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信息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11 10:28:58

职业信息报告

职业信息报告篇1

一、目的

系统地收集汇总、分析评价有毒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信息,使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全面提高信息报告质量,准确掌握职业病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

《职业病防治法》、《尘肺病防治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技术标准是制定本方案的依据。

三、适用范围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下同,以下简称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等均适用本方案。

四、报告内容

(一)报告对象

监测报告对象为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的劳动者。农药中毒病例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农药而引起中毒的患者和由于误服、有意接触农药的患者(不包括食物农药残留超标和属于刑事案件的中毒患者)。

(二)报告项目

1、职业病危害事故监测报告

2、常规监测报告

1)疾病监测报告

①职业病监测以职业病目录为准。属于本监测范围的职业病病种共9类102种。

②农药中毒监测

2)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

3)作业场所职业病有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的监测

五、报告原则

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报告、审核、汇总、分析的原则。

(一)责任报告单位

凡符合《职业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依法从事职业病防治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急性职业中毒、农药中毒患者首诊的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法定职业病常规监测点,常规监测点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承担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报告的各级职能机构(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1、急性职业病(主要是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农药中毒由首诊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填报《职业病报告卡》(限于急性职业病)和(或)《农药中毒报告卡》。接诊急性职业病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及时组织进行职业病诊断;如没有职业病诊断资质,应在接诊后2小时内报告职业病防治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后者组织专家会诊并报告。

2、依法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填报《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和(或)《农药中毒报告卡》。

3、各类职业病死亡病例由出具死亡证明的医疗单位报告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包括在医院外的死亡病例)向属地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能的机构报告,由后者填写相应报告卡上报。

4、依法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填报《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以一个用人单位为统计单位)。

5、依法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填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以一个用人单位为统计单位)。

职业病报告卡》、《农药中毒报告卡》、《尘肺病报告卡》《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由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印发,按照卫生部的统一格式填报。

(二)报告方式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的组成部分,依托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以各类责任报告单位(监测点)为直报口,实行一次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确认的分级管理制度。各责任报告单位向所在地疾控机构申请用户账户和密码后可进行资料的录入、审核、汇总和上报等工作。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监测点),应按各类报告卡的报告时限要求,把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职能机构,代其网络直报,农药中毒报告依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监测网。由疾控中心对各接口授权确定资格,进行网络直报。

(三)报告时限

1、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的规定,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三类: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规定要求,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和范围的职业病危害事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要求,进行实时报告和信息监测。该事件属地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职能机构应在确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止后5日内填报《职业卫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同时进行个案病例网上直报,纳入常规急性职业病监测信息月统计汇总。

2、急性职业病(包括急性职业中毒)在患者确诊后6小时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进行网上直报。

3、最初接诊农药中毒患者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患者确诊后24小时内填卡并网上直报。

4、尘肺病、职业病(不包括急性职业病)、健康监护、监测报告在确诊或相关工作结束后5日内进行网络直报。

六、数据管理

(一)审核

1、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各类报告卡需进行逐项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2、各级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报告的职能机构负责辖区报告的网络审核工作,做到每日上网浏览审核,对于核对无误的报告卡应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审核确认,对于错误或有疑问的报告应填写审批意见,要求报告单位修改或核实。

(二)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应及时补报。

(三)

各级报告单位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删除重复报告的信息。

七、资料的分析与利用

各级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报告的职能机构每年应及时对辖区的报告信息进行分析,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年报分析应于每年1月20日前完成,并将分析结果向上级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报告的职能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反馈到下级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报告的职能机构。

八、资料保存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卡需长期保存,资料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报告单位,其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

九、通报与公布

(一)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不得虚报、瞒报、漏报、拒报、迟报,省卫生厅负责向社会公布监测信息,在信息未公布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泄密、公布。

(二)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资料,未经省卫生厅批准不得擅自向外省及外系统提供;省内各单位之间因工作需要使用双方数据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安排。

十、组织实施与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报告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399号)要求,切实履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病报告统计的管理工作”的法定职责,进一步理顺职业病报告工作职能,加强管理,落实经费,将职业病报告工作作为各级机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

职业信息报告篇2

一、与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相关的法规

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自2007年1月1日施行,其中第43条规定,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属于企业职工福利范畴,由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将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列入职工薪酬的范围,应当披露养老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对于补充养老保险的信息披露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表》应用指南中规定了“应付职工薪酬”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格式,其中将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以“年金缴费”的形式列示(见表1),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也包括在此项目中披露,同时该项目也包含其他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险。《财政部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企业与个人缴费共同形成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应当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实施管理,并定期向职工公开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而对应公开的内容没有做进一步说明。

应付职工薪酬项目:

二、上市公司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现状

调查对象:本文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为研究对象,2008年沪市a股共有864家上市公司,因23家 金融 、保险业上市公司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本文是从建立企业年金的公司角度来研究,故未将其计入样本,最终确认的样本总数为841家。

调查内容:评价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标准应包括: 财务信息内容的质量和财务报表表述的质量两个部分,这些质量不仅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 而且存在于单个信息中。而上市公司职工养老金披露位置的不同体现了其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差异。所以,本文通过对企业年金披露位置和披露内容两个方面来评价其信息披露的质量。

调查方式与数据来源: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企业年金信息数据库,本文通过对841家样本上市公司的2008年年报逐一阅读以整理调查所需资料,样本公司的年报和其他信息均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cn/)和巨潮咨询网(info.com.cn/)。

调查结果:通过对841家样本企业2008年年报的阅读,有158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的披露了其补充养老计划信息,占样本总数的18.78%,其中68家披露了有关企业年金的信息,占样本总数的8.09%,占披露补充养老计划公司的43.04%。

