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06 06:10:45

教育国际化分析论文

一、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什么是国际化?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就其本意而言“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国际性”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内在属性;“国际化”则指意图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活动。从词源上来看,“国际”(international)和“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两个概念是来自英语国家的“舶来品”。在英语中,《韦氏新国际字典》(第三版)是这样界定“国际”的:存在于国家或其公民之间的;与国家间交流有关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影响两个或两个国家以上的。国际化(动词):使……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国际化(名词):指这样的活动或者过程。从词汇构成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把“globalization(全球化)”意为把世界(globe)看作一个整体,各国人民拥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international(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nation)之间(inter)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重视的是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国际化”像“互联网”(internet)和“跨文化”(intercultural)这些概念一样,强调的是多样性和互动性,重视的是不同国家在相互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中所显现的多元性。

从上面对“国际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化这个概念具有两个重要的核心特质:国际化一方面是一种国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过程),另一方面是一种双向度的交流活动(或过程),即国际化是一个“引进”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

与此相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描述教育国际化。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改革、人员的国际交流、技术援助、合作研究等等。二是从培育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角度来界定国际化,它侧重的是人而不是学校活动或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三是从高等院校形成国际性的精神气质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精神气质方法侧重的是在那些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的观点和首创性的大学和学院中,形成发展国际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四是从过程的角度界定教育国际化。这种方法把国际化看作是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之中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组织策略等都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这是目前界定国际化的最为全面的一种方法。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国际化被解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①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与发展。194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后,国际教育局、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亦相继成立,开始研讨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并派遣专家进行国际援助。②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师、研究人员交流增多,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合作增强。③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将日益增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本性是基于全球化事实的对教育的价值选择。或者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及至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某些理念、方法、制度之所以为中国教育所吸收,不是因为他是‘国际的’,而是因为它是合理的。”还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是在实现“物”、“财”和信息国际化的同时,着重实现人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必须树立起“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出色的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应当说,上述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诠释教育国际化这一现象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合交叉或补充的。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国际化是二战后世界各国为解决教育上的共同问题而做出的一种人为的、有组织的结果,是世界各国应对教育全球化的一种积极举措,可以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首先,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衍生的概念,是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而采取的教育应对行动,是世界各国教育在发展中为了保持与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文明的一致性与同步性而必须经历的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及自我发展的过程;是现代人类跨越教育的时空障碍,既在世界这一空间范围内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又在时间这一尺度上共同面向未来、描绘明日世界教育图景的一种自然进程。

其次,教育国际化指的是由政府主体推动的国与国之间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是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教育活动受全球化趋势影响以及各国应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教育现象。世界各国在遵循教育共同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在课程的国际内容、师生的国际流动与科研的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互相同化的一种发展趋势。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在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人员方面,以及教学设备、教育计划、教学观念、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双边、多边及地区性或跨地区的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再次,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在21世纪改革的共同方向,它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因为教育不可能游离于这一趋势之外而独自生存和发展。

最后,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有二:其一就是使本民族的文化从弱势变为强势,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强势走向更强,并尽可能地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理解与认同,确保国家的统一与安全。其二就是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国际性、开放型人才不仅是全球问题的解决者,也是本国发展的栋梁。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表述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而不能偏离。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国家教育的消失;相反,全球教育一体化会使民族国家的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舞台展现的机会。

概而言之,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它不但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国家之间竞争的全球化为背景,以实现人的国际化为目标,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是不同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二、教育国际化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同全球化一样,教育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教育国际化无疑为人类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促进各国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单一与多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于世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中。无论这看起来是多么匪夷所思,但这的确是一个客观事实。相应地,它对世界教育的影响也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

1.教育国际化对世界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发展适应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结果,它不但有助于对世界各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各种国际性跨文化教育组织和机构,通过传播国际上先进的思想文化,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促进社会文化的创新、拓展,突破原有的文化范式,在促进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国际教育交流,可以增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进步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世界教育发展及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国际化使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达到合理、优化、高效的配置目标。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各国采用人才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并利用卫星电视、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及文化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以最少的教育投入,生产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教育产品,从而提高世界教育的整体效益。

