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1 19:38:57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劳动观念 双师 职业生涯规划

2005年,中央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发展事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和谐,在今年的两会上,职业教育也是广受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目前,对职业教育方方面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直接或间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上,而对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的认识方面,却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1]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本,如果学生自身无法建立对职业教育的健康认识和科学理念,那将会对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构成严重的短板效应。或者再打个比方,如果不能使蝌蚪树立正确成长的意识,不论青蛙母亲如何跟蝌蚪宝宝讲岸上的风光,或者蜻蜓阿姨、乌龟叔叔如何教导,蝌蚪都无法体会,也不会去追求。

换句话讲,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而这个狭义的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里分为如下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社会的劳动观念

众所周知,德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有三分之二是职业教育,三分之一是普通高中教育,也就是说德国作为发达国家,三分之二的人是通过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走向社会的;在以教育为主要资产的瑞士,每年超过三分之二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90%至95%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瑞士、日本这样的国家,可以说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发达,才有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才使得经过职业教育走向社会的人得到尊重,使得劳动本身得到尊重,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可以使发展中的中国的职业教育得到大力提升,除了大大小小制度的推进,也就需要改进劳动观念。

虽然一般劳动都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本无贵贱,但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大部分人还是对蓝领的劳动有所歧视,认为办公室的工作难免比车间的工作高级,甚至就算高级蓝领收入多、贡献大,也依然免不了被小看,而且从业人员自己也可能认同这种观念。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直接改变个体的思想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谈不上任何改变。

这就要求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自身重视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拥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文本《道德经》就明确道出:“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首先不能歧视任何劳动;其次,接受了职业教育但却没有取得如意的未来,可能不是因为职业教育本身不指向光明的未来,是因为大家的劳动观念有问题,继而对职业生涯有不合理的幻想和规划才导致的。这就需要讨论师资力量的建设。[2]

二、名副其实的双师型队伍

目前,有的学者将“双师型”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不论采取何种衡量能力的标准,可以笼统概括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兼具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后者,最好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否则很难了解当代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前沿,因此也很难了解行业内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真实内涵,教育起学生来往往与现实脱节,甚至错误地指导学生理解即将从事的职业。

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录用教师的体系发生重大转变,不光是在学历、职称、证书上要求,而且更应该在工作经历和实操能力上要求,至少要在这个方面有所补充。

三、学生自身条件

仅仅从教师自身条件来要求也是不够的,教育讲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例。2013年,高等职业学校招生318万,其中143万是通过非高考形式录取的。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有六种途径:一是传统的高考;二是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三是对口招生,如中职毕业生的招生;四是面向技能拔尖人才的招生;五是综合评价招生,主要用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加上职业倾向性测试来录取;六是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中高职长学制,也就是五年一贯制的招生。

传统高考是最重要的招生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高考成绩不佳的高中毕业生,中学成绩差有很多原因,比如父母离异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沾染、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等等。中小学的基础不好,这是事实,不应该再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来教育,加上职业教育本身就该具有的技术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仅仅从理论角度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用不大,从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反应来看,也能说明这一点。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来进行教育,让学生对职业发展有实际的、良好的认知,这是一大难题。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达,不仅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会被培养得发达,而且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知也是发达的,高中毕业后,学生就对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大概有个了解,知道“向何处去”。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很多就算从高职毕业后也未必知道自己的兴趣,更不了解将要从事的行业有哪些情况,不谈思想,信息都匮乏。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令人悲哀的。综上,可以看出,从不同方面促进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提升,是开展其他职业教育的认知基础,是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直接助力。[3]

参考文献:

[1]傅树京.高等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2]杨妍,李立群.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职业技术教育,2014.2.

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题】理论经纬

【关键词】职业教育/泛化/职业教育延伸/培训/学徒制

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时髦的词汇被引入教育以来,在各种教育研究的论述中如果没有素质一词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落后的观念。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的研究中,素质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攀高,刚引入且得到推广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等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不对学生开出了庞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内容清单,一种我们自己都无法描述、解释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胀起来。职业教育似乎对这一问题更为显著,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与境界。然而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三年,这既有时间的约束,还有正规学校教育成本的约束,在三年之中我们要培养一个理论知识上似乎可以赶上专科或普高,在实践能力上可以达到高级工或中级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现实中却是天方夜谭,通识教育已走到了职业教育的前列。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实际上把职业教育进到了泛化,之所以称为泛化,是因为任何专业教育实质上都是职业教育,好像这样的教学目标追求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现实的实际却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更不满意。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这种泛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呢?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位。因为不存在没有岗位的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目前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专业教育之中,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标志:完成初始职业化,在这里不再过多地赘述。