1.披露公司所属行业与所处地域分析

在表2中可以看出,在披露企业年金信息的上市公司中以制造业的公司最多,占到总数的35.29%, 交通 运输、仓储业占到17.65%,表3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披露企业年金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分别占到样本数的19.12%、13.24%、8.82%。

2.披露位置分析

在68家披露 企业 年金信息的公司中其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位置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其中包括在重要 会计 政策、会计估计和前期差错中的“职工薪酬”项目或单独在“企业年金基金”和“公司年金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变化”中披露;合并会计报表附注中“应付职工薪酬”下的“年金缴费”(见表1)或“企业年金”中列示,以及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可持续 发展 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中等 (见表2)。 

3.披露内容分析

信息可以分为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企业年金的定性信息包括企业年金计划的描述、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政策、基金账户的管理人与管理规则等。企业年金的定量信息就包括企业年金计提金额、期末应付未付额;企业与职工各自的缴费金额;企业年金基金运行的财务状况等。经统计,只披露定性信息的公司为26家、两者相结合披露的公司为42家(见表5)。表6是将所有样本公司的披露内容按披露内容的详略分成了三类:确认披露、一般披露和详细披露,其分别占到样本公司的22.06%、66.18%和11.76%。 

三、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目前缺乏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年金会计准则来规范上市公司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

在被调查的841家样本公司中仅有158披露了其补充养老计划信息,68家披露了有关企业年金的信息,只占样本公司的8.09%,没有披露企业年金信息的公司有2种情况:公司本身没有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无需披露、公司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未进行披露。根据现行法规在“应付职工薪酬”项目下“年金缴费(见表1位置)”的形式列示是补充养老费,其中包括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和其他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无法真实的反应企业年金计划计提和缴费的情况。在《通知》中,提出要定期向职工公开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但是对于如何公开、公开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包括哪些内容都没有进行规范。可见,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自愿性,造成企业年金低比例的披露现状也不足为奇。

2.各地区、各行业中信息披露程度有差异明显

在披露企业年金计划的68家公司中有24家来自于建筑行业,占到总数的35.29%,(见表2),表3中可以看到披露企业年金信息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行业和地区的特性,职工的劳动强度相对较大或是人才竞争比较激烈,建立企业年金作为一项职工福利政策的公司相对集中。同时为了吸引和保留其所需要的人才,公司更多的自愿披露其建立的企业年金制度。

3.披露位置分散、内容详略不同、缺乏系统的信息披露

其中财务报告附注中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次数相对较多(见表4),有28家公司是在独立的企业年金计划项目下专门对其进行的披露。此外,20家公司在其社会责任报告,7家公司在其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企业年金信息。由于财务报告各个组成部分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同一会计信息要从多角度进行披露,企业年金信息业不例外。15家上市公司简单披露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如宁波联合(600051)在其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而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没有进行披露。45家公司不同程度的披露了企业年金计划的相关信息,但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如华电国际(600027)在报表附注“应付职工薪酬”下“企业年金”项目中披露计提、缴费的金额,而对企业年金计划的内容未进行披露。只有8家公司(占披露公司的11.76%)详细、较完整的披露了企业年金信息,如莱钢股份(600101)。

四、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建议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年金会计准则,规范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

由于企业年金信息是非强制性披露的,上市公司在披露位置和披露内容上具有的随意性,这样不仅会造成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搜集过程中的信息缺失,同样也不可避免企业选择性披露利好信息。企业年金会计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子系统应有具体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其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

2.明确企业年金披露的位置和内容

目前将企业年金在财务报表中确认还不现实,对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主要还在于财务报告附注中。在财务报告附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前期差错”项目下单设“企业年金计划”对企业年金信息进行披露,具体包括内容:

(1)参加人员范围;

(2)缴费规则、归属标准;

(3)待遇支付条件;

(4)会计处理等。还要在“财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应付职工薪酬”独立设立“企业年金”项目,来披露企业年金在报告期的计提、缴纳及应付未付金额。

3.建立职工薪酬报告

由于财务报告各组成部分披露的侧重点不同,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不可避免的存在分散披露的情况,而在其他报告中披露的企业年金计划,多是从告知的角度来描述,基本上不涉及企业年金的具体计划及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情况。为了全面、清晰、准确的反映企业年金的全貌,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以企业为披露主体的企业年金报告。年金报告具体包括五个部分:

(1)企业年金计划说明(包括:参与人范围、企业和职工缴费比例和资金来源等);

(2)企业年金计划的财务会计影响(包括:企业年金的会计政策;报告期企业年金缴费金额;对本期财务管理、会计的影响程度;企业有无中止缴费情况、中止缴费的原因等);

(3)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状况(企业年金基金各个管理方的情况;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盈亏情况;企业年金支付状况);

(4)高层管理人企业年金状况(包括高层管理人计提的比例;高层管理人员缴费、待遇支付情况);

(5)其他事项。

参考 文献 :

[1]财政部.企业财务通则,2006(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2006(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表应用指南,2006(11)

[4]财政部.财政部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3)

[5]葛家澍 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1(11):13

职业信息报告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 财务报告 改进措施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时间过晚

当前财务报告不能全面披露与交易没有关系但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为了使企业的投资人员、债权人、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传统财务报告以定期报告为主,因为每一个企业都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因此本身利润会有所下降,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可以推动企业的顺利发展,所以为了达到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应该及时披露更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信息。

(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

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展示人员与会计信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操作不慎则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但企业负责人拥有管理企业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可以控制会计人员会计信息,有时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收益而故意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此得到职务与股票价格的上升。会计人员是加工处理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

