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经济学视角

时间:2022-10-04 08:29:41

职业教育的经济学视角

摘 要: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 ;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分析了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阐述了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互动关系

收稿日期:2006―11― 30

作者简介:徐少红(1965―),女,江苏扬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研究室主任,高级讲师。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 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为物质生产准备了人力条件,经济发展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 供了物质保障、就业岗位,并不断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二者相互推动 ,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作用于社会的进步。发展职业教育事关国计民生,在经济全球化、一 体 化的背景下,它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学特 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可持续性的作用。尤其在知识经济时 代,人力资源更成为社会生产的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直接为经 济建设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基础,是形成和促 进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一、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考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由时指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最重要的生产 性投资,也是经济增长不竭的动力。与此同时,他还特别批判了固定的土地面积和日益增长 的人口终将导致经济增长停止的错误观点,指出“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前途 。人类的前途将由人类的才智的进化来决定”。

(一)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灿烂的物质文明,惊叹于人类巧夺天工的作品时,我们常常能联想到它们 的创造者,特别是那些直接制作的能工巧匠,于是问“他们受过何种教育?”职业教育就是 这样,它能够把一个自然的劳动力培养成一个专门的劳动能手,把一个普通的学生改变成一 个专业技术人员,把一个无技能劳动者训练成熟练的技术工人。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 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 练。”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界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 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职业教育通过应用和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劳动能力,应用 到 现实的生产活动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 主要任务不是生产科学技术,而是如何应用科学技术,并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 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勿庸置疑的,但科学技术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是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则是把第一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终极 的生产力的必要的中介环节,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

职业教育在传播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职业教育有组织、有系统、有选择 地应用和推广科学技术,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应用科技的骨干力量,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示 范性、而且能够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由于科技发展的冲击,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不断地追求高素质劳动力,建立高绩 效的 劳动力结构。职业教育面对科技的进步,应该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服务功能,在培养学生就 业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接受更进一步教育和训练的学习能力。

(三)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

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经济发展》一书 中说过:“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 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这里所谓“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至少包括以下几层 含义:从生产上来讲,它意味着“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成,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 向工业活动”;从经济发展的目的来看,它意味着“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是对那些收入最 低的人们来说,根除民众的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从社会公正 和经济制度的演讲上来讲,“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人口而不是只及于少数具有特权 的人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以及相应地使有着广大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方面和其他 方面的决定,从而增进自己的福利”;也就是说经济体制应当更能体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 意志。毫无疑问,上述大部分目标,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实现。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关系的措施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世界各国的经济迅速越出国界 而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或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面对这样一个急剧变动―― 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上来, 而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在教育中又以培养专业化人力资本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而要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就必须采取一 系列政策措施:

(一)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赶超的最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曾出现三次赶超成功的范例,即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追赶美 国、韩国赶超西欧。而这三次赶超都是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人力 资本的投资比对物质资本投资有更高的收益率。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逊计算,1948~1982年 美国GNP年均增长率为3 2%,其中1/3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取得的,大约为1/2是通 过技术进步取得的,而这两者都有赖于教育,只有15%是增加资本设备的结果。

(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自我调适,因此,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就应当在职业 教育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综观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强制干预都 是至关重要的。美国1862年通过的《莫里尔赠地法案》,把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分配给各州 和特区,用以创办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农业和机械学院。1958年又通过影响深远的《国防教 育法》,以财政拨款等强有力手段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以适应科技进 步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再如德国,为在战后的废墟上实现经济腾飞,联邦政府一直强制推进 职业教育,并独创了由政府主导、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教模 式。而加拿大CBE模式,则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由行业协会和教育界合作,将整个教育都改造 成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从而打破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线,大大提高了国民的素质 ,并创造了人均劳动生产率世界第二的骄人业绩。

(三)建立职业教育经费合理分摊和有效供给的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教育(一般认为其成本比普通教育高一倍以上),要确保职业教 育的质量和成效,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那么,究竟应当由谁来承担职教经费?职业教育的 收益具有多重性,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由受益各方分摊职业教育经费。现在的问题是,按怎样 的比例分摊职业教育经费才是比较合理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但有一点 是非常明确的,即人力资本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资本,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经济就 越富有活力和竞争力,因此,毫无疑问政府的财政拨款就应当成为职教经费的主渠道。这样 做的最大好处在于有利于社会困难群体获得改变境遇的机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企业在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国际竞争力。

(四)创新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行政力的推动,还需要创新相应的有利于职业教育保持活力和成效的社 会经济制度。从职业教育的投资管理角度来看,政府大包大揽往往会造成“低效率”和“福 利病”,如西欧高福利国家出现的办学成本居高不下而教育效益却不断下降的问题、在校生 因享受许多优惠政策出现不愿毕业的“滞留一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引进必要 的约束激励机制。如德国对职业教育实行“教考分离”的制度,即赋予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较 大的权力,以约束制衡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加拿大在实行“教考分离”的基础上,近 年来又推出政府“购买培训”即“教育券”的改革,将原来对职业教育的直接拨款改为由政 府将职业教育经费名义上支付给个人,由个人决定支付给 他本人选中的学校,从而使学校之间展开竞争以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真正提高。

(五)增强市场观念,探索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要坚持市场取向,把市场需求作为办学的第一信号,把市场机制作为办学的重要手 段,把就业市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依据,把职业学校招生数量、毕业 生就业率和学生适应能力作为根本目标。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开展市场调查和毕业生 跟踪调查,根据社会需求改造和调整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建立以学分制为重点的弹性学制。要组织开展重点专业和基 地建设、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技能竞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强化实践技能训练。要积极推 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以职业规范和要求指导教育教学,鼓励和组织职业 学校参加技能鉴定,提高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和层次。继续推进“三重”建 设,办出一批示范性骨干学校和一批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提高骨干专业的建设 水平。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与公共职 业介绍机构实现信息联网,抓好就业信息服务、组织服务和跟踪服务。

(六)拓宽服务方向,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和非转移人员两大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实用有 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今后一个时期,一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农业、劳动、教 育、财政等部门积极组织和深入实施全国各省农民工培训计划及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依托广大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的能力。职业学校要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进一步扩大面向农 村招生的规模,组织职业学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以骨干职业学校和农村劳动 力转移培训基地为依托继续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根据劳动力 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因地制宜地确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点领域。如劳动密集 化程度高,吸纳数量大的加工业、建筑业等工种;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类繁多、就业弹性 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营销等服务业。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 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转移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或青壮年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 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在推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方面,要重点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培训 资 金投入、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提出切实措施。二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致富计 划。根据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当地经济特点,加强农村职业学校与企业、农业 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开展新型农民 和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培训工作试点及推广工作,培养地方经济建 设者和当地从事农村生产、家庭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加快农村经济、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发 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 以示范性高等、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建立县、乡、村三 级实用型、开放式的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 、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各级农科教部门要充分依靠农 村职业学校,统筹安排培训经费、培训项目、培训计划,把农村职业学校作为农科教结合项 目引进与开发、科技示范与推广及人才培养的基地。

参考文献:

〔1〕李向动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继续教育学员信息获取的障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