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但是职业教育的泛化,使职业教育本应追求的教育过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未来学习能力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通识教育最早是由纽曼提出的,通识教育就其是各种学科都要具备的、公民的、广泛的知识讲,它是通识教育;就其是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知识讲,它是普通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为目的教育而言,它是人文教育。是不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呢,徐国庆在其《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否定。反过来讲,即使我们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针对某岗位群,而不是某具体的岗位,职业教育应追求的是什么,知识在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个体的职业能力,因为在职业教育不断泛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向了知识化,而非职业能力的养成上。我们说转岗能力也好,进一步学习能力也好,适应能力也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否在狭窄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即以某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或者说是教育方式下,学生就难以具备这些发展能力呢?其实,即使从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作为出发点,或课程的组织方式,其转岗适应能力也未必就差。如机械维修工,如果某个体精通于维修机床,当他转岗到汽车、纺织、食品等行业来做维修工是极其容易的,因为机械维修的故障判断、修理过程所涉及的思维方式与操作过程是极其相似的。再比如一个精通车床操作的车工,他若转为一个铣床操作工,或一个磨床操作工等其它机床操作工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在对设备的具体熟悉过程中,就基本可以胜任。如果说当个体不能进行转换,可能是所涉及到的其它基础能力太弱,如计算能力、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等,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我们所设计的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太低,它不能达到这类岗位的基本要求,这时就应当提升这类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由于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同,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期间不断地强化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职业教育基础层次设置得很高,我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能完成个体一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它更需要个体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我们不能一方面高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另一方面总是在试图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把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把这种学习过程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过程,在今后的转岗等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教育泛化的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既然是针对某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泛化在各种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似乎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声音呢?其实,这是目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一种无奈的选择。首先,我们可以从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是由高职学院、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所组成。高职学院大多是过去的普通中专所改建,与普通中专的教学模式有着无法分割的历史渊源;而过去的普通中专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它的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又具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涉及工业企业生产的教学设施,离能真正地开展职业教育相距甚远。职业高中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方式形成的,其教学设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就不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最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学校,但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工学校)由于企业转制等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的经费短缺,设备更新缓慢。同时,近十年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一直不强,就业弹性就全国而言在某些年还是负数,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使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技工学校不得不放弃这种传统的领域,向第三产业拓展。在这种情况下,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特征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弱了。其次,从职业学校的师资看,进行以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培养也难以达到要求,对“双师型”教师的大力呼唤就是师资状况的一个确切的反映。第三是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的影响。收费上学,学生分摊教育成本后,学生规模的扩大无疑成为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规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但问题是,对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规定的,学生规模的扩张所得到的收费难以弥补真正开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缺额。在这种背景下,以基础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思潮无疑为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出路,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成了必然。

职业学校的泛化虽然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不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教育适龄人口是一个基本的国情。在学适龄人口庞大而教育经费不可能无限增长,要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或者说哪怕是一种基础的专业教育,或是一种职业引导教育,也是对我国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重要渠道。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但也必须做出一种选择:大力发展真正的职业教育,教育成本高,在现有的经济支撑能力下,只有少数人得到专业教育。或者大力开展基础专业教育,在经济支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到基础的专业教育。这种选择是不依我们的规划,我们的设想为转移的。这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规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企业、个人和学校的决策。

目前,虽然职业教育泛化的问题是广泛的,但在不同地区,它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学校自主办学面临社会经济状况而做出的一种选择,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选择,才满足了社会和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强,就业岗位相对充足,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就不是那么严重;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脆弱,就业岗位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的泛化就相对具有市场。我们无法判断这两种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哪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即使是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和韦尔奈的实证检验也只是局限于教育在培养个体农场主的适应不平衡能力中的作用,也并未涉及教育如何提高流水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关于学校教育是否可提高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至今尚未有严格的证明,目前只有证据显示,更多的学校教育与较高的收入相关联。这说明,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这种泛化,我们无须更多的担心。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延伸

虽然我们无须担心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或者说衔接起来。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在对口就业不畅的情况下,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非对口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长为岗位合格人员,这一问题仅靠教育系统是不能解决的,最好的一种途径是广泛地开展企业的岗前或在岗培训。然而对企业来说它们更注重追求利润,只有当他们觉得培训投资有利可图时,或者当他们的培训投资不需太多的投资成本时他们才愿意投资于员工培训。因为,企业投资培训也面临着风险,对员工过多地提供培训,当受培训人员培训后未对其很好工作就离开企业时,企业就会损失投资。关于受培训员工跳槽所引起的劳动关系纠纷问题在各种媒体屡见不鲜。即使法律健全的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看,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于其实力对员工吸引力强,对员工的职前和在岗培训已引起广泛重视,但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对员工的培训还微不足道。但是,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增加就业人员的快速流动性,人员流动得过快,延长了就业人员成为岗位熟练者的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且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也影响极大。我们应当通过职业教育的延伸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应强制所有的学校都面向更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教育,也不应对企业采取严厉的培训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至少可以有两种途径。