传统财务报告是在充分研究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将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呈现在信息需求者面前,表现的是企业已经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但当前财务报告要求及时反映硬性资产,如及时披露企业的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源情况。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当中,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当前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重视,但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满足不了使用者的要求。假如会计数据只能反映一个企业在过去较长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情况,那么企业领导与外部信息需求者则不能依据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决策,本身利益有可能受到侵害。

(四)没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

在企业财务工作方式当中,传统财务报告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虽然在工作过程中多次强调信息的安全可靠,但财务信息中包含的关联性在企业财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中的会计财务信息本身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信息本身与其他事物的关联性与信息的安全性,这二个方面决定着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有效性。我国大部分企业当前还没有制订财务报告指标体系,因此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信息需求者的需求达不到一致,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信息需求者的不满。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针对性策略

(一)应用完善的财务计量手段

这种现状关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由于传统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运行情况,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针对性,尤其是涉及那些敏感项目的信息。要求财务报告形式不断丰富,可以分为详式报告与简式报告二种。简式报告可以进一步简化各种报表、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报表后面的附注说明等。详式报告则要求会计制作详细的会计报表、附注说明等,要求在编制会计报表过程中以上市公司的有P要求为标准进行,有时可以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披露更加丰富的信息。

(二)披露更为完善的内容

以财务报告中的充分提示原则为标准,要求必须披露与企业经济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同时要披露用户可以理解的信息,财务报告也可以利用披露的信息及时提醒用户做出科学决策。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做到清晰明确的内部分工、完整明确的组织结构以及可靠的交易记录和报告系统。内部审计需要以内部控制作为基点,审计员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保证对金融衍生工具有深入的认识,此外还要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提供改进的方案。如果有机会每年都可以进行一次计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以此保证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更加完善。

(三)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要想得到最为准确的公允价值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由于评估公允价值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会计人员参与。所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要做好下面这些工作:第一,企业为会计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创造各种机会,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与判断能力。第二,对会计人员还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此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但要利用完善的制度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而且也要建立诚信档案,一旦发现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则需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还要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如提高会计人员的待遇水平、制订完善的奖惩制度等。

(四)提高表外融资水平

企业还需充分利用表外融资,企业领导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利用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防止发生贪污受贿现象。存在于企业当中的可变利益实体,企业财务报告都要全面披露其信息,防止披露虚假财务报表。监督部门还需及时监督表外融资行为,利用监督掌握不同公司的表外融资情况,使监督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认真研究表外融资的核算手段,以此得到企业真实的经济状况。

三、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报告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运行情况都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有所体现,因此企业经营人员、债权人员、投资人员都可以在充分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未来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应该详细研究其中的影响因素,才能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其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企业财务会计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崔凯.东方企业文化.2015(20)

[2]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陈丽敏.现代经济信息. 2015(01)

[3]基于新财会准则制度视角探析企业财务报告的改革创新[J].王玉晶.商场现代化. 2014(31)

职业信息报告篇4

一、管理会计定义

尽管管理会计的概念提出已久,然而关于管理会计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目前,管理会计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比较狭义的定义,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合理地、负责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第二种是比较广义的定义,认为管理会计的定义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施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还有一种较为中义的定义,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为组织的员工和各级管理者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对信息需求的驱动,并能引导他们做出各种经营和投资决策。这些定义尽管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仍有争议,然而对管理会计的本质看法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而目前管理会计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基于会计的管理,这实质上是偷换了管理会计的概念。

二、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定义与本质上的影响

内部报告是建立在管理会计相关性的基础上的。所谓会计的相关性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决策者的决策需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会计相关性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和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则是站在内部工作人员需求的角度,侧重于内部决策的需求。企业作为价值创造实体,其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决策和控制活动,价值管理需要持续、动态的管理和控制,需要通过种种财务的、非财务的信息来对其活动状态进行反映。内部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正式的沟通媒介,通过在企业内部按照一定的方向传递,协调和沟通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相关人员,满足企业决策与控制需要,从而使得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和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相结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信息报告。

由于基于会计的管理不能反映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管理会计的本质也必然要发生变化。关于管理会计是一种会计还是一种管理的问题,首先应从会计的本质谈起。如果将会计本质确定为是一种会计管理活动,那么现在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基于管理的会计,还是基于会计的管理,都应理解为是会计。但是,如果将会计本质理解为一个会计信息系统,那么,只有基于管理的会计才能称为管理会计,基于会计的管理就不是管理会计。企业内部报告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复杂和全面的相关内部信息提炼加工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些相关内部信息的提供客观要求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试想,如果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利用相关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以及考核等活动,那么提供这些信息又会是谁的职能?因此,内部报告的提出和体系的建立更有助于明确管理会计的本质问题,即作为会计学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应是能为组织内部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它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

三、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影响

内部报告的提出,对管理会计的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内部报告涉及内容的范畴看,除了提供财务信息与数量信息外,内部报告还提供一些非财务信息和非数量信息。它不仅注重历史信息,同时也关注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从理论上讲,只要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内容,都应纳入它的范畴,都是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内部报告应同时包含短期与长期,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具体与综合的各种与内部管理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内部利益相关者,无论是高级管理层,还是中层,甚至可能是员工,都可以从内部报告这一最集中的管理会计信息资源中获取有益于自身进行战略、管理和各种作业层面的决策。因此,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它应能够更迅速地适应企业动态的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拓宽了管理会计的视野,大大促进了管理会计的价值思维及体系边界的扩展。管理会计边界由相对静止向逐渐变化的动态发展,对当前的管理会计有着本质的影响。因此,从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的角度讲,服务于内部报告的管理会计更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四、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的目标就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谁,即究竟要向何种使用者提供信息。内部报告作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系统和最全面地反映,它与管理会计在服务对象上具有一致性。而内部报告只服务于内部管理人员还是同时也向诸如股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如果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涉及如股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则会造成内部报告对外部报告在内容上的涵盖,从而模糊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界限。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说的会计本质上就是管理会计,这样造成管理会计的范畴过度宽泛。财务会计产生于现代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的背景下。由于股东不能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为了适应股东的信息需求,财务报告应运而生,从而促使了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管理会计所需要的资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财务会计,并根据财务会计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 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不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但两者在会计主体、 服务对象、基本职能、核算依据、方法及程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如果将两者强行融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会计学科的发展。与传统的仅仅满足于内部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不同,内部报告作为最系统、最全面的内部信息, 它应满足所有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不仅包含董事会、经理层等高级管理者,还应包含企业中层乃至每一名员工。

