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助困与育人功能探索

时间:2022-10-09 04:00:30

高校资助助困与育人功能探索

摘要:随着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日益完善和丰富,高校资助助困育人的功能与经济帮扶的功能也同等重要起来,高校应创新资助育人的理念,坚持以“德学”思想为引导,科学地利用现有的新资源,加大加强助困与育人的功能,使它们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让经济困难的学生自信自强,健康成长。

关键词:资助;工作体系;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68

近年来,为了保证优秀的困难学生能够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2015年,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要求,着力推动高校建立精准资助工作规章制度,结合每年的资助宣传月,积极开展资助教育工作,去适应学校资助新工作。因此,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否做到机会公平、过程公正、公示公开,即关系到国家奖助学金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更对于解决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1 新资助政策的教育研究

近年来,更加重视对国家奖助贷学生的教育管理,开展三观教育,从政策实施、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实行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引导。大多数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思想上端正,生活上保持艰苦朴素,心智上也比较健全,并通过所在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来减轻经济负担,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融入校园的集体生活。然而,也有少部分的学生出现不自信,心理问题严重,好面子,依赖性强,缺乏自强自立担当等诸多不容乐观的现状,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我们做学生资助人员的重视。

1.1 学生存在“依赖、依靠”思想严重

国家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不仅加大了对贫困生扶贫资金投入,而且申请条件也放宽,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基本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奖励或者资助。它既帮助了困难学生,又鼓励了优秀的学生,保障在校贫困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有些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了依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他们以把这些作为自身的资本,自强自立的意识不足,更不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的勤工俭学工作,以依靠学校和国家的资助为主,坐以待毙的现象严重。这种“依赖、依靠”思想让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各高校资助平台做好一站式助困育人,这样才能体现高校助困扶贫、助学育人工作的良性循环。

1.2 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和科学性有待提高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关键入口,它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和生活。而贫困生的认定过程既复杂而又繁琐,在这当中,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身份难以鉴定是不是真的贫困,既有“真贫困生”提出申请,也有“假贫困生”提出申请,它的认定标准难度是全国高校学生工作者们共同面对的难题,即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影响,也有其他方面的牵制,但最终还是认定制度方面的缺陷。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需要各高校有系统的动态数据平台,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严谨的工作规章制度,做到透明、公平、公正、公开。贫困认定工作的开展也是考验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应立足这点,在做宣传的时候,也不忘育人因素,否则会出现经济扶贫与育人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

1.3 诚信感恩教育宣传不到位及心理疏导功能的不全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全国各大高校已基本上普及,但是专门针对贫困生这一块的心理现象缺乏专门研究和相应的教育引导,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下来的,或许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就能够刺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心理机构要快速的去排查他们的心理状况,如果能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纠正,可以避免悲剧发生。各高校让贫困生在享受国家奖助学金的同时,也应及时从不同程度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各方面的活动。通过诚信感恩教育活动让这些受助群体对资助工作作出积极反映,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团体活动,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2 探索实现助困和育人体系相结合的路径

2.1 “一站式”服务的助困

学校助困工作是贯穿贫困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三阶段,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资助工作者都是要全程跟踪。一是开辟“绿色通道”,让贫困的新生在入学时候,办理程序简单化,让他们全程不受阻碍。并将资助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课堂。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各校采取邮寄资助政策的方法,让他们提前全面的了解内容,消除顾虑,按时报到入学。二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困难。通过校内外勤工助学渠道,缓解受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也可以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练就进社会的工作技能。三是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校后的贷后管理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国家助学贷款不仅助他们圆大学梦,也是开始他们人生一笔重要的信用记录。各高校在组织每年的诚信感恩教育的活动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一些启发性的活动,培养他们在是享受温暖的同时,也要意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在毕业离校时,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和发放一些关于还贷的温馨提示卡,提醒学生要及时还款,充分的发挥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作用。

2.2 增强全方位助困育人,发扬人文关怀精神

2009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会议更明确指出:“学生资助工作不能满足于把钱发到学生身上,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实现资助与育人双重功能”。各高校积极构建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及人格教育等一系列教育体系,制造关爱受助学生的和谐校园气氛。各校助困育人多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导地位,更是以体现资助政策公平公正,切实增强助困与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助困工作体系。各高校资助中心可以建立以中心为主体,辅导员为载体,动员各部门各组织队员参与到助困育人的队伍中来,针对家庭出生不同,性格爱好不同,采取因人制宜、个别指导的方式,以“真心、爱心、关心”去影响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促进受助学生心怀感恩之心,成为大学生在个性、智力、能力等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引路人。

正如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所说,大学给予大学生知识改变人生的梦想,作为贫困区的孩子,相比一般的孩子的愿望更加强烈,国家新的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温暖、减困难,帮助他们增信心、长才干,助他们圆梦,但是这些政策不是说国家给全包全免费,相对于有远大志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也不会完全依赖于国家资助,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勤奋学习、自强自立、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努力回报祖国。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助困与德学教育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开辟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积极拓展思路,不断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管.国家奖助学金受益群体激励与参与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

[2]伍冰,张桂华,唐秋红.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

上一篇:学生视角的跨校修读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下一篇:民办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