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文化产业

时间:2022-10-16 06:32:40

刍议文化产业

摘 要: 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之上的,是我国的一种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快速增长,质量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不仅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问题,而且更要找准突破口,实现较快的发展。本文从文化产业的概念以及它与经济的关系角度入手,着手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对此提出的相关对策,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45-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日渐凸显,更多地为人们所认识。比鉴于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文化部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主要文化产业增加值2007年翻两番。可见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其内容的系统。其在本质上属于意识范畴,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社会现象、精神世界意识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和精神活动的产物[1]。它通过一定的载体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并得以保存和积累。而“产业”则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以提供消费和服务为基础,通过生产、交换、再生产的方式获得盈利的过程[2]。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集合, 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四个领域。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色产业,是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伴随人类产业发展尤其是当代工业发展而出现的历史现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将“文化”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他指出,政治、艺术和文学是“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他将艺术家的劳动分为非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是艺术家“天性的能动表现”,而生产劳动则是被资本家雇佣,为“增加资本的价值”的劳动。一旦艺术家加入到生产不是由劳动能力本身构成的商品,而是为了大量出售而制作商品的行列,那么文化产品的批量化、复制化、标准化、格式化就产生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依然遵循“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此时的艺术劳动已经被“异化”,文化艺术的“自由精神生产”走向了与“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统一的对立面。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文化工业”与各国发展战略、发展实践紧密结合时,“文化工业”逐步演变为“文化产业”这一中性词,并以英美等国为中心扩散开来,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许多国家也开始使用复数形式的“文化产业”[3]。

二、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推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共同特点。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某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观念表达。如果某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被改变,那么,在其上的文化也必然会改变。马克思早就指出,一定的经济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一定的文化则必然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成的,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包含着文化[4]。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也就是说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而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5]。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是把旧人改造成新人的活动。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先进;如果一个国家在精神上挨饿,那么,迟早也要在物质上挨饿。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文化生产、制作、传播等产业链条己经基本形成,同时,文化产业或多或少也带动着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向前发展,显然它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点带面地拉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我国文化贸易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从起步经过快速发展,已经从国民经济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无论在思想认识、文化观念、还是管理体制、工作方式上,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文化产业强国的差距依然很大,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诸如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全国统一的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有效供给不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等等。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加快文化产业振兴步伐,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文化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现实发展情况,我们必须做到:

⑴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宏观调控和经济支持,加上运用法律手段对不同文化企业进行调节和监督管理,一定能够营造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环境。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如果没有一套完善而又科学的法律体系,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憾。制定相关法律体系不仅能够使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法制化、规范化,同时也能够明确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和稳定的市场运行环境。

⑵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上市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创新。例如: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文艺演出路线,培育一批跨地域的演艺集团公司,打造一批可供市场长年演出的剧目,建成2-3个部级动漫游戏产业综合示范园区,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会展、节庆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企业。从而切实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文化领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创新,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就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文化企业,让创新产业成为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文化科技发展的主体。而且文化的创新性也来自于生产者或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因此加快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突破人才瓶颈,建立一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求。

⑷打造国家以文化竞争力为基本形态的软实力,实施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品牌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只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反映时代精神的国际化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才能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引领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在打造知名品牌的同时需努力借鉴和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社会文化管理经验和相关成果,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拉动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扭转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

⑸努力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并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突出主导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

文化产业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它反应地是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见乐的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更是融入了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性建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及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12.

[2] 宋蒙.二十一世纪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脉络[J].理论与创作,2006,4.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4] 陈湘舸,江胜玉.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J].湖南 ECONOMY,2003(6):54-58.

[5] 黄海珠.试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J].企业经济,2004(7):41-45.

上一篇:浅议办理诽谤刑事案件中的四个问题 下一篇:五当召建筑的艺术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