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价值矛盾

时间:2022-10-05 02:54:10

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价值矛盾

文化产业又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规模初显,成为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它不但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产品,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价值矛盾,这些价值矛盾的存在,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陷于一种“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两难境地。那么,这些价值矛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将有助于解决产业面临的两难困境,进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一、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矛盾分析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价值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众化与低俗化。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文化走下高高的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不再是少数精英在书斋中所独有的权利。这对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大众化的同时,出现了文化消费地低俗化和非理性倾向,这导致许多文化产品偏重娱乐消遣特质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消解其内在人文精神特质,使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追求经济利益与唯利是图。文化产业是文化的市场化,其产品的价值通过市场实现,它以批量生产,快速传播、内容通俗和形式模式化而成为最普及的文化消费品的提供者。它为生产者、经营者带来巨大的利润,又给大众送去精神与感官的快乐。但接蹱而来的问题是,如果经济利益成为产业唯一的追求目标,市场成为文化的上帝,一切都根据眼前的利益来结算,文化将失去“文治教化”的天然本性,把那些具有真正精神价值但又不能迅速兑现成现钱的文化搁在一边,对于更长远更深刻的东西普遍失去兴趣。

借鉴经验与全盘西化。文化产业发端于西方,中国文化产业起步时,我们不由自主的把学习的目光投向了西方。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中,我们借鉴到许多宝贵的经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但在借鉴经验的过程中还要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空间里,的确存在着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文化冲突与对抗,这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事实。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承认,文化上的渗透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渗透,解决了西方国家用半个世纪的武力和财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前车之鉴,令人警醒。价值多元与信仰危机。文化产业是工业社会的伴生物,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多样化。随着文化诉求主体的增加,一举改变了传统社会文化格局中价值的一元性特征,传统已经被,上帝也已经不存在,这里面有进步的意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新的标准与规则在哪里?传统价值体系开始崩溃,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市场经济带来剧烈的社会转型,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激烈的震荡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产业作为当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对新价值体系建设与传播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而文化产业本身在发展中除却明确经济价值的重要性外,缺乏明确、系统的价值引导,它又如何能起到引导它人的社会作用?那么,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价值矛盾呢?我们只有弄清了具体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二、价值矛盾的成因分析

第一、价值判断标准失范。文化产业的价值判断标准就是判断文化产业发展是非得失的准则,价值判断标准的失范是指产业发展中判断其是非得失的标准并没有按一定的标准建立起来,因此不能形成对产业发展的规范和引导,导致产业发展中价值评价处于混乱多元化状态。对文化产业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失范集中表现在对生产力标准的庸俗化理解,片面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产业的文化价值;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对于意识形态问题采取回避甚至是拒绝态度,不再强调政治性和信仰的终极性。相反,由于对物质的极度推崇却产生了对西方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崇拜,并在产品中通过各种方式或明显或隐晦的表达出来。

第二、政策、法律的不健全。任何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都不可能完全市场化,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市场引导和政府管理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对合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发展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的产业政策,但我国目前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还没有对产业化与非产业化部门给出准确界定,导致一方面产业化不彻底;另一方面精英文化由于不适合市场化出现边缘化现象。同时,法律也是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有效手段,但目前专门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甚至存在巨在的空白,这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急剧的社会生活转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种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转型,它将引起整个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到人和社会的观念层面则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更新。”这种冲突与复杂的状况必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影响。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出现各种矛盾,原因是复杂的,强势文化的冲击、文化体制改革的不到位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的方便与文章篇幅所限,只取与论文命题相关部分进行分析,对于上述各个方面不再做具体的论述,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些原因对于矛盾的形成是无关紧要的。

三、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价值困境的几点思考

第一、文化产业发展应立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不仅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科学判断,也是我们当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也应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这一判断包含两层最基本的含义:首先,我们处于的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规定了当前我们建设的文化既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活,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因此有必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重新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判断标准。其次,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国情简单地讲就是“不发达”,同时这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为之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基本国情,即社会主义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不成熟,我们建设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所以不能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提出超越阶段的过高要求,对于它的价值引导也要保持适当的张力。

第二、谋求文化主导与文化开放的统一。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开放程度逐渐加大的今天,文化上的共享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坚持民族性、差异性的同时,加入这场世界文化共享的盛宴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经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坚壁清野”。对于外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应该奉行“拿来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影响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排污而不排外”,以正确的态度来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我们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正确理解生产力标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困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要对“生产力标准”做出全面的理解与阐释。“生产力标准”不但是当前改革开要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形成由众多中小企业参与配套的产业链,重新寻找和建立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

放中一切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也是判断文化产业发展成败的客观依据。对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解应全面,不能以“物质生产力标准”取代“生产力标准”,又把“物质生产力标准”简单等同于“经济标准”从而出现对“生产力”标准的庸俗化、片面化理解。当我们面对文化产业这样一个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混血儿时,更应该坚持对生产力标准做出全面的理解,从物质与文化两个方面确立一个综合性的价值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把生产力标准等同于“物质生产力”标准,把“物质生产力标准”又简化为经济标准。坚持生产力标准,应首先对生产力标准做出全面的理解,才能对产业价值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与引导,并避免产业发展中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核心价值体系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下一篇:当代文化多维性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