第一,大力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从目前看,需要技能培训的不仅是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我国存在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急需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可能更为严峻。因此,我们应建立一定区域的技能培训中心,这一技能培训中心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培训项目,通过短期培训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过程。引入培训机构这一中间环节,有以下几点好处:(1)独立培训机构的专业化和针对性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为企业提供适需的劳动者。(2)学校主要从事专业基础教育更易发挥其规模效益。(3)可以减少学校设备投资的浪费,因为,学校设备往往只能用于在校的少数学生,中间培训机构可以更广泛地用于社会失业、转岗的人员再培训。(4)有利于缓解企业与就业人员在培训问题上的纠纷,尽管在培训中,个体负担了更多的成本,但这种成本能够在进入企业后,由于其熟练程度高而增加收益来得到弥补,这实际上也是企业最易接受的雇佣形式。(5)由于独立培训机构的培训可以给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一个明显标识,比企业培训更有利于劳动者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对企业没有损失,但是企业所能支付的较高工资实际上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这种中间独立培训发展的经验,在我国的香港以及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都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二,发展规范的学徒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是在我们高喊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之时,却把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学徒制扔在了一边,基本上废除了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的学徒制。当然,我国那时的学徒制是存在缺陷的,它的主要缺陷,一是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学徒制主要是工人子弟接班和计划安排的新增就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由于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过低的文化基础,如有的小学不毕业就当上了学徒,使学徒制培养的工人适应能力差。实际上,在那时学徒制只是社会用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二是没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尤其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对于指导学徒的师傅没有筛选机制,师傅本身的操作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学徒工的学习成效影响甚大。但这并不是学徒制本身的问题,主要是一个不规范问题。学徒制的取消对我国产业工人的培养,损失是巨大的。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显现,上海已实施了庞大的职业见习计划,在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也正在发展,这说明学徒制有其自身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学徒制更易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在学徒期间无论是否得到工资,它都远比学校教育成本低。在社会的现实中,多数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徒制来完成的。由于我们没有学徒制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即使有学徒的需要,但学徒在企业的存在可能将会被认为是一种非法用工,尤其是在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更为无职业技能的人员进入企业带来了困难,企业接受愿意学徒的人员对企业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是大多数企业不愿做的。如果把它进行规范,使之合法化,也是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我们不能只强调企业把大量的资金给学校,学徒制可能是企业更容易接受的投资职业教育方式。这对解决我国庞大的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和满足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2]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层次与体系.职业技术教育,2003(9).

[3]申家龙.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初始职业化.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6).

[4]张岂之,谢阳举.西方近代现代大学理念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4).

[5]徐国庆.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职教论坛,2003(4).

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就业;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渗透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成为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形成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任务。然而,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从数量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同时,部分地区忽视职业教育,教育资源浪费和流失,职业教育的毕业证书与劳动就业不能有效地衔接等等问题,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不理想,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

由于长期以来重学科教育、轻技术与职业教育,重高层次人才培养、轻中低层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导致个别城市的职业学校已出现招生困难的局面。因此,职业教育应该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研究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职业教育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调整职业教育结构,逐步贯彻知识、能力考核并重原则,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制度。

走联合化发展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那种小而散、小而乱、小而弱,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的发展模式根本没有出路。只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自愿基础上,在保持各自院校特色的前提下,以自愿加盟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打造新型联合办学体系或职教集团,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发挥整体综合效应,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职业院校自身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并通过系统创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效益化发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创建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方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超大型职业教育航母,形成低中高阶梯式、多层次,专业结构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能够一次性满足企业所提出的多种人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省的职业教育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作用下,那些自我封闭、规模小、实力差的职业类院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被淘汰。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模式

市场需求是就业形势的“晴雨表”,是就业导向的“风向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速期和转型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要满足这个需求,职业教育必将大有可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处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增加,无疑造就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线操作人员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受过专门训练和职业培训的中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尤其是那些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倍受青睐。比如:机电、数控、财经、计算机、旅游等。

面向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

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与否,重点是专业设置,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立足本地产业建设、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做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教育、劳动等职业学校(院)主管部门要统一协作,搭建平台加强学校(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避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设置什么专业,生产上推广什么样的技术,教学上就开设什么课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多层次人才的支持。

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围绕人才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进行探讨,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以及课程设置等提供科学依据。还应该加强教研与教学管理,提高和确保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调整培养目标。要面向劳动力市场,改变目前教材出现的“少、空、旧”的局面,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员工培训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三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调整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改变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从被迫学习到兴趣学习等转变,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知识。

突出实践教学,重视专业技术培养与训练

职业教学培养人才,应突出实用特点,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突出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教学,从实际工作的知识、技术需要出发,从职务、工作岗位性质去因需培养,实现培养与需求不脱节。如加强实验室的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学生考核项目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实验是训练学生科学态度、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中,熟练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技能要领,尤其,现在实验设施非常的完善,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实践。职业教育的考核应把理论考核、技能考核、操行成绩并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技能考核是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方式,以考核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消化、吸收和巩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朱世强。密切校企合作 做好工学结合[J]。教育与职业,2008年9月。

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活动理论视野下的行动导向教学研究

国外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述评——制度有效性的视角

丹麦“普通成人教育项目”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荷兰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

奥挑利MODUL学校办学简介

加拿大成人职业教育的递演历程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

浅谈德国“双元制”下的企业培训及其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理论对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发达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分析

选择一种技术导向教育的原因:管件领域和工业领域的一次访谈研究

职业培训公共质量监控的比较研究——以德国、法国和英国为例

欧盟基于文化整合取向的成人教育政策举措

新校训

欧盟中小学教育跨国培训项目成效显著

新加坡鼓励学生接触大自然多校推行环境教育

印度崛起企业大亨竟相兴起办学热

美国:诠释职业教育时代价值

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

林德曼的成人教育社会学思想述评

论蒙太奇思维与高等职业教育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职业教育的探析与借鉴

美国提高社区学院非传统学生入学率的举措及启示

论德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途径和特点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功能的演变

理解职业技能与参与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美国本土人士和非本土人士间的区别

政策导引措施保障: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澳大利亚科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与创薪

英国高中职业资格证书改革探析

中加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新加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比较研究