五、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影响

要界定会计的目标与职能,首先必须认识到会计的职能是由会计的本质所 规定的,而职能又是会计所能达到目标的前提,有了职能才能实现目标。一般认为,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而反映 又是首要职能。那么反映又是如何实现的,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来说,通过输入经济交易和事项,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载体一财务报告。然后, 通过向外部财务报告,实现财务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 决策有用信息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认为财务会计的直接职能就是编制财务报告。而内部报告作为根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编制的并为企业内部决策与控制提供信息保证的各种报表、附注及相关辅助资料的集中反映,它在管理会计中的地位应与财务报告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相似。因此,管理会计最直接的职能应是编制内部报告,而不是利用内部报告上的信息进行决策,如评价、考核等。

六、内部报告对管理会计框架和内容的影响

职业信息报告篇5

论文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按照会计的本质是管理活动论的观点,本文认为管理会计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也没有充分为决策服务,作为信息载体的管理会计报告也就缺乏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之间的差异来阐明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的实质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职能是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而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表现在会计学界长期不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没有将管理会计列入其研究的议题。目前对管理会计讨论更多的是管理会计是否应独立成科,至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包括它的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原则和方法体系)的研究还谈不上。一些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只是一些数学模型的拼凑,而忽视了管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关于管理会计方面的资料很少,只能在少数会计杂志上看到。第三,只重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企业内部数据,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信息,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存在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管理会计实际应用极为有限

我国大多数企业会计还处于事后的记账,算账及报账的传统核算型阶段,还没有进入管理型阶段。管理会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经营决策;(3)标准成本核算;(4)责任会计。大多数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之不多,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存在独立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更多的是采用现有的财务会计资料满足于各种内部报告所需。而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从其产生就在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运用和发展,不仅在广大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也得到推广。

(三)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缺乏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迅速。为了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我国专门成立了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4月30口,会计师事务所达到5639家,共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6.98万人,行业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行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5年,行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180亿元,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尽管如此,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只是在1999年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没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现代西方国家一般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职组织的成立推动了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我国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的缺乏则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四)管理会计人才没有职业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cMA)项目的考试,管理会计还没有职业化。在企业中只设有财务会计科室,没有成立管理会计科室,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的作用和任务是由财务人员来替代,而财务人员因缺乏管理会计理念,在思维上受财务会计束缚,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早已职业化。美国为适应企业界的需要和应学术界的要求,其会计师协会在1972年就设立了“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项目。申请者要想成为管理会计师,首先必须接受有关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还必须在参加考试或考试后7年内具有连续两年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经验,且必须遵守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经过这样的选拔,美国已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的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必然会导致企业忽视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而信息的载体管理会计报告也就自然缺乏发展和应用的条件。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加入WTO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和修订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中心,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是为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也是为加人WTO及与国际会计接轨做准备。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财务会计报告的日益完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就迫使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通过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决定了应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系统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相关性。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指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能力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差别”中做出选择和判断的特征。所以,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要求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也不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只要是对生产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是重要的。财务会计报告并不把信息的相关性排除在外,但相关性仍旧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当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时,财务会计报告首先考虑的是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

2.时效性。管理会计的及时性是指必须为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最为及时、迅速的信息。如要求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实际结果、预测和信息。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助于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过时的信息则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财务会计的及时性,则指会计信息的及时加工和按照固定的编报日期进行编报和传递。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并没有体现象管理会计报告一样的迅速强烈的时效性。

3.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财务会计报告一旦选中某一种编制程序,就应该保持一贯性,并且要遵循相应的公认会计准则,以便保持财务会计报告的可比性、信息的可靠性等。

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特征的比较,不难发现,管理会计报告更加注重企业信息对管理者的相关性和及时性,能够满足人世后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建议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承载的任务就是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信息,旨在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一)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建议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应重点反映如下内容:(1)产品销售信息。反映企业主要产品销售数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况及分部地区的销售情况,有利于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生产部署。(2)风险管理能力信息。风险管理能力信息属于非计量性信息,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形式表示,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但企业有必要对这类信息进行综合管理。(3)人力资源信息。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部分信息应当包括人事状况,具体有领导班子水平、基础管理水平以及一般员工的状况等。(4)企业预测、决策、分析报告信息。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体现管理会计的职能,企业应当及时有效的披露预测、决策、分析等信息,因为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都会涉及到这些方面。(5)其他信息。如某些专项工程的效益分析、新产品开发的效益分析、对外投资效益分析等等。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报告模式建议

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要求我国建立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但是由于目前尚无管理会计方面的有关制度和规定,也没有颁布管理会计公告,在现阶段只能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建立各自的报告体系,模式可以自行设计,灵活多样。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支持下,管理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不同期间的管理会计报告可以随机产生,通过建立实时报告系统以及按责任中心建立层级报告系统,可以向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信息。

职业信息报告篇6

第一条 为加强对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经营征信业务的机构。

第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履行对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履行对辖区内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条 征信机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诚信经营,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第二章 机构的设立、变更与终止

第五条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第六条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除应当符合《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二)有完善的业务操作、信息安全管理、合规性管理等内控制度;

