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城市化还是人的城市化

时间:2022-10-07 10:39:18

土地的城市化还是人的城市化

【内容摘要】城市化是伴随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新一波城市化浪潮也正在稳妥推进,然而城市化动力所带来的各类问题却日益凸显,到底是土地的城市化还是人的城市化已成为大家探讨的焦点。通过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真正的城市化应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化与现代化、工业化相得益彰。

【关 键 词】城市化 工业化 以人为本

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是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转化的进程,更是社会经济活动本身所决定的非行政化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对我国来说,推进城市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能够缓解长期以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而且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工业化进程大有裨益,然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却矛盾迭出。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半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进入‘半城市化时期’,起码要用20年时间才能解决。”①其中的“半”,是指农村人口在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不完整状态。这句话鲜明地指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实际上是有很大缺陷的,也可称之为“伪城市化”,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动力、路径选择、社会容纳以及整合能力等。但是这种城市化却是一种失掉中心的城市化,即缺乏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化,毕竟人才是社会的中心,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历史进步的推动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到城市就业生活,却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地位待遇,包括: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各个方面。在土地城市化加速推进而又千疮百孔的同时,人的城市化进程却一直搁浅。

2.“强制城市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这原3本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但最近的情况却让人匪夷所思。如各地广泛开展的“宅基地换楼”、“合村并点”、“村庄整治”或“村改居”等,称谓眼花缭乱,而通常是利用村庄整合,将农民集中居住,或楼房或公寓,“其核心就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规划,将农村建设用地变成城镇用地标准”。②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节约用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以及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然而这种做法由于配套设施不健全、资金补助不到位、后续生产生活困难凸显,加之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流失以及农村未来发展潜力的透支等,也颇受非议。由此引发的“强拆”现象如今在很多地方愈演愈烈,其背后都是行政手段的强制干预。

二、主要原因

1.非农化与城市化的时间差

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属于候鸟型流动,这部分流动性非常强的劳动力并不谋求变为城市居民,而只是为生计。这就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过程划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实现职业转换,即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而后实现地域转换,即农村人口城市化。“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正是滞后城市化的生动诠释。加之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改革开放后变化甚微,农村――家庭设施、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等各个方面都没有显著提高,甚至有所降低,而这一人口流动格局及它所带来的后果实际上固化了城乡的二元分隔,进一步造就了大量在这时间差内作“钟摆式”流动的半城市化人口,而这又会加剧城市化的停滞,恶性循环便由此滋生。

2.政府角色的错位及法律规范的缺位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建立在“政府少干涉或不干涉,主张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上,而这种市场经济制度是以规范的法律为基础的。虽然中国的城市化也在遵循着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要求,但却掺杂了太多的“政府意志”,演化为政府主导下有意识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见物不见人,单单追求空间上的蔓延式失控式发展,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便不足为奇。我国30年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一条行政大于法权的城市化道路,各种违法行径屡见不鲜,诸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强拆强建等现象频频出镜,法律效应荡然无存。

3.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均

我国高速城市化的财富积累来自土地,而这也正是农民的命根子。通过征用农民的土地却承担相对较低的失地补偿成本,进一步加速了廉价城市化的进程。因为地方政府关心的只是经济GDP,因此它的目光只会停留在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具有“短、平、快”特征的土地上,而农民却被看作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沉重的包袱”。在他们看来,农民是没有价值的,而土地却价值斐然。“只要农民的地,不要农民的人”已经成为一条经典的城市化路径,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价值倍增,而农民却被排除在收益者之外,农民“上楼致贫”的怪异现象便很好理解了。

三、对中国城市化的几点思考

1.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和农业化同步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不可偏颇一方,既不能超前过度,也不可滞后缓慢,必须坚持与工农业同步发展的适度原则。联系中国实际,我国目前所进行的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道路。这种过度城市化模式带来许多问题,如: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剩余农产品骤然减少,农业资金和人力资源逐步耗尽,诸多“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工业化的过快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过度扩张,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而农业发展的举步维艰又进一步制约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进退是互为条件的。”③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而滞后城市化则发育不全,“这种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城市人口短缺、劳动力短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④

2.政府调控下的突出法律文化的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是一条利益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因此,需要政府利用法律合理整合各方利益。而城市化的进程也包括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当法律文化实现现代化,为全体公民所普遍接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时,城市的民主法制化乃至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目标便指日可待。在中国,法律意识的建立必须以本国相应的民情民意为根基。伯尔曼曾经说过,守法的优良传统“植根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只是世俗政策的工具,它也是终极目的和生活意义的一部分。”因此,法律理想或法律信仰的形成是法律文化城市化的必然标志。只有当中国的城市化真正打牢了法律文化的根基,加之政府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我国的城市化道路才真正走上正轨。

3.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每个场馆的展示尽善尽美,内容千差万别,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点:城市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的舞台,人类创新的资源要素正加速聚集城市,并形成了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而信息技术正是科技创新对城市化影响的突出代表,并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信息技术的拥有、应用和管理水平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品质。城市信息化不仅是一个纯技术、纯工程概念,而是一个集技术、管理、人文和经济一体的范畴。它能够合理指导城市化进程、为城市化提供服务以及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如建立社区信息网、电子政务、就业网、社会保障信息和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系统等,在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程度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良性发展。

注释:

①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上海研讨会.

②让农民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收益[N].农民日报,2010.12.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743页

④杨宜勇.中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D].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室

参考文献:

[1]张清泉.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中国农民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何丽野.马克思在农民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

[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6]杨云善.马恩关于农民向工人阶级转化思想及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04(6).

[7]忽略人的因素 中国需反思城市化缺陷[N].联合早报 2009.12

[8]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4.

[9]【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M].新华出版社,2010.1.

[10]【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M].海南出版社,第10版 2009.12

[11]【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M].中信出版社,2010.1

上一篇:关于加强鼎城区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中国城市社区发展中非营利组织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