让科技支持紧随科技发展

美国新型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外部监控体系探究

关于制造业劳动力的发展

马来西亚:满足技术员需求量全力推动技术教育

美国力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纳米比亚增加对职教与培训的投入

印度计划建立1000个新的技能开发中心

印度尼西亚教育大学将召开首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会议

“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会议将召开

诺尔斯教育培训思想浅析

巴班斯基差生与优生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克拉申输入理论与二语教学

荷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的启示——以“对口升学”培养模式为中心

韩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学习和技能领域政策的不断变化对教职工的影响

奥地利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借鉴

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历史与现状

企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形成及特点分析

欧美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与管理机制比较研究

在线实践课程

瑞典高中职业教育改革新动向

浅谈挪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美国4H教育与我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之比较研究

瑞士、德国职业教育的几个特点与新趋势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职业指导阶段发展论

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在教育发展史上,对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给予明确界说的教育家当首推杜威.他从其经验论的哲学角度指出,要消除传统哲学二元论的谬误,首先需要“把职业的意义解释得充分些.”什么是职业呢?他说:“无论何时,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①”所以,“一种职业,只不过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个人只有在人生活动中才会感到职业的意义,并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这点出发,杜威认为,职业训练不应当与文化修养对立起来,它既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训练.也是“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可以看出,杜威对于职业涵义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抬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地位与作用。”杜威强调指出:“我们不仅要防止把职业的概念局限于生产直接有形的商品的职业,也不要认为职业的区分是相互排斥的,每个人只有一种职业。……没有比想教育人们只着眼于一种活动这件事更荒谬的了.③”他认为,如果把职业教育看作急功近利的事清,只培养一个人的某种能力是不对的.这样的人(局限于一种职业)“不是一个发展的人”而是“一个怪物。”因此,教育的任务不应只注重技能或技术,把它与其它兴趣隔离开来,使职业活动变成毫无意义的“机械的佗碌。”教育“不是要助长这种倾向,而是要预防这种倾向,使科学研究工作者不仅是科学家,教师不仅是教书匠,牧师不仅是穿着牧师服装的人。④”可见.杜威提倡的职业教育同那种只为“技能与实利”的目的而进行的随机的职业训练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他所关注的是职业训练的教育意义和培养“发展的人”,这一见解是超过其同时代西方教育家的。

杜威为什么如此重视职业教育呢?这与他的政治观和认识论是分不开的。从政治上看,杜威把职业教育视为调和阶级矛盾、调和个人与社会的工具。用他的话说:“我们大部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每一个人必须有一职业,有一工作,有事可做的世界。”否则就,’j良可能对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危险”,就会“唤起那些在别人指挥下工作的人对现状不满或超越身份的奢望.③”从认识论上看,经验论乃是其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即经验只能从做中获得。此外,杜威强调职业教育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杜威在他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谈到“目前有意识地强调职业教育”的问题时,列举了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他写道:“一个人利用时间和才能担负社会的职责,现在比过去更受一般人承认了”,因此,“民主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和“责任感”要求“无论男女,都能有所作为,报答社会对他们理智方面和经验方面的支持.@”其次,他指出,由现代社会化的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的发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引发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同日新月异的工业生活联系起来.。第三,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智力方面的可能性”成倍地增加了,所以,“需要有一种教育,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的科学和社会的基础,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⑧”第四,由于科学知识的研究“更属实验性质,更少依靠书本的传统,更少和推理的辩证方法相联,更少与符号相联”,因而,学校应把实验室与工厂车间结合起来,重视激发学生“更为活跃的兴趣”,“有更多的机会去熟悉产生知识的方法⑨”.最后,杜威强调指出:“近代心理学揭示了学习不是一种现成的、单纯的诉诸心智的工作,而

是一种要求学生从事探索、实验与尝试的活动.。”

从以上五方面可以看出,杜威确实是把职业教育间题放在现代工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的。因此,与其说他在讨论职业教育问题,不如说他主要关注的是整个教育的改革问题。他指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无视社会工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现代职业教育就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他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谋生、就业的前景与适应性的增强上,而且还在于它能“改变传统的、读书学校”,并利用工业的各种因索使学校生活更富有生气、更富有现实意义.杜威断言:“随着当代经济生活中经济因家的日益重要,一方面,教育须揭示职业的科学内容和社会意义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习若要继续象传统教育那徉与沸腾的工业

生活隔离开来,仅靠‘书本的传统’和‘推理的方法’进行学习肯定是行不通的。。”改革传统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这就是杜威提出、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原因所在。

杜威重视职业教育,但又反对设置“特别的学校”来施行职业教育.杜威认为“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

备。。”那么怎祥进行职业教育呢?在他看来:“唯一可供选择的办法,就是使一切早期的职业准备都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不宜“过早的”、“直接地’,进行职业定向。

此外,组织职业教学的方法必须采用“主动的作业”的方法.杜威指出:“通过作业进行的训练,是为职业进行的唯一适当的训练.。”因为,“通过作业进行的教育所结合进去的有利学习的因素比任何其它方法都要多.。”什么是杜威的“主动作业”的方法呢?它实际正是一种组织知识的方法,即通过某种职业(作业)来组织知识进行教学。用杜威的话说:“一种职业也必须是信息和观念的组织原则.是知识和智力发展的组织原则。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它使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这种“主动的作业”的方法显然要比那种“刻板的、表面的、无趣味的”,“有意为了纯粹抽象的目的”而组织教学的方法好得多.。

为了实施“主动作业”的方法,杜威提出了一系列“主动作业”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金工、铣、刨、木工、制图、园艺、印刷、纺织、绘画、烹饪、皮革制作以及一些技能性较强的科目如:车、钳、锯、铿、切、割、穿、刺等.