(三)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二级或二级以上标准。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六条第一项所称主要股东是指出资额占公司资本总额5%以上或者持股占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

第七条 申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下列材料:

(一)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申请表;

(二)征信业务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发展规划、经营策略等;

(三)公司章程;

(四)股东关联关系和实际控制人说明;

(五)主要股东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声明以及主要股东的信用报告;

(六)拟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证明;

(七)组织机构设置以及人员基本构成说明;

(八)已经建立的内控制度,包括业务操作、安全管理、合规性管理等;

(九)具有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报告,关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说明和相关安全保障制度;

(十)营业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文件;

(十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面谈等方式对申请材料进行核实。

第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在受理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申请后公示申请人的下列事项:

(一)拟设立征信机构的名称、营业场所、业务范围;

(二)拟设立征信机构的资本;

(三)拟设立征信机构的主要股东名单及其出资额或者所持股份;

(四)拟任征信机构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名单。

第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自受理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申请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根据有利于征信业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的审慎性原则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依法颁发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作出书面决定。

第十条 经批准设立的个人征信机构,凭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个人征信机构应当自公司登记机关准予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十一条 个人征信机构拟合并或者分立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说明申请和理由,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中国人民银行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二条 个人征信机构拟变更资本、主要股东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说明变更事项和变更理由,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中国人民银行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三条 个人征信机构拟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对拟设立分支机构的可行性已经进行充分论证;

(二)最近3年无受到重大行政处罚的记录。

第十四条 个人征信机构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下列材料:

(一)个人征信机构分支机构设立申请表;

(二)个人征信机构上一年度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三)设立分支机构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包括拟设立分支机构的3年业务发展规划、市场分析和经营方针等;

(四)针对设立分支机构所作出的内控制度安排和风险防范措施;

(五)个人征信机构最近3年未受重大行政处罚的声明;

(六)拟任职的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历材料。

中国人民银行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五条 个人征信机构变更机构名称、营业场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变更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记载事项。

个人征信机构应当在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记载事项变更后,向公司登记机关申办变更登记,并自公司登记机关准予变更之日起20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第十六条 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应当在个人征信机构营业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

第十七条 个人征信机构应当妥善保管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不得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

第十八条 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续展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换发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有效期届满不再续展的,个人征信机构应当在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并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妥善处理信息数据库,办理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注销手续;个人征信机构在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0日前未提出续展申请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在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之日注销其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并依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处理信息数据库。

第十九条 设立企业征信机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设立条件,自公司登记机关准予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办理备案,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企业征信机构备案表;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股权结构说明,包括资本、股东名单及其出资额或者所持股份;

(四)组织机构设置以及人员基本构成说明;

(五)业务范围和业务规则基本情况报告;

(六)业务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情况报告和具有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报告;

(七)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措施,包括已经建立的内控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征信机构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备案机构办理变更备案。

第二十条 个人征信机构因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拟终止征信业务的,应当在拟终止之日前60日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退出方案,并依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处理信息数据库。

个人征信机构终止征信业务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20日内,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媒体上公告,并办理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注销手续,将许可证缴回中国人民银行;逾期不缴回的,中国人民银行应当依法收缴。

第二十一条 企业征信机构因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拟终止征信业务的,应当在拟终止之日前60日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退出方案,并依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处理信息数据库。

第三章 高级任职人员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个人征信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任职前取得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的任职资格。

第二十三条 取得个人征信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正直诚实,品行良好;

(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三)从事征信工作3年以上或者从事金融、法律、会计、经济工作5年以上;

(四)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管理能力;

(五)熟悉与征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个人征信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因贪x、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或者因犯罪被剥x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

(二)最近3年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

本办法所称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是指除前款第一项所列之外的犯罪记录或者重大行政处罚记录。

第二十五条 个人征信机构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核准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表;

(二)拟任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履历材料;

(三)拟任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学历证书复印件;

(四)拟任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声明;

(五)拟任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信用报告。

个人征信机构应当如实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个人征信机构以及拟任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需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并对申请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考察或者谈话。

第二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个人征信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七条 企业征信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由任职的征信机构自任命之日起20日内向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备案,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备案表;

(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履历材料;

(三)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学历证书复印件;

(四)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备案材料真实性声明。

企业征信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20日内向备案机构办理变更备案。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个人征信机构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末,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上一年度征信业务开展情况。

企业征信机构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末,向备案机构报告上一年度征信业务开展情况。

报告内容应当包括信用信息采集、征信产品开发、信用信息服务、异议处理以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信息安全保障情况等。

第二十九条 个人征信机构应当按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征信业务统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等资料。

企业征信机构应当按规定向备案机构报送征信业务统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等资料。

征信机构应当对报送的报表和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第三十条 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测评标准,对信用信息系统的安全情况进行测评。

征信机构信用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为二级的,应当每两年进行测评;信用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为三级以及以上的,应当每年进行测评。

个人征信机构应当自具有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资质的机构出具测评报告之日起20日内,将测评报告报送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机构应当将测评报告报送备案机构。

第三十一条 征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一)上一年度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二)出现可能发生信息泄露征兆的;

(三)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严重亏损的;

(四)被大量投诉的;

(五)未按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报送相关材料的;

(六)中国人民银行认为需要重点监管的其他情形。

征信机构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酌情缩短征信机构报告征信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信用信息系统安全情况测评的周期,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督促征信机构整改。

整改后第一款中所列情形消除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不再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第三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根据监管需要,约谈征信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求其就征信业务经营、风险控制、内部管理等有关重大事项作出说明。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三条 申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的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中国人民银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个人征信机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未达到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二级或者二级以上要求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责令整顿;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整顿的,中国人民银行依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吊销其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五条 申请个人征信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中国人民银行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核准其任职资格,并给予警告;已经核准的,取消其任职资格。

