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注重过程中的生长

时间:2022-10-06 03:20:58

教育,要注重过程中的生长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美国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的一个案例:教师在黑板上写下“90-65=?”,然后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

第1位学生列出竖式后,茫茫然而不知所措。

第2位学生边扳指头边思考,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出来。

第3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9根长线并划去6根,然后在剩下的3根长线中将其中1根截去一半,再写出答案“25”。

第4位学生先在黑板上演算“90-60=30”,再演算“30-5=25”。

这则案例引发了我深深的反思。

一、我们习惯于训练方法

在阅读这则案例时,我首先回忆我上小学时接受的教育。那时,教师首先以例题的方式数说“90-65=?”竖式运算的方法步骤,然后再通过大量的习题让我们熟练掌握竖式运算方法。因为长期从事中学教学及其研究,本人对小学教学的了解不多。于是,向同事咨询,上网络查询。不料,现在二位数竖式运算在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的教学中就已经登堂入室,教师们采用的仍然是“先例题示范、后习题训练”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先例题示范、后习题训练”的教学方法非常普遍。

在这种“示范+训练”的教学模式中,先入为主的示范实现了自外而内的控制,使学生的思维被强制性地纳入到榜样的轨道上,剪除了学生思想的羽翼和蔓生的枝丫。就好比不断被修剪的幼苗,也许在短时间内会快速蹿高,形成让人仰视的直线高度,但是却难以适应风云变幻的丰富世界。在这种“示范+训练”的教学模式中,练就的往往是一种低级的条件反射,而不是人的智性的开启和内生,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呼应,而不是学生内心深处独立思想的呐喊。

二、我们陶醉于达成目标

如果我们置身于这节数学课堂,看到美国学生们“茫茫然而不知所措”、“边扳指头边思考”,一定会为我们的课堂能达成教学目标的“精彩”而得意。

看到学生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熟练,听到全班学生回答问题时整齐划一,批改到一份份满分答卷,我们的心中充盈着甜蜜和快乐,我们自认为自己的“教学效果是一流的”。

殊不知,在教学结果的前面还有十分宝贵的教学过程,在光鲜亮丽的外在表象下还有意蕴深远的内在思想。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教学过程有何价值?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否变得自由而生动、丰富而多彩?我们的课堂是否焕发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文化魅力?

德国教育家布列钦卡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产品概念”,更是一种“过程概念”,是反映活动过程属性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影响;是一种传递人类文化财富的过程;是一种引导的经过或过程;是一种形成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离开了过程也就根本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即使达成一些所谓的目标,也是残缺的、片面的。

可是,面对教学,我们只是焦急地等待结果,全然不顾过程是否合情合理。于是,在“示范+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自我的张扬、自主的探求、自由的言说,我们的课堂不再出现意外和惊奇,教学的一切都在示范的统治下按照预设的计划在呈现。教学的路径被反复优化,形成了单一的捷径,教学的过程变成了“抄近路”,而全无过程中的曲折、思索和惊喜。

三、我们简单于漠视个性

布鲁纳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曾经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动作性认知模式、映象性认知模式、符号性认知模式等人类认知图式。我们再置身于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这节数学课之中,在布鲁纳的指引下来洞察孩子们的行为表现。

“第2位学生边扳指头边思考”:孩子常用动作来再现、表达他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这种动作性认知模式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得最早,是孩子认识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而且自始至终在成人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作用,高度的操作性是其特点。

“第3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9根长线并画去6根,然后在剩下的3根长线中将其中1根截去一半,再写出答案‘25’”:用图形再现知识经验,并借此引导思维过程的延伸,这正是所谓的映象性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是把时间、空间和定向结构的知觉转化为表象,并且完成概括的过程。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映象性认知模式在动作性认知模式之后出现,在6至7岁的儿童认知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布鲁纳将它看成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或知识掌握的第二级水平,这种认知模式经过儿童期的发展,在人的一生认识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4位学生先在黑板上演算‘90-60=30’,再演算‘30-5=25’”:这位学生是在使用人为设计的特征或符号系统再现知识经验,这就是布鲁纳所说的象征性再认知模式,又称为符号性认知模式。这是再现知识经验的第三种方式,孩子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认知的世界,数学语言是最常见的符号系统。

如此分析之后,也许我们开始发觉这节数学课的自然流露和异彩纷呈。自然之于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必有先后,认知水平必然存在差异,认知过程必有个性。精彩在于孩子们的个性得以充分显现,有的在头脑中呈现具体的事物和行为,有的在通过动作作用于认知对象,有的已经在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直观性、行为性和概念性的理解水准交相辉映。虽然都不十分充分,也都不怎么娴熟,但是一切尽在相互启迪中得以发展,“这是自然之美”,“真是精彩纷呈”。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见证了这幅美丽的智力发展图景和各具特点的个性魅力,每一个学生都分享到了不同的思维路径和问题解决方式。

与之相比,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进度,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我们都在使用一个教学方案,而且这个教学方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整齐划一,孩子们的个性难以进入教育的视野和进程。在“齐步走、不掉队”的教学观念驱使下,学生的整体成绩明显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准确率和速率,例题教学后的反复操练和高强度的训练成为教学的普遍现象。课上练、课后练,白天练、夜间练,学生的自由和欢乐没有了,思维变得机械而僵化。我们的教育把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搞得疲惫不堪,但是仔细想来,那都是为了战胜对手的简单重复,其贻害至少有二:把心态搞坏,埋葬了亲情、友情;把思维搞坏,牺牲了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

说到底,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个性最起码的尊重和观察,用一种粗暴、简单的思维方式理解教育、从事教育。教育需要以人性驯服工具性,以尊重个性作为师德底线,以开放驱逐控制,以生长替代重复,以智慧超越简单,以思索达成深刻。

上一篇:标本兼治 减负增效 下一篇:英国开放大学专业设置及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