从杜威的阐述看,采用这些作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学校采用这些作业是为了使“儿童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第二,“学校里所从事的各种典型的作业是摆脱了经济压力的,其目的不在于生产成品的经济价值,而是要发展儿童的社会的能力和洞察力。,”第三,学校采用这些作业不应当仅仅为了使学生能学到较好的专门技术,“而是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作为引导儿童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使由此获得的科学能力作为今后“自由

而主动地参加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很显然,所谓“主动的作业”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从做中学”的方法。用杜威的话说,这种方法既有别于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有别于单纯为了获得实际经济利益,或仅仅为了使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学生学得一技之长的狭隘职业训练的方法。采用主动作业的方法,是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是为了扩大“学习科学的机会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洞察力”。

以上就是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主要思想。我们认为,若摒弃其唯心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许多见解是有价值的,对我国正在大力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传统的职业教育着眼于个人终身从事一种固定职业的就业准备。杜威对此深恶痛绝.因为这种做法也许能培养呆板的机械的技能,但却会损害职业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削弱对未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克服这一缺陷.因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的流动性必然增大,为生计准备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在一生中的工作过程中将有几种不同的职业。“在有些国家里,靠工资生活的人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有半数在本世纪初期还未出现。’,。即使不存

在职业流动问题,传统职业教育本身就存在使人过早专业化而导致人格分裂的缺陷。因而职业教育的未来取向是: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够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专业实践.“这种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池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种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

第二,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中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杜威反对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仅仅属于金钱性质”,“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的东西。他认为若把职业教育解释为“工艺教育”,解释为“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那将是十分危险的,职业技能的获得应有

一个广泛的文化知识背景.因为狭隘的技能在技能本身以外没有其他用处。”任何技能如果能加深知识和完善判断,就容易在新的情境中被应用,并受个人的控制.’,匀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若注意职业技能的文化背景,反倒更具有职业效能,文化因素不是对职业因素起阻碍作用,而是起促进作用。因而职业技能与文化修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杜威的这一理想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正逐步实现,当前世界各国出现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就是一个例证.“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是

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使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现代青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观念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技能与文化修养的和谐统一。从目前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比较中可见,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说其文化基础较普通高中生差些。这既有生源的质量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问题。此外,职业学校的专业性较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较难适应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导致职业流动性增强的情况.因此,世界各国在职业学校的改革中出现了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目的是为了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样,普通高中生虽然知识面比较广、文化基础好,但如不进行必要的基础职业培训,毕业后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训练科目,走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路子,也势属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观念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匀杜威正确地指出,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当前,在职业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格局尚未打破之时,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学校并存,职业学校在学校结构中保持适当比重的政策可能还要保持一段时间。但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都将不再象以往那样“纯”了.

第三,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杜威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提出了许多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大力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所谓“主动作业”、“从做中学”并不能解决职业学校的教学问题。但杜威意在抨击传统的课程观和“静听”式的教学方法.他尖锐指出:“我们学校的各种方法以及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从旧时代承袭下来的.……这种教育大体上只能投合人性的理智方面,投合我们研究、积累和掌握学术的愿望,而不是投合我们的制造、做、创造、生产的冲动和倾向.”.结果造成了教育的严重后果,“学校的教材和学生的需要、目的脱离,仅仅变成供人记忆、在需要时背出来的东西.峋杜威要做的变革就是变“符号和文字”式的教材为活动课程,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书本降到次要的地位,活动是主要的,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杜威的这些见解对我们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职业学校的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教学,重视综合职业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不无启示的。我们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就必须突破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唯一场所的旧观念,将职业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多种形式、多种规格、多种场所办职教。这样才能极

大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才能为不断变革的社会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人才。探究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还有借鉴意义.虽然杜威职业教育思想中有不少不足之处,有些不足之处甚至还是致命的,但他职业教育思想中的精华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的三个间题:职业训练与文化修养的背离;职业与个人发展的对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脱离,杜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他并未能实现他的职业教育理想,但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理论所反映的总体精神,对每个时代的教育决策者、教育实践者和教育改革者的启示绝不是枝节的.而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与实际意义的.

1.《民主i义与教育》.杜成芳.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版,第326、322、323、324页。

2.同上.第329至331页.

3.转引自《教育研充与实验》88年第3期.第45页。

4.《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25、326页.

5.《杜成教育论著选》,上海师大、杭州大学软育系编,1977年8月版,第42、45页.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第106、259页。

7.《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72至274页.

8.《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瑞士,查尔斯·赫梅尔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172页.

9.《学会生存》.第257页。

10.《杜威教育论著选》,第26、27页。

职业教育范文第6篇

《卫生职业教育》(CN:62-1167/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卫生职业教育》是以反映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我国高中级卫生职业教育领域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部级学术期刊,在我国卫生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广泛而重大的影响。

职业教育范文第7篇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六)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只重学历而不重能力的情况,在各个行业中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

职业教育范文第8篇

他们就是遍布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多所艺术职业院校。

为了总结办学经验,为艺术职业院校之间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2008年7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主办、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承办的首届艺术职业教育特色办学论坛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山西省文化厅的相关领导以及全国各地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在各自领域堪称“最高学府”的40多所艺术职业院校的代表齐聚论坛,就艺术职业院校如何坚持特色办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坚持特色发展

