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启示

时间:2022-10-10 06:00:16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启示

摘 要: 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思想,在教育领域,呈现了多种形式的优秀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力的问题分析,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领域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对策。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 学习力 启示

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思想,在教育领域,呈现了多种形式的优秀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本文通

过对大学生学习力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领域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对策。

一、教育领域继承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优秀成果

(一)教育观的改变。

后现代主义强调批判,崇尚差异和个性,主张对社会开放,对他人开放,推崇创新,主体性的转变和重视,不再是将自我放在“无关世界的边缘”,而是积极地融入为实现自我而从“涅盘中重生”的理念。希望“破茧成蝶”,强调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更加强调“有教无类”的差异性学习,寻找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而传统观念里命定的“知识至高无上,不可侵犯”思想的地位已经悄然改变。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质疑和批判意识正在加强,不再受单一的知识教育的支配和控制,而是有多种性质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确定性”。人们从现代主义的固定思维枷锁中逃离出来,带着希望和批判的精神向往对新教育价值观的追求。同时,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不再将自身排除在教育之外,学习者不再是“教育的边缘人”,不再任凭传统模式进行复制,如仅仅以拿文凭为生,而是与教育者共同分享“知识海洋”。注重实用学习和有效学习,即一种生活教育。正因为这种教育,使得主体群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注重彼此的关系和联系。

(二)教育目的观的改变。

强调的教育目的观主要是在社会意识的影响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又各具特色的人才,他们深受多元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所学的东西是内在的,具有创造性的,而不是传统课本的“复读机”,强调的是“从由优势文化决定的解释中释放出来,而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这些对历史的挑战和批判,同样能使培养的人在交流中成长,在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人的社会责任感也会自我加强。

(三)教育课程观的转变。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课程观主要体现的是对课程的重新设置,以改变传统现代主意课程观的束缚和弊端,提出创新理念,其中提出的“相互依存、维持生态”“民主、平等”“批判改造”等词都是课程观新理念的展现。透析课堂,新课程观主要强调内部平等,课堂采取合作和对话的形式,目的是让课程的学习者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取消了将课堂中的学习者培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呆子,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学习自然界的经验及生活本身,强调融入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去生活和发现问题,其中提出的“生态意识”,主要是关注个体内外部情感的平衡,从心理学的角度则是“达到潜意识和心里的生态平衡”。在课程观的设计上,后现代主意者多尔和泰勒都从新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课程设置方案,包括教育经验如何积累,怎样才能达到该目标等,这对我国的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由于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传输方式的多样化,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冲击迫使教师主体地位动摇,观念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利”唯一的拥有者,在教学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更应该像一艘帆船,载着学生去知识的海洋遨游,教师不再是一个领导者,而应该是更多学者所说的“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传授的真理,不是法例,不是不可改变的定律,也不是令人膜拜的“圣经”,而是能启发学生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两主体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这与我国传统儒学中的“教学相长”不谋而合。如果学生是神笔马良,那么教师就更应成为他手中那只充满魔力的笔,帮助他发挥他的创造力,凸显他的思想活力。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大学生学习力的问题

在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行业竞争、学习竞争、岗位竞争等态势下,社会各界出现了“学习力”一词,并越来越强调学习力,人们都在不断寻求提升学习力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就必须把握学习力的内涵并找出大学生学习力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习力的内涵。

学习力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人对学习力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广泛的学习力可以说是一种静心能力,一种“软生产力”,是对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的掌握能力,侧重于人大脑的信息接纳和输入,它是一种个人或群体对知识,对事物的兴趣、好奇、渴求、追问、探索和积极的思维力量,既受到个人先天禀赋的强烈影响,也受到后天环境及群体协同的正负作用。学习力不仅仅为学生与教师所独有,各行各业的人,不分身份层次都具有,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潜在能力”。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学习力,它主要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伴随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系列智力技能。