禁止上述申请人3年内再次申请任职资格。

第三十六条 个人征信机构任命未取得任职资格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企业征信机构任命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未及时备案或者变更备案,以及在备案中提供虚假材料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征信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职业信息报告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伴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与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有着很大的联系。于是人们在关注企业盈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企业自身也采取了很多方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然而,缺乏规范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不能传递给人们公正的信息,有时反成了企业用于标榜自我的工具。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会计信息因为确定性、可验证性等质量特征,无疑能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做出贡献,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这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祥地,一直走在研究和实践的前沿。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中首创“社会责任会计”一词,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之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Mobley对社会责任会计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南卡罗纳州立大学的杰佛里和瑞德堡教授1981年在他们合著的《国际会计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对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计量问题、各国报告形式的差别等作了详细阐述。美国专业会计机构也一直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0年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计量委员会”着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研究;1977年社会计量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计量”的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可发展性的初步计量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对企业一些重大社会业绩的反映,如环境、非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商品和劳务的提供和消费。美国会计学会为了加速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先后成立了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和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五个专门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报告。

在法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到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3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以上各项内容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报表指标,这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1980年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财务报表之外,另外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英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职工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报告工资数据,2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在向公司董事会提供的年度报告中报告有关职工雇佣和培训方面的数据。

德国有20家最大的公司定期公布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使用。典例之一就是德意志壳牌石油公司发表的“年度社会报告”中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经费。

加拿大管理会计协会(SMA)创造了一种能更全面地报告社会责任信息的综合方法,它运用目标定位计量法表述企业经营计划中的每一个目标,记录每个目标的具体业绩,尽可能将所有数字信息包含其中以提高报告力度,并提供相关年度的对比分析图,阐述以后年度的规划。多数信息都是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列示的,包括详细的培训信息,如课程数、参加人数、人均培训天数;关于职工的升职、调动和招聘的信息;将整个组织劳动力按性别分类的信息;对环境保护组织的资助等有关的财务信息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至八十年代末,学术界才对我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稍许研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推行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社会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此时,社会责任会计与信息报告的研究才真正被重视,主要表现在会计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1990年“社会责任会计”第一次出现在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其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方面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之后,宋献中教授于1992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及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想。

阳秋林教授在社会责任会计领域也是研究比较多的,在她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从不同角度,譬如“企业新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等概念和标准的出台,分析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与紧迫性;(2)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进行了研究。依据社会责任会计划分的四个主要核算内容,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研究了它们的计量方法;(3)对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进行了构建。

黄珍文与李云才在《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一文中及王莉华在《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一文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密切关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建立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红与杨亚娥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国际组织、国际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在近三十年间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并指出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机制及提高报告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实务领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情况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篇,我们可以借此了解我国的实务现状。

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中选取了宁波君子兰文具有限公司、衡阳南岳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台州飞球缝纫机有限公司、衡阳市金果实业及衡阳市钢管集团五家公司分析它们2000年的年报,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工资水平和培训支出)、职工保障措施(养老金和工会经费的提取)、企业对社会贡献的调查分析(上交所得税)和企业对社区贡献的调查分析(环保支出和公益捐赠)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的来说,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好于效益差的企业,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要好于私营企业。

黎精明在《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一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家公司,主要从报告工具和报告形式两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用案例说明了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公司网站、定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形式的报告载体报告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结论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内容很不全面,零星的散布在会计信息中,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财务会计问题处理,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没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陈玉清等于2005年选择了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大、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电子通讯行业78家上市公司,查阅了这些公司2003年公开报告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结果显示,无一家自愿报告定量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报告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也甚少。

目前国内研究状况表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仍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仍处于学者的研究中,无论政府还是会计职业团体都未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多大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会计学者的研究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进展也较缓慢,仅局限于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和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分析及一些简单的设想,没有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企业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而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任务就是核算反映这项义务的履行情况。该反映应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首先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其次以整个社会为虚拟的会计主体,反映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建设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郭丽娜.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

[4]黄珍文,李云才.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J].企业经济,2001.3.

[5]黎精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武汉理工大学,2003.

[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及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7]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8]刘建红,杨亚娥.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2.

职业信息报告篇8

关键词:内部信息需求;外部信息需求;ERP;网络财务报告XBRL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或集团企业,对建设和应用企业信息系统有了迫切需求,很多企业已经或准备应用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正处在从“部门级”到“企业级”的转型阶段。与此同时,作为支持会计国际化和财务报告全球化的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信息技术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其中,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通过制定互联网上全球统一的财务报告的技术规范及其实现手段,以支持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实现,从而推进会计国际化和财务报告全球化的进程。在这种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如何转型,如何应用网络财务报告技术去或获取财务信息,ERP、XBRL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什么变化,本文将从其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关系的视角,梳理出脉络,以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会计人员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需求

(一)会计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前提目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定义尚无明确统一,但从会计信息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和作用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处理,即收集、存储、加工、传输、维护各种会计数据,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二是信息支持,即辅助信息使用者作出最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在实现这两方面功能之前,首先要明确谁需要会计信息,什么样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需求。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即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者等,而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做不同的决策对信息的需求都不同,同时也要考虑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的是通用财务报告这种折衷方式。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处理和信息支持系统,如果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就会被淘汰,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也是在不断的变革和求生存的危机中发展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技术支撑,为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