众所周知,在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领域,“特色发展”无疑是大家广泛达成的共识,不同类型的院校都在探索着自己的特色。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传统话题是:对于高等艺术职业院校来讲,究竟什么才是特色?所谓的特色,究竟应当反映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过程的哪一个环节?或者说,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内涵应该是什么?种种问题,在此次论坛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代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谈了他对“如何坚持特色发展”这个话题的看法和做法。“紧紧依托文化行业,坚持走‘三条道路’,努力建设‘三个基地’”(详见《艺术教育》2008.09.P8)。通过“道路建设”完成“基地建设”是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独特做法,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色。此次论坛举办的时间适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50年校庆,在校庆举办期间,与会专家欣赏到了学院近几年所取得的“特色发展成果”: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曾被誉为2004年中国民族乐坛上出现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于2007年荣获第六届“金唱片”奖的四个奖项,是本届“金唱片”奖中获奖最多的一个作品;大型精品旅游晚会“唱享山西——经典民歌汇”现已被确定为太原市文化旅游项目之一,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不必言。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介南以其在办学理念方面的十六字方针为切入点,让大家对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着眼于传承与吸收,集中于创新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进一步明确我院的办学性质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两重性,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讲,培养的是专业化舞台人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讲,培养的是应用性高级文化人才。学院既要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的文艺精英,同时也要培养面向文艺市场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教学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都以这两个面向为基准,因才而异,着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谋生之道、创业之道。”从易院长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个方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他们首先确立了戏剧专业的基础地位,重点建设了民歌民乐、民族舞蹈及舞台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他们注重打造名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了旨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二、依托文化资源

依托学院所在地的独特文化资源,为学院的特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进而打造学院的品牌形象,成为此次论坛形成的另一共识。广大艺术职业院校的院长都认识到:中国是文化大国,而各地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让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责任的当地艺术职业院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办学个性,并且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本门类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而艺术职业学院要想脚踏实地地发展,必须“依托文化资源,深耕本土特色”。而依托的形式和深耕的程度,则决定了学院能否在特色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如山西是文化大省,近年来,以“大院文化”和“寻根文化”为标志的山西传统文化冲击波让人们对这个盛产文化艺术名人的地域充满了崇敬与反思。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成就了山西各艺术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成为本次论坛代表学习的经验。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和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力就这个问题分别进行了介绍。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自2004年起,以“每年打造一部戏,五年打造五台戏”的目标,投入到精品剧目的创作演出之中,为学生搭建起了广阔的实践舞台,给学院的特色办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为山西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亮点。

精品剧目战略的实施,不同于传统教学剧目演出,它要推向社会、面向观众,“真刀真枪”,而非“仿真彩排”。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道德的养成,就业能力的提升;对促进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精品剧目的推出,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产品,繁荣了山西的文艺舞台;同时,通过参与这些剧目的创作、排练和演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而谈到“依托文化资源”方面的独特做法,不得不提到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打造的闻名大江南北的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如今的《一把酸枣》在经过了国内外500余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这部舞剧不仅创出了品牌、培养了人才、锤炼了队伍、增强了凝聚力,证明了高层次艺术人才在打造文化品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把酸枣》作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独创的“团代班”的教学模式,采用“剧目引导”的教学方法,围绕舞剧《一把酸枣》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安排演出实训。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学、练、创、演”紧密结合,该院最大的亮点是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与实训场所的界限,把学业与就业、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由《一把酸枣》创立起来的艺术职业教育品牌已经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3月,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该院和平遥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文化、教育、旅游战略合作协议。《一把酸枣》落户平遥,展示了精品、宣传了学院、吸引了游客,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走进古城、走进大院的同时,走近了晋商,走近了晋商文化,亲身感受一番隐藏在无数晋商背后的人性化的世界。

事实上,得益于“依托文化资源,深耕本土特色”的艺术职业院校又何止以上两所!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易介南在谈到该院的办学特色时说,“湘剧、花鼓戏是湖南的特色,也是我们学院的基础和灵魂。虽然这些专业的办学经济效益不一定好,但它们的社会效益以及对其他专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经过重点建设,今年,我们的戏剧专业成功申报为省级精品专业。我们可以毫不羞愧地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是湘剧、花鼓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另外一些学校在依托文化资源方面的经验。如苏州评弹学校的评弹、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黄梅戏、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越剧、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的蒙古四胡等等,各地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让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责任的当地艺术职业院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办学个性,并且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本门类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

三、构筑理论体系

当前,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期。“一是我们国家正迎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二是经过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而且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三是各个院校各有特色,立足当地,都有自己的发展机遇。”在论坛的总结讲话中,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韩永进提出了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构筑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增加了“职业”的因素,两字之差,但“理论体系”应当是独立的。尽管很多艺术职业学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们也发现,这些成绩大都与实践教学有关,艺术实践大多落脚于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而理论发展则着眼于学科发展的长远。一个学科走向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是否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围绕这个问题,论坛代表也相继发表了看法。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高德峰在其题为《高职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判断与内涵体现》的发言中,阐述了对特色发展与理论体系构建的关系。“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与理念是学院的办学宗旨。”同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办学特色的有效保证”。进而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教法与教学形式创新、课时分配等进行通盘考虑,这一切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优劣的判定标准,主要看“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依据国家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该院在研讨和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提出坚持一条主线、两个并重、三个体系、四项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面向全省文化艺术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艺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两个并重”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三个体系”即:基础理论与专业教学体系,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四个优化”即: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内容和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做法在理论体系的构筑上前进了一大步。