(2)教育国际化促进各国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国际化推动了国际化教育的改革,在国际化视野下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教育当中一些不足,会通过先进的经验借鉴来消除这些不足。同时,世界各国以全球文化的教育为内容,站在全球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培养世界性通用人才和创新人才,有利于吸收世界各地教育的积极因素,并且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与隔离性。

(3)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化使人们从人类共同繁荣的角度出发,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来提升全体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将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纳入到教育国际化过程之中,致力于解决全球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不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求得少数国家的繁荣。

(4)教育国际化促进世界教育共同繁荣和发展。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对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的国际化直接或间接地给他们带来了文化的和人才的双重收益。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居于优势地位,所以,教育的国际化可以增强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影响能力,同时又在教育的国际交流过程中以廉价的方式吸引大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一流人才。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可以借助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水平为本国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弥补国家智力资源的水平性与结构性不足,为国家教育、科技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其次,通过交流与互动,可以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文化范式,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先进性,并为本国各层次人才的融合创新、自主发展奠定基础,拓宽本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视野,提高社会的开放程度,增进社会进步的活力,加速本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

2.教育国际化对世界教育发展的挑战

教育国际化既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自然进程,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态势的一种自觉呼应和积极建构,其主要特点是关心、了解世界各国及其种族和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但事实上,“人类活动的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当今世界的各种现实状态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影响和制约了国际教育矛盾的演变和发展。”

(1)就当下国际形势而言,天下远没有太平。局部地区的小规模战事仍连绵不断,短暂时间的种种紧张局势和对峙局面依然存在,强权政治、倚大欺小、武力征服、不择手段的摄取等行径甚至暴行还时常发生。人类的冲突性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冲突的形式和根源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对立转变为文明或文化的差异和相斥。表面上,世界上不同地方在进行着类似的跨国活动和过程。然而,这其实只是巨大冰山所凸现的一角而已,深处却是鲜为人知的汹涌暗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当前国际上教育合作方面的合作,正如一切国际援助一样,正处于危机之中,这可以从目前国际援助在全世界正面临着种种障碍的情况中看出来:世界上一些最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援助的百分比正在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现在也发觉自己已处于困境;当前援助国与受援助国之间互相开火,双方提出了许多猛烈的批评。援助国攻击受援国浪费与无能,而受援国又抱怨援助国企图在援助的外衣下夺取政治上、军事上和商业上的利益并把外国文化模式强加在它们身上。”

(2)世界各国在积极推行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无不对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等属于本民族特质的东西给予更积极、更自主的关注,将对学生进行更自觉、更清醒的民族感情、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国家价值观等的培育始终置于首要的位置。如在美国,从总统到社会大众以及舆论界,最念念不忘的是美国的民族主义价值观。因为“一些美国人担心具备全球意识就意味着放弃国家价值,而有悖于美国价值”,所以对美国高校与日本企业的合作高度戒备,并遭到猛烈抨击:“如果高等学校从基础研究到培育下一代商业领袖出发保护国家利益的话,那么从竞争对手日本那里获得资金就是拿国家工业的未来去冒险。”1988年发表的作为日本政府教育白皮书的《我国的文教政策———终身学习的新发展》指出:“在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必要性的理解,同时要使学生们养成珍视我国文化和传统的态度。”

(3)至少是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而第三世界国家却主要处在不利的地位上。对发达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则是他们通过影响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使现存不平等的世界秩序固定化的过程。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更多的是一种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的过程,而其本民族的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却面临着重重危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教授1998年6月在欧洲第二届社会科学大会上也提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人是全球化‘化人者’,多数人则是‘被化者’。包括有些西方学者也担心,如果信息技术、网络设施及其控制过程过于集中,也可能会出现‘新的信息或文化殖民主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刚独立后,为改造殖民地时代从宗主国移植过来的教育模式,实现本土化,强调民族特色,刚刚有所进展,又面临国际化的浪潮,要在两者之间求得新的平衡,感到并非易事,甚至茫然。

