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叩必鸣”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8-03 08:51:23

“不叩必鸣”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在施教过程中就提出“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本文将对墨子“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进行简单论述,同时从这一教育思想中探讨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不叩必鸣”这一教育方法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教师;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61-02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尤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墨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采用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叩则鸣,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对职业教育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对现今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不叩必鸣”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社会的教育思潮不断碰撞。儒家提出“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主张,墨子对于这一主张并不赞成,他提出应该是“叩则鸣,不叩必鸣”的主动施教主张。首先是因为墨子对人的品性的理解所以主张主动施教。墨子为教育者在品性形成这一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他提倡教育者应该主动去施教让受教育者能够形成良好的品性。第二是因为墨子对人类认识的理解。他认为:“知,材也。”每个人都具备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范围又是有限的,所以墨子认为传授知识和求知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自己懂得的道理和知识应该同他人分享。第三是因为墨子所主张的“兼爱”思想。墨子传道授业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兼士”和“贤士”为社会作贡献。他认为对君主实行上说接受教化,对百姓进行教育,那么就能国富民丰。基于以上的原因,墨子作为教育者就使得他必须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采取“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

二、“不叩必鸣”教育方法的内涵

“不叩必鸣”所表达的含义是: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该主动上门去教授,积极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和所获得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叩必鸣”所提倡的是教育者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作为一名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学问上应该做到学生即使不请教,但也要对其进行施教。在“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中,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积极主动。这个教育方法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和较强的责任感。在这个教育方法中,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当前的教育思想来看,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这一教育方法的提出则是对老师的主导地位加以了肯定。

三、职业教育提出“不扣必鸣”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困境。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社会存在着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第一,由于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甚至整个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并不高。社会中重视高学历人才而看不起甚至忽视精技能的现象比比皆是。第二,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调剂到职业教育专业中,由此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招生方面,总是先将高分学生录取到普通教育,然后低分学生才可以录取到职业教育。在这个招生过程中,更是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在社会中更是打上了“二流”学校的标记。第三,学生在选拔的过程中,在知识理论的掌握上和普通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差距。职业教育学生大部分对知识理论的掌握存在欠缺,社会的异样目光更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压力。慢慢地学生就开始也对自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学习职业教育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第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也是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出现,那么就应该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但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也让教师的认同感降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学生进校时本身的素质和对知识理论掌握的情况就不理想,社会的偏见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减弱,教师对学生的教授过程中逐渐也失去了教授的信心,有的教师就出现了想听就听、想学就学、不学就算的思想,这就导致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甚至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社会不认同加深,学生、教师都逐渐对学与教失去信心。

四、“不叩必鸣”教育方法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启示

第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主动宣传和善于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形成的,这是一个传统的、长期的、固有的态度,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才更应该具有积极主动性,主动向外界宣传,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而不是等待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转变。墨子提出“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配套采用的是“上说下教”、“强说人”的方式。作为现代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的方法对职业教育进行宣传以试图改变对职业教育传统和固有的消极态度。首先,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理念对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这种宣传可以对社区居民、对普通高中学生、以及家长进行宣传,让他们都充分了解,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孩子的知识技能教育,同时也包含职业培训等内容,而不是一个狭窄的概念。其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可以主动到社区为社区居民做一些必要的职业培训。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不能被社会的偏见、世俗的歧视所压倒,应该对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充满着信心,不要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去教授学生。在对学生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争取更多的资源,整合更多的资源将职业教育发展成为更适合社会需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思想,引导社会民众和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受,使职业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健康成长。第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主动提高自身水平。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的素质、能力也被赋予了时代的要求。首先,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观察和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授予不同的教育内容。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起点上就已经和普通教育的学生有差别,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自身的观察和研究的能力,善于总结和归纳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其本身就有较为严格的标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因为双师型教师不仅可以保证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提高较为有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理论教学和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同时还要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感,主动奉献。责任感也是“不叩必鸣”所提倡的必备素质。教师转变自身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必须是要通过对职业教育这一事业赋予的使命来实现。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肩负起转变这一传统观念的使命,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前进动力。作为一名教师,传道布施是首要责任。尽管学生在招生过程中不是最理想的,但是我们应该对这些学生负责,尽可能为他们查缺补漏的同时还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他们希望学到、能够为他们生存提供的必要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学生不愿意学就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感应该是比普通教育教师的责任感更强,因为肩上不仅担着对学生的责任,更是担着社会对职业教育态度的责任。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提出,就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双重的任务,双重的工作量,就让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更为辛劳,同时也意味着奉献。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责任感增强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责任感强调的仍是教师主导地位。责任感、奉献精神是与“不叩必鸣”的教学思想相互照应的。

“不叩必鸣”是墨子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和奉献。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努力践行这一教学思想,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满足,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幼林.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赵苓妃,覃兵,游小娟.墨子职业教育思想探析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9,(11).

[3]胥玲玲.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8,(8).

[4]路宝利.春秋战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特征与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5).

[5]刘丽琴.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9,(17).

上一篇: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电路分析》课程建设探索 下一篇:浅谈教材的编写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