而大连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综合性民办高职院校,在大众化艺术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当该院在本科教学层次的“独立学院”完成教育部的“转设”评估之后,学院便开始了加强内涵式建设阶段,其中包括大力倡导以实践与就业能力为中心的系列教学改革,不断地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加强课堂教学内容、考试方法、实践实习方面的改革,通过不断的质量建设,面对部分专业的艺术学习者“无岗”实习的问题,学院对学习者的教学及实践提出了明确指令: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必须与职业岗位技能做到“零距离”即无缝对接的教学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要把职业需求、技能需求与生存需求结合起来进行整合性、综合性、职业性培育,要真诚培育、打造“大众艺术职业人”。

职业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焊接;教学方法;一体化;焊接人才

焊接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给焊接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应具备高超的实际操作技术。传统的职业教育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在教学上自成一系,不相干涉。由于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及教学地点的安排上都不尽相同,并由不同教师分别进行教学,分别授课这种模式在教学上产生了较大的弊端,已经不满足新时期下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存在弊端

1.1 传统教育的弊端

焊接专业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专业,绝大部分理论老师不会教授学生实际操作知识,只是在理论领域进行讲解。剖析其讲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大部分都觉得枯燥乏味,并且和市场需求的焊接工作没有太多联系,以至于造成学生不爱学习,教师讲课无趣味。与此相反,大部分实习教师只传授学生焊接操作,而对于焊接理论,只认为那是理论教师的课程,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在教学难点、重点的把握上不一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学习,所以给学生学习焊接技术带来了很大困难。

1.2 焊接教师队伍老龄化

随着学校的发展,近年来技工学校越来越被国家重视。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但是教师队伍老龄化却阻碍了焊接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虽然国家每年都安排教师进行焊接教学培训,但是年轻教师进步的速度却比较缓慢。而一些老一辈的实习教师基本是从工厂转调过来的,他们虽有很高的操作技能,却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随着焊接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老套”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一方面老教师没有及时做教学方式的更改,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还没有完全探寻出新的教学方式,这样就造成了焊接教师队伍的两极分化。其后果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还延缓了焊接技术教学进步的步伐。

1.3 焊接设备更新不统一

近年来,随着焊接技术的迅速发展,焊接设备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一些有条件的技工学校能够跟上设备更新的速度,但是绝大部分学校由于前些年国家对于技工学校的轻视致使设备更新缓慢甚至没有条件进行更新设备,造成焊接设备严重落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不能及时适应企业的需求,造成了他们在学习、比赛、就业等众多的方面困难。

2 解决方案

2.1 加速发展焊接一体化教学进程

近年来,许多技工学校加快了一体化教学的步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焊接教学中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教师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焊接作为一项发展迅速的技术,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点子技术的发展,新的工艺和设备不断出现,使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变得更加落后,因此迫切需要一批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的一体化教师。推行一体化焊接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双师型”焊接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双师型”焊接教师要承担生产实习指导教学任务,除了按教学计划给学生讲解、演示、巡回指导外,还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双师型”焊接教师的知识面要更宽。因为凡是学生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都要在实习中得到应用,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都要由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解答与处理,所以实行教师一体化教学是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首要方案。

2.2 加强职业学校管理,多培养年轻焊接教师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激情洋溢,是教师引领学生健康学习的重要条件。显然焊接教师队伍老龄化在这些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而且近年来焊接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老教师虽然积累了一辈子的教育、教学经验,然而,这恰好是这些老教师的“短板”,经验越多,他们越容易陷入固步自闭的境地,也很难与时俱进地投入到焊接教学的改革中。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年轻焊接教师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而且现代学生更愿意接受年轻教师,他们在教学中不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排斥”感。基于上述原因,学校应加强管理,并着力培养年轻焊接教师,以促进焊接教学进步。

2.3 学校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在各个企业中,从事焊接的技术工人较多,但是初级工所占比例较少,而且大部分是进厂后跟着师傅学习,并未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文化水平低,技术能力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各种先进焊接方法的不断应用,这些工人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各大省市的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焊接技术工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以前焊接毕业生到厂后需要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独立进行焊接生产,而现代企业要求学生进厂后就能独立顶岗,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适应期变短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企业加强合作,以企业为依托,建立一个或多个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把在校学习的只是及时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在焊接生产中,焊接人员经常与各种易燃易爆气体、压力容器和电气设备接触,同时焊接过程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如:毒粉尘、弧光辐射、高频磁场、噪声射线等多种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使得焊接作业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这不仅危害着焊接作业人员及其他有关生产人员的安全,还会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威胁,而且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焊接工人的违章操作造成的,因此要将安全教育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增强安全责任感,了解安全生产制度,熟悉并掌握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养成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

3 焊接技术国内外发展新方向

焊接技术作为制造业的传统基础工艺与技术,在工业中应用的历史并不长,但它的发展却是非常迅速的。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焊接已在许多工业部门中为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焊接作为一种传统技术又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一方面,材料作为21世纪的支柱已显示出几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即从黑色金属向有色金属变化;从金属材料向非金属材料变化,从结构材料向功能材料变化,从多维材料向低维材料变化;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变化,新材料连接必然要对焊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正从住处化,集成化,等几个方面对焊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突出“高”“新”以此来迎接21世纪新技术的挑战。而焊接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职业教学发展如此迅速,焊接教师应加快学习研究的步伐,跟上现代焊接技术的脚步。多培养出适应21世纪焊接的新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职业教育范文第10篇