(二)大学生学习力存在的问题。

影响大学生学习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学的角度。课堂教学“唯我独尊”、传统模式沿袭、教育商品复制。纵观当代大学生课堂,都会有两种感觉。第一种,教师像戏剧舞台的表演者,将要展示的内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台下的学生则如同观众,观看之后各自散场,并不能真正掌握表演的实质和技巧,有的只是表演者一瞬间的“感官享受”。第二种,教师成为企业商品最有效率的“复试能手”,发号师令后,将大多数学生培养成相同或相似的“完美”人才,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许能倒背如流,可一旦脱离了书本却一无所知,向学生输入传统的、固定的,绝不敢越雷池一步,永不脱离“标准轨道”的乖巧意识。在课堂中,教师永远作为最被关注的焦点,学生在一旁配合,为的是让教师讲出更加全面而系统的理论课。

2.从学生主体的角度。缺乏好奇心和创新力,自身探索意识差。学生应该是学习中的主体,是学习力的最佳发挥者,他们应该表现积极、主动、好学,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应有探知之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思考,才能有不同层面的创新。当今学校中的学生,非师授予不思,非课本不学,非教材不关注,他们的视野永远停留在学校这一局部“温室”,穿着“不合身”的衣服,拿着统一的书本,成长到最后也将是统一模式的“花朵”,投向市场后因无个性而“暗淡无光”,更谈不上学习潜力的展现。而这样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求、追问和探索的兴趣,按部就班地学习,在被安排之中游离、迷茫,慢慢丧失了自身的主观能力,个性也逐渐被消磨,最初最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将消失。

3.从教育三方的角度。学校、家庭、社会对能力评价子女标准的误区。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三方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也相互受到制约和影响。首先,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味地让子女读出“高文凭”,会造成毕业后眼高手低,适应不了社会,更适应不了他人的结果。其次,学校应对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努力将学生打造成适应社会的“高级人才”,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宗旨,而将学生同一模式复制。最后,社会在人才引进时也陷入误区,为了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不断地提高招人的门槛,这又成为培养“龙凤儿女”的家庭陷入忽视学习能力培养误区的根源之一,如此的循环往复,三者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变成一代代的“牺牲品”。同时,正学习力的消失,反学习力的滋生,成为学习力下降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些优秀成果,对于我们研究提升大学生学习力具有重要启示。

(一)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教学相长。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学习力的提升意味着回归教育的本质,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最终达成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学生的新思维,教师的新教学,使得教师不再成为课堂的唯一主体,应做为“平等中的首席”支持、引导、服务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互动、创新、主动提升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向他人开放,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后现代主义精神打破传统取向,与孔子儒学一样强调积极的入世,强调适应他人,适应社会,重视自身主题能力的培养,不再分散、孤立、封闭地生活在与世无争的象牙塔内。提倡与人沟通、理解、交往,这是适应社会的前提。面对竞争不断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只有将自身推出去,对他人开放,通过了解他人,才能让他人了解自己,也让自己了解不同的他人,才能在学习与被学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够构建起自身的学习网络,与他人交流的网络,达到对自身的认知,才能完善和超越自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才能有效地强调全面。同时,在沟通过程中,对他人的帮助,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关怀也是自身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转变传统能力的评价观念,由“知识”向“创新”迈进。

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化、差异、开放和个性,面对教育三方的恶性循环,我们必须转变评价标准和评价观念,使之回归到教育实质的轨道上来。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展现不在于他会不会解决问题,而在于他能在学习中提出多少问题和发现多少问题,而不仅仅听从于家长、老师的问题安排。社会需要的适应性人才由学校和家庭培养,不是单一的复制,而是强调对学生兴趣、主观能力的培养,进入社会然后再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达成三方的良性循环。大学生只有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重视质疑权威和批判传统、自主发现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转变。

(四)保护学生自我本色,培养优秀人格。

后现代主义提倡保护学生的个性,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因为各有不同而使得世界绚烂多彩,个人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有意义,同时也提倡多元化的教育,在相互沟通中展现自我魅力,这和儒家孔学中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各种人格展现才能具有创造性,才能使人类在交往中体验和思考不一样的东西,培养出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优秀人格,才能在相互交流和摩擦中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辉,辛治洋.现代外国教育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刘朝阳.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6.

[5]刘根东.后现代主义与当代高等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3,(2):113-115.

[6]陈琳.人的全面发展与后现代主义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2005,(5):138-140.

[7]彭希林等.论学习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97-99.

上一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