(4)毋庸讳言,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由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学术交流上的不平等,以及发达国家强大的科技研究力量、强烈的文化诱导作用和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匮乏、学术的依赖及其他众多的主客观原因,也确实潜藏着外来文化的单向扩张和本土文化的惭趋萎缩甚至文化殖民主义的倾向和危机。教育国际化也必然存在着教育资源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存在着教育趋同与文明殊异的分野,存在着国际化和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存在着文化霸权与文化多元化的尖锐矛盾,存在着维护民族传统、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峻挑战。文化传统的迥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以及教育宗旨的偏倚,必然会导致植根于不同文化沃壤上的各国教育向多元化发展,从而赋之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不仅会造成第三世界国家显性的人才流失和隐性的经济损失,而且长期单向或者不平衡的教育要素流动还会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使本国丧失创新能力;同时,最为直观的不利影响是,教育全球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民对异国文化的亲合和对本土文化的疏远,从而造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对抗,进而导致本土文化发生扭曲甚至丧失。尽管它倡导所谓的文化交流,但它的内在逻辑极大阻碍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文化与文化之间没有对话,只有隔阂;没有尊重,只有歧视;没有理解,只有对抗。由此,人们拒绝承担本来应该承担的全球职责,忘却本不应该忘却的共同历史使命。

三、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交流、了解及相互理解和支持,而教育作为造福人类、弘扬文明、推动世界进步的各国共同关心的事业,则是增进和深化这种交流、了解与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之一。所以,教育必须做出积极的变革与创新,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正如2001年国际教育大会所提出的主题“学会生存”一样,树立起地球是一家的思想,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夙愿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国际理解教育。同时,在各种国际冲突依然存在,环境污染加剧,自然资源仍未得到合理利用的今天,需要有一种各国共同接受的道德价值观来维护世界和平和保证地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不同于普世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价值观,这种立足于全球和谐发展、代表着人类利益的价值观,是要在较深刻的国际理解基础上才能形成的。因此,通过国际理解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个人与全世界的密切关系,形成国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这样一股世界性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里,教育必须迎接这一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在同一国家范围内流动和发展,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参加各国之间乃至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一个行业,乃至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进行发展,必须把我们每一个个人、每一项事业,甚至一个民族,放在全球世界背景下去看待、去规划、去建设、去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它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国际意识、初步形成国际理解的态度与技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竞争,去迎接各种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我国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将在21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培养21世纪更强有力的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发展爱国主义和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广泛了解、深刻理解各种异国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与异国文化相沟通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性礼节和理解能力,并在广阔的国际范围、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视野中陶冶人格,具备能与不断缩小着的地球上的所有人共同生活与工作的意识和态度,能站在全人类的视角,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为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做出自己积极的努力,为参加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它向教育提出的任务是倡导国际理解教育。

事实上,全世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现在都已经认识到:为了使和平和人权能够具体化,单单提及和平的理想和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某种形式的教育以建立持久的和平和国际理解。”遏制人类的冲突,实现持久和平的根本途径,不仅仅是签订军事停战条约,也不仅仅是放弃战争、宣布中立,而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培育人类“真正理解”的理念,发展其追求持久和平的人性。正如联合国所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建捍卫和平的屏障,是消灭战争的根本方法”。因此,国际理解教育体现着教育在捍卫和平,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克服这种异化的国际教育的内在弊端,遏制冲突上行使的重大使命。

论文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内涵世界教育发展

论文摘要: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国际化无疑促进了各国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共享,为人类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单一与多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于世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中。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上一篇:校企合作教育探究论文 下一篇: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