寓现代意识教育于医学教育之中 范海云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之我见 王雪梅,李久霞,王桂莲

考试的作用及其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丁宏伟

浅谈中专学生的美学修养 王春妮

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张理科

对护理教育中药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的思考 解绍玢

制作动物胸部损伤模型进行胸部损伤教学的探讨 张江华

对教材一则自感现象的解释的疑议 王向东

综合归纳法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李天群

青少年晕厥35例临床分析 牟立明,牟齐鸣

浅谈态度改变过程中的要素 刘凤兰

英语汉译技巧浅析 黄解蓉

对中等医学教育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探讨 武爱萍

搞好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梁海霞,黄友恩

传染病学教学中两种教学法对比研究 李秀英

运用函数论的原理加强中专生的分段式教育 刘逶迤

努力实现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共活 盛树东

医学影像学高职教育应加强计算机和外语教学 马玉富

利用病案讲好外科急腹症 李银平

浅谈在"药理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王开贞

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李克俭

导入技能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 吴枫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 汤雅婷

药理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郝洪,王群,徐持华,井小娜

探索中专学生体育兴趣实施终身体育教育 姚献昌

"药用植物学"目标教学初探 钱枫

护生应增加竞争就业意识 牛秀美,郑跃娣

学生对半封闭管理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黄景志

手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模具作用 刘梯楼

浅谈学生思想工作的艺术 戚林

几种教具在中医伤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王文锋

中专生早恋现象透析 曹丽萍

浅谈中专学生的管理 王海安

提高认识系统操作切实提高德育效果 许练光

对消化道出血患者静脉穿刺的体会 张鸿,聂玉芳

对卫生职教"德育问题"的归因及策略思考 杨建平

中医教学释疑二则 张俊川

妇产科教学"课前语"艺术探讨 李素华

改革办学模式增强办学实力发展中等教育 李嗣生,余万春

专业教育与自觉育人 刘振远,冯军人

转变观念办好高职教育 戴瑞君,程继勇,宋华松

浅析临床课教师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宋芳

实施素质教育创办专业技能特长课 王汇玲,王艳

创名牌学校育一流人才--让爱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赵从玲,金云柱

拓宽继续教育内涵提高中专卫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张少云

对"以考促教"的几点思考 丁雨,吕桂凤

谈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刘树新

浅谈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 胡继兰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 左学军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王克斌,刘绍清

医学伦理学要为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许胜勤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封育新,崔宁

怎样有效地开展CAI课件的开发 史春华

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王玉琴,张姝娜

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 郭素霞,杜国香

生物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 王敏杰,王敏娣

影响英语听力的因素及对策 王娟

病历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马晓衡,李燕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朱立军,赵金岩

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刘宗平,杨娈英

在诊断学基础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的尝试 刘佳

寓健康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陈霞

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郭桂平

浅谈微格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 薛书德,张秀珍,宋淑艳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实验初探 段广河

追求全方位增值的学生量化管理 王立志,郭建东,段广河,胡云帆

试论教师创新品质的培养 闫立安,孙立华

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孟发芬

中等职教发展与就业 潘蔚,孙艳华,徐凤艳

一次性输液器排气方法的改进 孙晓嘉,曾爱芳,曾丽芳

实施"2345"工程发展优秀学生入党 何玉蕊,许黎明

中专护士素质教育路在何方 余惠清

努力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王江琼

在中等卫生学校实行选课制可行性的调查与分析 苏金林,叶宝华

专业英语词汇强化刺激在护理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黄静芳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新编教材<解剖生理学基础>浅议 武天安

"生化"教学中如何提高民族生的学习能力 胡秀萍

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黄跃进

浅论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意义 李丽冰

新形势下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 邓健全,周立

浅议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徐学文

关于中等卫校多媒体机能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 姜德才

不同的磁化溶液对人血清ALT活性影响的探讨 胡志才

医学高职教育跨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构想与实践研究 唐小敏

对护理高职师资培训问题的探讨 张继荣

采用简易工具制作人体解剖断面标本 贺成贵

课堂有效性教学应把握五个要素 石敬萍

搞好选修课培养特色化人才 金学军

对卫校不同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体会 李哲

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进行特色教学的探讨 陈彦,孙鑫

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靳文华

药剂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翟西峰,王之炜

运用形象化比喻提高生化教学质量 张继荣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的生物学教学 周岚

医学高职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饶红涛,李宁

以西促中提高中医教学质量 顾洪

武夷山旅游与解剖学教学 符建元

小议数学教学中的"度" 黄海

如何教好『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章 李桂兰

单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临床估计与教学 涂冰,柳小年

融水民族卫生学校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覃光兰

中等医学教育中药学的教法探讨 刘琳,王晓红

内科护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 陆一春

在生化教学中应用小论文替代期末考试的实践 尹幼明

太冲穴治疗头面部疾病举隅 莫逸

化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 张小英

浅谈"顺口溜"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唐守勇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导航 杨晓晖

在药物教学中应用护理程序的体会 郭进

浅谈中专英语听力的训练与提高 梁国慧

从<祝福>的教学谈语文课的情感灌注 袁锦玉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艺术 董武忠,刘振远

澳大利亚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才培养 田民,欧波,崔学光,莫益勇

浅谈如何适应新教材 陈家让,成明祥,李淑萍,柴晓君

上一篇:职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