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水利工程设施的作用

时间:2022-10-09 08:27:46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水利工程设施的作用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将可开垦的未利用地、中低产农田地,通过土地平整和增设水利工程,以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水利工程

1、青海省土地资源现状

1.1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青海省土地面积71.74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5%,居全国第4位。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土地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土壤类型复杂,又因青海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低,高山地、荒漠化土地多,土地瘠薄.草地多.农地少,这些自然因素形成青海土地资源独有的特征:面积大,利用率低;青海流水地貌较为普遍,河漫滩、河谷阶地广布。地表组成物质为冲积物,土壤不含盐碱或含有少量盐碱,水源条件好,多数土层较厚,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可发展农业生产。

1.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999年全省有耕地61.16万公顷,其中大部分耕地集中于日月山以东的湟水和黄河流域一带,其次是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祁连山北部边缘和青南高原东南部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也有小面积的分布。按耕地对农作物的适种程度和生物产量,将耕地质量分为一、二、三等。

一等宜农耕地。约占宜农耕地的17%,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的河谷阶地,海拔为1650米~2800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热量条件好,一年一熟,部分耕地可复种。粮食亩产一般在400公斤以上,是青海稳产高产农田。

二等宜农耕地。约占宜农耕地的22%,一般亩产粮食250公斤~400公斤。

三等宜农耕地。约占宜农耕地的61%,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海拔2800米~3300米之间和青南地区3600米~3900米之间,水土流失严重,地形破碎,土壤退化、贫脊,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

2、我省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省耕地很少,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率和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意义十分重大。根据青海耕地实际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指导思想,目前,我省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的主要途径是:

2.1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把重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上。主要是兴修水利,整治退化耕地和平整土地。通过兴修水利工程,使一部分旱地变为水浇地;维修老化失修的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改造整治退化的耕地,包括治理改良次生盐渍化和沙漠化耕地。坡地改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产水平。从地区来看,东部黄河谷地和湟水河流域的重点是将旱地变水地,坡地改梯田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柴达木盆地的重点是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

2.2 有计划地适度开发宜农荒地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需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宜农荒地、逐步扩大耕地面积。近期开发的重点在东部黄河谷地和湟水河流域。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将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3、水利化措施是将土地开发整理成优质农田的重要途径

水靠土保,土靠水养,两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改土必须与治水结合。因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增设水利工程设施。

3.1 水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在保持土壤中有生物活动,既分解出有机质,释放出养份供作物吸收,又能积累较多的腐殖质,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以及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对脊薄、板结,趋于沙化的土壤作用是极其显著的。

3.2 水利工程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植物没有水就不能成活,农业生产没有水就不能进行,合理地灌溉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实验和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无论水田、旱田,通过水利工程设施,合理的灌溉可获得较大的增产目标和作物籽粒的品质。这也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最终目标。在低洼易涝地区,土壤因常年积水难排,造成土壤空气缺乏,低温,微生物活动困难,养料不易分解,水、肥、气、热失调,严重妨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在盐碱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高,使地下水和土壤下层含有的可溶盐上升到地表,由土壤水分蒸发,盐分滞留地表造成土壤的盐碱化,通过深挖排水的水利工程设施,可以及时排除地表和土壤中的多余积水,切断含有盐碱成分的地下水上升途径,通过水利工程设计引用浇灌水达到洗盐洗碱的目的,保证土壤的良好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从而达到高产稳产。

4、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项目区内水利设施情况

4.1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发展现状

黄河谷地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多年来由于水资源的制约,造成大片宜农土地闲置,现有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受干旱影响,地力低下,产量产值低下。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人均收入低。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耕地质量,补充了大量耕地,改造了不利的农业生态环境。黄河谷地是全省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但谷地两岸的浅脑山区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虽经多年扶贫,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当地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且多为浅山旱地,土地贫瘠,种不保收,土地承载力低,许多地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黄河谷地新增耕地11329.15hm2,改善耕地25531.70hm2。项目区现有农村总人口301699人,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为133873人,从而使项目区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根本上缓解了人地紧张的矛盾,真正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

4.2 灌溉骨干工程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已建与在建的电站有拉西瓦电站、李家峡电站、公伯峡电站和积石峡电站,已具备灌区水源条件,但水利骨干工程建设仍滞后。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缺少配套资金,水利骨干工程尚未全面实施,现有的水利设施多为规模小而分散的提灌工程及少量沿黄两岸分布的自流灌溉工程。灌溉渠系纵横交错,无统一的规划。另一方面区域内现有的灌溉渠系多为土渠,配套设施简陋,大多数运行多年,设备老化失修,加之提灌工程运行成本较高(根据调查3、4级提灌,每亩费用中电费高达120~280元),农民群众负担很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的负担没有改观,“望水兴叹”、“望库兴叹”的现象比较普遍,耕地弃耕现象严重。另外,现有的灌溉方式单一,技术落后,缺乏统一管理,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应充分发挥各水电站水库抬高水位和水量充足的优势,配套和完善各片区水利设施。

4.3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水利设施建设概况

依托拉西瓦电站、李家峡电站、公伯峡电站和积石峡电站项目片区的水库水源及干渠为基础,以可供水量确定灌溉面积。本次灌溉工程包括支、斗、农渠,农渠以下的田间灌溉设施根据生产习惯由地方集体、承包户自行建设。项目共修建渠道:新建支渠总长22.21km;新建沟道引水枢纽11座;新建沟道支渠142.1Km;新建斗渠总长1987.7km;新建车便桥697座;新建路涵13362座;新建渡槽59座;新建泵站40座;斗门3076个;新建田间道路总长1030.31km;新建生产道路总长2174.53Km。该项目总投资192084.25万元。

5、水利工程设施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其他单项工程的关系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内涵较多,涉及土地、水利、林业、交通、环保等方方面面,既要考虑社会可接受性,又要考虑经济可能性,因此要真正做到权衡利弊,协调各专项内容中的相互矛盾,使整个项目达到尽善尽美。在科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项目区群众的乡土知识、技术和技能、生产习惯。在公众参与的情况下,对项目的目标群体分析、问题分析、潜力资源分析、目标分析、方案选择和分析、项目框架的确定,项目的实施措施与计划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项目更加完善,工程设计更加科学,措施更为得当,从而促使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顺利实现,达到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

上一篇:冬季环境下桥梁钢结构的焊接施工探究 下一篇:提高综采工作面产量的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