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及探索

时间:2022-07-11 01:41:49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及探索

摘要:目前初步形成的以奖贷助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资助体系,基本上能解决学生经济困难问题,但现行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资助育人制度不完善、内涵不深,特别是很多高校仅做到经济助人,并没有做好贫困生的育人工作。本文通过对高校资助模式进行探析,将经济资助和育人工作有效结合,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资助;贫困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14-02

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做好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也体现了学生接受教育机会均等原则。2007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如何根据文件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贫困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和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长远发展。

一、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高校也能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资助工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流程一般为: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学院根据生源地出具的贫困证明并结合班级同学民主评议和学生平时消费情况等确定学生贫困程度,再公示无异议后给予资助。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但这一过程中高校普遍追求的公开、公平、公正即低投诉率或零投诉,以低投诉率或零投诉为工作目标的资助工作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1.资助对象认定缺乏科学化人性化。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在整个认定环节中占一定份量,也是主要参考之一,但具体开具证明的部门为学生生源地的村、镇、县和民政局,对于他们而言只需盖个印,不需具体财政支出。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基本都能盖到印,而高校资助中心以贫困证明为主要参考依据就缺乏科学依据;学生民主评议存在主观臆断,而一些真正的贫困生因性格内向,平时与人交往少反而在评议时得分较低;高校具体一线工作人员为使自己的学生缴费率高而主观倾向未缴费学生为资助对象,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恶意欠费。而高校工作人员只求零投诉而忽视这部分人群。

2.有资助,无育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由资助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具体工作由班主任、辅导员开展,他们在追求零投诉的基础上开展资助工作。工作重点放在资助对象的确定上,等奖、助学金发放完毕,他们的工作也告一段落,谈不上育人,不关心受助对象对奖、助学金的分配。对贫困生经济资助后没有对他们心理资助,也没有开展感恩、诚信、励志等后续教育,导致一部分学生经济贫困暂时解决了,但心理贫困却还存在;一部分学生在得到无偿资助后,认为享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权利,缺乏责任感,引发惰性,造成学生过分依赖资助。同时缺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没有针对学生因贫困产生的焦虑心理、缺乏自信、人格自闭等进行疏导引导。

3.资助育人考核制度不完善。高校考核学生资助工作最主要的指标就是有效投诉率,而不是受助对象的成才率。高校为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声誉,比较关注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对外宣传时也经常只报道资助总额和资助比例。即使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也主要是为了下次资助工作的开展和相关数据的统计。

二、资助育人工作若干建议

1.建立科学、民主、人性化的认定制度。资助对象的确认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对象确认的正确性决定着我们资助工作的实效性。为保障资助工作有效开展,我们必须要在贫困生认定工作前做好诚信教育。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贫困生心理特征,采取学生自己申请和班委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这样可以确保不会由于学生因性格内向,不愿公布隐私,不主动申请资助而得不到资助。对于申报和推荐的学生,我们要准确甄别困难学生,通过查看学生入学时档案、新生登记表、贫困证明内容等资料,调查学生电话费、网络费、一卡通消费、手机电脑配置等情况以及与学生沟通交谈来确定受助对象。最后要建立贫困生跟踪制度,发现学生不属资助范围要追回资助钱物,并批评教育,记入诚信档案,提高不诚信成本。

2.建立长期有效的资助育人制度,将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贫困生受到经济资助只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应把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放在育人上。首先我们要为贫困生建立档案,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做好下一年的资助工作,也有利于我们做好贫困生个性化帮扶。建立档案时要把学生入学前资料和新生心理普查档案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其次结合贫困生的特点开展育人工作,在心理上要给予他们关注,定期与他们沟通交流,鼓励他们参加活动,融入群体,在集体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对于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的贫困生,我们要求心理咨询中心结对帮扶,使他们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经济资助后,我们可以根据高校教职工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意愿,与贫困生结对帮扶,这种帮扶不仅限于物质上的,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节日的问候,是嘘寒问暖,是特殊节日的一顿家庭宴席等,是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身边人的关爱,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宽容友善的良好品质。在专业技能上,专业教师可以为他们推荐实训室或实验室勤工俭学的岗位或者假期实习单位,一则可以补贴生活费,二则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提升综合实力,增强他们的就业自信心。最后我们必须在贫困生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典型人物榜样、成功案例或校友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逆境中塑造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同时对父母、学校、社会怀着感恩的心,通过在校努力学习、实践,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学校和社会。高校也应组织他们参加志愿者活动,例如到老年公寓、特殊儿童学校义务服务等。让他们接受资助的同时也反哺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完善资助育人考核机制。《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是我们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行动指南,各高校资助育人考核机制是引导和督促我们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检查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资助育人工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固然重要,但考核此项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评定和发放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投诉率的高低上。我们要把是否能够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是否既具有经济助人、又具有心理育人和感恩励志教育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考核标准。我们要重点帮助学生心理脱贫、知识技能脱贫,可以把考核时间适当延长一点,同时把贫困生成才率也纳入考核范围。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教育工程,这不仅要高校全体教职工努力,还需政府、社会以及学生家庭共同参与。总之,我们要整合身边能利用的所有资源,坚持科学化、人性化资助育人,最终实现贫困生能够健康成长、励志成才。

参考文献:

[1]辅导员论文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志明等.以资助育人新思路促进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J].机械职业教育,2011,(11).

[3]车荣华.浅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2,(03).

上一篇:高校学生行为规律、群体特征与维护稳定工作研...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师素质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