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 功在课外

时间:2022-10-05 03:53:27

高效课堂 功在课外

【摘 要】高效课堂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的追求。通过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我谈谈如何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声嘶力竭地喊四十分钟,一节课下来精疲力尽,而学生却在上课十几分钟就走神、瞌睡,煎熬了一节课,结果,收效甚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减负成了必然趋势。然而,课程内容不能少,学习课时又多不了,此时,高效课堂应运而生。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到底该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提升自身魅力 教师个人魅力的构成要素有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机智、意识品质、个人形象等。

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对所教科学知识体系有整体认识,同时要掌握每一个知识模块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知识运用。

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教学工作,实现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自己的旗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每个教师都要不断探索独特的发挥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

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曾经提到“教育机智是教师对学生身心的敏感的共鸣力。”教师拥有教育机智的关键是心理装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才能对其加以引导,使教学任务的完成水到渠成。

有句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学生人格的完善是在周围人的行为的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教师是学生的模范,所以要用自身的优良品质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达到教育教学的高效。

最易被忽视的是教师外观形象对教学的影响。学者未必良师,强权与控制,知识与地位并不代表吸引力。在教学中,“有关学科内容的知识是基本的,但是懂得如何把这些概念变得对学生有意义就需要额外的知识”。教师要不断探索、训练,使自己的形体、声音和语言达到天然的完美,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交流的窗口。

2. 加深师生情感 “亲其师,信其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师生感情。

2.1 坚持教育公平。陶行知先生在《糊涂先生》里说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警示我们要建立“无差生”观念,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收获,有老师的关爱。

2.2 尊重学生。高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较强的自信心,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不用冷漠的眼神去伤害学生,不用苛刻的话讽刺学生,学生会因着教师的尊重而有较高的自我期望,从而自我监督,努力做一个好学生。

2.3 宽容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正在成长的懵懂少年。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面对学生的错误。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是当前提倡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后,要给他一定的惩罚,但是惩罚后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知道教师的爱是稳定持久的,爱的安全感能给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和不竭动力。

3. 充分备课 教学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它还担负着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等教育任务。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精雕细琢,使课堂最大化地完成教学任务。

3.1 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是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媒体、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并结合学情,设计出合理的教学三维目标。

3.2 备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一般包括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巩固,效果的检测等,通过安排教学顺序与教学活动,教师能全局把握教学过程,调节好教学节奏,使得课堂循序渐进。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要精备学生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此才能避免“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生效果却不佳”。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人完全是在自我教育中进步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3.3 备问题设置。教师引导学生最主要的方法是提出问题,问题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成功地导入新课,过渡环节。在每个环节中也可以推波助澜,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问题,保证问题的真实性、有效性。

3.4 备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指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来对某节或某次授课所讲授知识的简短的、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课堂小结不仅要涵盖整节课的内容,还要突出重、难点,同时也要注意将本节新知识与学生课前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形成体系。

总之,不论是提升自身魅力、深化师生情感,还是充分准备课程,这都是课外工作,可见,高效课堂,功在课外。没有课前的功夫,高效课堂就是无米之炊,再巧的教师也难为之。

参考文献

[1] 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M]

[2] 赵微.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

[3] 李涛.浅谈课堂小结的重要性.衡水师专学报.[G] 2003(02)

[4] 张雨薇.论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总结.[N].教学研究・课堂新报.2012(5)

[5] 黄梅.《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乐写”的追求 下一篇: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