(二)企业内部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变革企业内部管理者需要会计信息以掌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资金流状况,并据以组织、调节、控制生产和经营活动,以推进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从会计管理的视角来看,内部管理者需要一个满足内部管理需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即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系统。这一系统要求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成本、资金等会计信息;能够实现会计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与分析,以帮助管理者提高经营管理的绩效和决策水平。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系统,受“职能壁垒”和“会计科目分类记录”的约束,当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只能被动的等待业务单据的传递、按企业的会计科目采集会计数据,并按科目分类的方法进行归类、汇总、计算,一直浓缩到财务报表。对于内部管理者来讲,这种滞后的会计信息不能被有效利用;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分离,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按会计科目浓缩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和业务的扩展急需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强有力地支持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因此,消除“职能壁垒”,将会计业务与其他部门业务融为一体,实现整个企业的数据共享,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一,成为企业信息系统改革的方向。而ERP系统正是适应这种变革的产物。

(三)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而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变化满足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涉及的因素很多:一是会计信息将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不是简单的会计信息处理和信息支持问题;二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众多主体,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中不同的个体,做不同决策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都不同,很难全部枚举;三是经济在不断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四是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受成本约束等。目前最主要的解决方案是,首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进行规范,并纳入法规范畴,这就是企业会计准则;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采用折衷方案――通用财务报告。显然,这种方案不能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普及应用的国际大环境使得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国界模糊,迫切要求会计国际化和财务报告全球化,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就是会计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由于会计准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一方面无法彻底解决以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为目标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各国会计准则也只能是“趋同”,而不可能做到完全“等同”,因此,同一财务报告在不同会计准则间的转换仍然是跨国经营和国际投融资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扫除了时空障碍,人们开始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希望在互联网连接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上找到一种解决方案,使会计能发挥国际商业语言的功能,并为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提供支持。网络财务报告、XBRL就是顺应这种国际化、信息化的产物,其将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和财务报告模式发生变革。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ERP系统

(一)会计信息系统是ERP系统的组成部件会计作为一个管理和控制系统,是要以企业目标为立足点的。而企业又是一个由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和供、产、销等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为一体的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复杂系统。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要将其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企业整体最优效果。20世纪90年代,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日趋成熟的条件下,ERP系统应运而生。ERP系统经历了MRP(物料需求计划)、闭环MRP、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的演进过程。MRP是以库存控制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将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采购计划整合为一体进行管理,解决生产计划的合理性、设备的充分利用、作业的均衡安排、库存的合理储备;闭环MRP是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企业生产能力负荷的分析和计算;MRPⅡ在闭环MRP的基础上,将财务、成本、市场销售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到一

个系统统一管理,形成集财务、制造、销售、采购、工程技术、人力资源等子系统为一体的相互协同作业的综合集成系统;ERP系统是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把顾客需求、企业内部制造活动、供应商和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客户需求制造的思想。从ERP演进历程不难看出:无论是MRPⅡ还是ERP,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物理上独立的系统,而是作为MRPⅡ或ERP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与业务的集成。也将其称为“企业级”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ERP系统中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融为一体ERP系统对企业业务的支持是全方位的,实现了企业各职能领域的集成管理和全流程的动态作业管理。ERP系统采用客户订单拉动的机制,会计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协同作业。因此,ERP中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全面业务流程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会计业务流程与其他部门的业务流程的集成。如当一笔销售业务发生,销售发票(凭单)生成后,可以自动触发销售出库和发货业务流程以及收款业务流程,并自动生成销售出库单、发货单以及出库和收款记账凭证。将会计业务流程与其他业务流程融为一体,不仅可以自动采集会计数据,也缩短了原始凭单到会计部门传递的时间,可以及时反映企业资金运行状况、动态的成本信息,便于管理者及时纠正偏差,履行监督控制的职能,提高管理绩效。

(三)ERP系统中实现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ERP系统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各个职能管理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了无缝连接,消除了传统的职能管理信息系统造成的“信息孤岛”,实现了企业内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另外,通过ERP与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整合,还可以共享企业上下游的信息资源。ERP系统之所以能提高企业管理的绩效,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首选方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以及先进的体系结构。ERP系统采用的是“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结构”,是基于业务过程和业务事件构建的系统。系统结构能使物理上分散的企业的多个数据库在逻辑上成为一个整体,支持不同层次、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当经济业务发生后,按业务事件规则对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综合采集和存储后,可建立共享的综合业务数据库,实现了业务源数据的共享。由于ERP系统内的信息处理打破了“职能壁垒”,可以根据管理者的决策需求对源数据进行信息加工,能够同时获得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可以很好的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网络财务报告

(一)网络财务报告改变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提交和阅读的方式网络财务报告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一种新型的财务报告方式,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手段,将企业财务报告转化为一种可以通过网络呈报和阅读的报告形式。目前,我国网络财务报告最主要的应用方式是纸介质财务报告的电子化,即纸介质的通用财务报告的网络版本。这种方式对于财务报告的生产和提供者,要求其将已提交的纸介质的财务报告的电子版按监管者要求的格式传递到指定的网站。如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证监会要求在其指定的报纸上披露,同时传递到证监会指定的网站。而对于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增加克一种获取财务报告的新途径:可以通过互联网,借助阅读软件(WORD或PDF或HTML)获得财务信息。虽然这种网络财务报告方式对传统的通用财务报告的弊端没有根本性改变,但其没有增加企业的提供成本还能提高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注意力”;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不受时空约束,通过互联网快速获取所需企业的财务报告以及企业网站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因此,网络财务报告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

(二)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要求电子财务数据标准化及跨平台使用虽然网络财务报告迅速普及,但纸介质财务报告的电子化带来信息利用上的诸多不便。首先,用WORD或PDF或HTML格式提交的电子化的财务报告只能阅读,如果要将财务报告中的财务数据再利用(如对某个行业的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则需要将财务报告数据重新采集与输入,再运用Excel等软件进行处理,不仅耗费时间也增大了数据重新录入发生差错的风险,不利于财务报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次,如果采用数据库文件形式的电子化的财务报告,由于电子化的财务数据交换标准的不一致,以及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平台的不兼容,也不利于财务报告数据的再利用。因此,网络财务报告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电子化的财务报告数据的标准化以及计算机应用平台的无关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带来的财务呈报手段改革的优势。由此,产生了可扩展财务报告语――XBRL。

