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浅析

时间:2022-10-05 09:27:47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浅析

摘 要:文章讨论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涵义,分析了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类别和成因,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体系,以促进高校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学生 突发事件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02-02

随着社会环境日益错综复杂,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给高校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这些因素诱发的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秩序。如何合理、有效、及时地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

根据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定义,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长期从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指的是,由于自然、社会、高校、学生自身或人为等综合性因素,以在校学生为主体,在高校内、外部突然发生的,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或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紧急事件。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1.学校和管理者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通病,即危机意识淡薄,学校缺乏人格教育、安全教育、防范意识教育,致使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另外,高校在管理观念、管理方法上的单一化,甚至简单化,把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仅仅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没有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和处置是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2.缺乏应急管理的制度保障。许多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理,忽略了预防和预警机制的制度建设,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学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缺乏依据的“特殊”手段和做法,往往使得处理效果不理想,易造成遗留问题。

3.应急管理缺乏常设性的组织机构。一些学校没有建立长期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综合协调机构,没有固定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小组,从学生到辅导员到院(部)到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再到学校领导信息不畅,信息不准,造成处置突发事件时间上滞后,效果上打折。

4.心理干预缺失。突发性事件除了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外,往往给当事人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若学校不能及时为当事人提供心理帮助的话,当事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信念及对生命价值看法等就会发生变化。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成因

1.大学生身体成熟,心理不成熟,社会认知程度较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主体大多是学生,他们涉世不深,分析问题能力、判断能力较差,加之自控能力弱,思考方法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行为容易冲动。有的受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往往拿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对比,不了解国情,因而容易产生偏激的行动。

2.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集体观念淡薄。部分同学斤斤计较,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看问题、做事情往往以自我价值、自我意识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有的人讲究江湖哥们义气,不论事情的是非曲直,愿为朋友、老乡两肋插刀、大打出手、不顾后果,无视国家法纪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最终酿成。

3.就业形势、就业压力问题。在招生规模扩大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若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其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不可低估。另外,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导致就学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导致心理压力激增,各种压力的叠加往往使部分学生无法承受,从而致使一些学生借酒消愁,甚至引发事端。

4.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淡薄。高校的部分领导者、管理者和老师对学生管理存在认识不到位,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预防和处置学生突发事件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是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5.高校经历过连续扩招后,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但基础设施没有实现同步改进,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也没有按比例增加,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发生有关冲突和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增大。

6.从社会的角度看,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诸方面的渗透与煽动,国际社会风云变幻,都会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高校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等因素,都容易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7.大学生心理、经济等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在中学阶段,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进入大学后,学生思想、心理、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凸显出来,引发一系列突发事件。例如经济上的贫困、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恋爱中的挫折、个人发展上的失意、就业前景的渺茫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家长长期以来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忽视,或认识上的偏激,认为学生是上了大学才出现了问题,不管问题有没有发生在学校内,都把责任推到学校,到学校取闹与纠缠,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办公秩序。

四、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不论突发性事件的定义如何,高校学生突发性有着自身的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群体性。其本质特征是事件在时间上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往往令学校始料不及,这是由突发事件其本身具有的复杂性、隐蔽性决定的,事前难以防范。高校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他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上进心,激情高涨,思想活跃,非常关注社会动态,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同时,他们还有着强烈的猎奇心理和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冲动,情绪波动大,一旦遇到煽动便会骤然形成突发性事件,这些突发事件还往往是带有公共性的群体参与的事件。

2.高校突发事件具复杂性和危害性。有些事件往往不是由一个独立的矛盾引起的,可能是几个矛盾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尤其是学生死亡事件,不管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家属往往会大闹学校,动辄要求学校赔偿几十万、上百万元。同时,一些师生和家属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给突发事件的处置带来很大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秩序,也会给师生员工造成心理、精神和思想上的危害,造成心理上的恐慌。事件的影响往往会超出事件本身带来的危害,给各方面的工作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人的生命财产或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威胁性。

3.高校突发事件具隐蔽性、多样性和扩散性。诱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较低,理性分析问题少,感性处理问题多,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多样性。尤其在当前形势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加速,因网络具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度和匿名性,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扩散性,加之一些媒体借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炒作,不惜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以增加收视率、点击率,这也加大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信息的扩散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使得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更加困难。

五、如何有效构建高校处置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

1.提高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认识。各高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认真落实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防范工作。学校应以突发事件管理的态度来对待突发事件,而不是以突发事件处理的态度去对待。突发事件管理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的工作,但多数学校的重点都放在事后处理,事前预防和中途检查未能有效开展。要“防患于未然”,积极稳妥地处理高校各种矛盾,不断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力争把问题解决在“事前”,消除在萌芽状态。

2.建立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安全和危机意识需要长期不断地灌输和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学校必须加大系统公共安全教育上的投入,并使之体系化、长效化。应大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包括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等),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险避灾能力,提高高校应急处置工作水平,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加强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从学校到学院(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并设立办事机构,确定涉及安全具体分项工作的安全员,定期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及时分析总结情况,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组织严密、信息畅通、运作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二是抓好学校基层保卫组织的建设。重视保卫队伍建设的物质保障,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器材装备,增强应急能力,满足建设“平安校园”所需装备的要求;推进校卫队与保安正规化建设;重视提高员工的理论与身体素质,实现保安队伍专业化。三是加强学生政工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生辅导员,加强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育,做好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能力的培训,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考评激励机制。

4.建立健全高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应涉及校园安全、学生宿舍、外教、留学生、交通安全、食堂卫生、公共设施、大型活动、实验室危险物品、水电设施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分工明确的学校安全管理体制。

5.建立健全高校应急宣传机制。学生突发事件往往会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甚至引起恐慌,任其发展将会影响校园稳定。因此,当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在第一时间准确可靠的信息,要大家不要慌乱,不要轻信谣言,服从学校的统一指挥。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而且可以及时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舆论,封杀谣言。

6.强化演练,提高高校应急处置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各项应急预案,但这些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有待检验的。学校要加强对现有各类突发事件预案的实践检验,由学校相关管理机构牵头,尽可能地对预案实施演练,发现问题,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通过演练,唤起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同时提高师生员工的参与热情和安全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供真正的保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才能马上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动校内、校外一切有利资源,形成联动机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水平,郭安平,陈裕鹏.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与应急体系建设研究[J].保卫学研究,2009(5)

2.李先法.高校突发性管理对策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0(3)

3.倪皓.浅析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处理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3)

4.王青.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0(2)

5.马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现状及完善[J].保卫学研究,2012(5)

6.宫志峰.关于预防和处置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6)

7.何国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8.罗华.高校构建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研究.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201;通讯作者:翟兆斌)

(责编:若佳)

上一篇:基于现金流的上市银行财务预警体系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浅议高校财务信息化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