的新原理、新设计、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是最终形成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在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探求科研仪器的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内在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在这种技术学习中发现原有仪器设备的不足,进行再创新。

5 有助于创新教育

创新方法研究揭示创新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规律,助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促进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自主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人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创新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特质,创新思维是不断突破旧传统的束缚、塑造新的愿景,产生新的创意并最终形成重要创新成果的发动机,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对我国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除了要改变应试教育的体制机制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创造性思维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树立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素质教育体系。

创新方法工作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助推器,能够从三个基本方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一是通过对重要科学家以及引导其做出重大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集成认知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等关于创新思维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和培养规律,为创造性人才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启发性案例。二是通过对国内外各层次、各领域创新思维教育成功案例的深入研究,归纳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式,同时通过研发科学思维培训软件,建立科学思维案例库和互动平台,推进创造性思维培育。三是要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典型教育,营造宽容、开放、竞争的良好创新思维环境,树立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创新可培养的成才理念,增强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挪]詹・法格博格,[美]戴维・莫利,[美]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3.

[2]DavidWeitzman.ModelT:HowHenry

FordBuiltaLegend[M].NewYork:CrownPubli-

shers.2002:1.

[3][美]卡迈恩・加洛.非同凡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55.

[4][日]野中郁次郎,胜见明.创新的本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9.

作者简介:李正风,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中科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学的社会研究、创新政策与创新方法等。

上一篇:浅议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的发展与出路 下一篇:发挥科研优势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