(三)网络财务报告对基于“价值法”的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挑战网络版的通用财务报告无法解决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但是网上披露信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为企业财务呈报的时间和方式、数据的多样性、财务信息的可利用性以及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过程的变革提供了技术动因。另一方面,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长期以来也一直在探寻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的解决方案,其中“事项法”会计就是Sorter教授在1969年提出的。Sorter认为,通用财务报告是以价值法会计理论为基础的,价值法会计假设“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可预知性和同一性”,故现行的会计理论根据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规定经济事项价值汇总、分摊的方法,以会计科目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并以价值为基础进行财务报告。而事实上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千差万别,企业也并不了解外部使用者对信息分类汇总的需求,因此,价值法会计受到质疑。“事项法”会计建立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即企业的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够重构发生过的事项。基于“事项法”会计理论,会计信息系统仅存储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事项的原子化的数据,而让信息使用者自己提取数据进行信息的加工、汇总等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经济事项价值信息,还可以获得非价值信息,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事项法”会计加大了信息提供成本,同时也对信息使用者的知识要求较高,因此相当长时间未受到重视。随着网络和企业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结构集成了经济交易事项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基于“事项法”的财务报告模式逐渐被提出,如“数据库报告模式”、“按需报告模式”等,也使网络财务报告由仅是方式的改变向财务呈报的内容、格式、信息生产和提供的过程和手段的变革转换,对基于“价值法”的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挑战。

四、会计信息系统与XBRL

(一)XBRL是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电子财务数据交换的一种国际技术规范XBRL于1998年在美国提出,迄今为止,对XBRL的定义还没有统一。从技术角度来看,XBRL是要解决网络财务报告中电子化的财务数据能在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共享,因此,首先要制定一种互联网环境下电子财务数据的标准以及数据处理的技术规范。而1996年底由W3C提出的XML(eX-

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标准和技术正好符合了XBRL的需求。XML是一种能够使用户创造标识的语言,可以将数据与格式从网页中分开,便于存储和共享数据,并且具有平立性等众多技术优势。XBRL是基于XML技术基础的,是XML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中的一种应用,是一种开放式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在互联网上披露企业财务报告的国际标准和技术。XBRL的标准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和分类标准(Taxoiomy)。前者是XBRL的核心,规定了XBRL的理念和原则;后者是技术规范在各国财务报告的具体应用,必须基于特定版本的技术规范制定,这样保证了各国财务报告的技术手段的一致性。我国也正在着手建立相应的分类标准。

(二)XBRL是互联网环境中编制企业财务报告的一种国际通用的计算机语言XBRL国际组织网站(省略)从商业价值、技术特征及应用三个方面给出了XBRL的定义:XBRL是应用于商业和会计数据电子化交流的一种语言,用来改革全世界的商业报告。它有助于商业信息的编制、分析和交流,对提供和使用会计数据的所有人提供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服务以及可靠而准确的商业信息。这一定义说明了XBRL的语言环境、目标和功用,即通过XBRL制定的规范化的标准可以编制出方便使用者检索和阅读的网络财务报告,从而提高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利用财务信息的能力。用XBRL编制的财务报告最主要的特征是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分离。财务报告的内容被转换成标准化的带有标签的结构化的“信息材料”保存在XBRL实例文档中,便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结构化文本检索技术、信息分析技术进一步处理;而财务报告的显示格式保存在XBRL样式单中,同一个财务报告的XBRL实例文档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样式单来实现输出多种样式的报告。目前,我国对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还在试点阶段,上交所和深交所将部分上市公司提交的通用财务报告的电子版,通过XBRL格式转换器,将其转换成XBRL格式的实例文档存储,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采集财务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XBRL为改革传统的通用财务报告模式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途径XBRL彻底创新了网络财务呈报的手段。首先,制定了电子财务数据的标准以及技术规范,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系统只要能联上互联网就能共享和传递;其二,改变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结构,传统的只能阅读的非结构化的电子版的财务报告转变成标准化的带有统一标签的结构化的“信息材料”,这样便于使用者自由采集分析所需的财务数据;其三,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的分离,对于同一个财务报告的实例文档便于不同类型的用户生成不同的报告;其四,基于XBRL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将深入到账簿系统和经济交易事项,使得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传输和利用变得更加自由和便利。由此,我们看到,XBRL使财务呈报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充分享受到电子信息标准带来的利益,方便了各类信息使用者自动搜索和用软件处理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改革传统的通用财务报告模式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

五、结论与启示

(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不是简单的信息系统升级“部门级”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居多缺陷,转型为“企业级”,即作为ERP系统的一个组成部件是发展趋势。然而,ERP不是简单的将职能子系统整合在一起的信息系统,其发源于发达国家,融入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精华,其管理软件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载体。因此,ERP系统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的管理模式的应用,信息技术是其建立的支撑体系。ERP系统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一体化、集成化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要按软件的管理模式进行重构,对企业的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程度要求很高。我国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企业内外环境等发展基础和背景与发达国家不同,打破“职能壁垒”、优化或重组业务流程涉及到岗位、权限的重新安排。因此,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或老企业,在开发ERP系统前,要充分认识人的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企业领导对ERP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更是ERP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另外,要分析企业管理的基础、信息化基础设施、资金保障、员工的知识准备等条件是否基本具备,分析企业管理对信息系统集成的需求,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做好逐步实施的规划。总之,信息系统的成功转型更重要在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提升。

上一篇:幼儿园环境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企业实训目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