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薄弱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研究

时间:2022-10-07 02:24:35

提高薄弱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研究

【关键词】薄弱高中学生 数学学习现状 成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04-02

一、薄弱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学生获得支撑持续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薄弱高中的数学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难题。薄弱高中的学生90%以上是学困生(指中招数学入学成绩为C+以下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学习现状是:(1)基础差。这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问题。数学是系统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不懂,就会严重地影响后面的学习。学困生知识缺陷太多,积重难返。(2)不感兴趣。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一般用字母、数字来表达,学困生比一般学生更感到枯燥乏味。此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一般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虽然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它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要通过人的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的主观能动,即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才能正确地反映。(3)缺乏信心。由于基础差,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讲课,课外又看不懂书,学习成绩长期低下,造成对提高数学成绩的信心不足。(4)不重视课本,学习上存在着误区,盲目钻研教辅资料。他们错误地认为,如果多钻研教辅资料中的题目,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题目,就能考好高考;而且高考不会考课本上的题目,所以对数学课本的习题,可以少练甚至不练。还有的基础薄弱的学生认为课本的题目太容易,不值得做。但是资料里的题目太难,他们又做不了,结果是他们的数学学习处于一种徘徊状态,学习时往往“以听代练”或“以看代练”。以上情况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即所谓“高原现象”。

二、薄弱高中的数学教学要以课本为本

造成以上状况,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又有教师教学上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师要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掌握数学教学的规律与学生学习的规律。如上所述,数学是系统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这个特点决定了数学教材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是有严格要求的,包括对例题和习题的编排都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对例题或习题的改动和删减都有可能影响到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合理性,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同时,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如果随意改动和删减例题、习题,使学生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训练,将影响学生解题的顺利进行。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题目的合理性,题设的已知和未知应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而不是人主观臆造的。数学教学如果只是为解题而解题,忽略了应用题的生活背景,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割裂开来,将会减少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学忠实于教材,以课本为本,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在薄弱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有一些做法值得注意:省略了公式和定理的推导及证明过程,认为学生的基础差,即使讲了学生也听不懂,不如直接让学生记住公式和定理来解题。实际上,学生是不愿意、没兴趣死记硬背那些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公式和定理的推导及证明过程不可忽略,其原因除经历这些过程能加深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外,还因为其中包含大量的基础知识,通过推导和证明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给他们提供复习基础知识的机会。

在对待教辅资料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本习题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的,它体现了教学大纲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其系统性与科学性是其他教辅资料习题无法相比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这些题的解题中包含猜测的成分,这对学生起始阶段的学习不利。因此,课本习题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占的比例很少,课本习题主要以解答题为主。解答题的解答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它能全方位地训练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课本中的例题相当重要。基础性、全面性、规范性、典型性是它的特点。基础性是指例题涉及的是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全面性是指例题的内容体现了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数学方法;规范性是指例题的分析、解答过程符合规范;典型性是指例题的解法具有代表性,学习例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例题的这些特点,尤其对薄弱高中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抓好例题教学。

三、薄弱高中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还要让学生“会”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或给学生作解题示范,从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例题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认为课本上的例题解答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那里,一看就懂。但事实上,如果要求他们离开课本,独立、完整地写出解答时,他们往往又不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弄清学生在例题学习中的“懂”与“会”及其关系。这里所说的“懂”是指能理解例题解答的过程,“会”是指能独立、完整地写出解答。理解有深刻与肤浅之分。深刻理解的结果就是“会”,肤浅理解的结果就是“不会”或“不那么会”。“懂”不一定“会”,而“会”一定要“懂”。“会”标志着学生在“懂”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技能,达到了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例题中存在错误认识主要是没有弄清“懂”与“会”的关系,把对例题的肤浅理解当做“会”,因此他们在平时练习时不看或少看课本例题,而热衷于看课外题(教辅资料上的题),从而不能透彻理解基础知识和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例题上来,在熟练掌握例题的基础上,通过它的“辐射”作用,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能力。

四、以“反复与考试”为方法和手段促进薄弱高中学生学好数学

“重复是学习之母”。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证明,反复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数学基础薄弱的高中生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进行多次反复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且能避免因机械重复而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设计反复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拾级而上,就成了教师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调控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教师如何考试,学生就如何学习。所以说,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通过恰当的考试命题,可以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方向上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

为了有效的通过考试来提高薄弱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以课本例题作为考试题的原形题应是数学试卷设计的主要思路。试卷中课本例题的改编题约占70%,其余30%的试题是课本的习题或课外的综合题。这样设计试卷,体现了以课本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模仿与反复”的教学方法,符合薄弱高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能使大部分学生通过认真复习,考试成绩保持在及格以上,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成效。同时,这种考试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它能使学生明确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同时课本上的例题又有详细和完整的解答,既方便学生自学,又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复习相应的内容。

以学校的段考、期考为例,试卷设计的全过程如下:

第一步,在复习阶段公布复习提纲,提纲中可以直截了当地给出与试题相应的例题。

第二步,把复习中的例题改编成试题。一般不直接用例题作为试题。课本上的例题都是解答题,改编时常改为选择题和填空题,而且改编后的试题与例题的模式、难度要相当,否则就失去模仿与反复的意义。

第三步,除课本例题的改编题外,其余的试题一般是试卷中每大题后面的综合题,命题比较自由,但也要在考试要求的知识范围内,不排斥用课外习题。适当选用一些课外典型题,对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数学兴趣有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以课本例题作为试题的原形题来设计数学试卷的做法告诉学生,使学生能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觉地复习相关的内容。“把考试方式告诉学生”看似一个教学细节,但能以其明确的导向性和简易的操作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薄弱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因而成为提高薄弱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

以上所谈,是薄弱高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其他提高教学成效的做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责编 王学军)

上一篇:怎样使地理教材与新形势接轨 下一篇:基于化学实验的教学研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