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8:01:02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跑市场市场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场所,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只会紧随着正常的经济规律产生波动,王小帅在03年毕业之后,加入了一家印刷企业成为基层员工。在职期间,他积极探索市场发展方向,为2007年创办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办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初期,依靠引进的少量先进的印刷设备致力于商业印刷工作,短短两年时间,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就紧随市场发展趋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礼品包装领域并相应地引进大量先进设备。调整的结果很快见效,企业产品稳定,积累增加,实现良性运转。2012年,还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博远又新上马了酒类包装,同样斩获颇丰,这两块业务现已成为博远的立足之本。

(2)做品牌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相应的生命周期,但是一旦该类产品成了品牌,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其寿命。包装作为产品形成品牌的重要途径,得到了王小帅的充分重视。做品牌就要做精做实,名副其实。具体体现到包装环节,即要使包装物既精致又牢固,具有高质量。为达到此目的,博远在生产中进行质量教育、实施质量监管、坚持质量跟踪,使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处于优良和可控状态,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3)用骨干博远现有员工一百一十人,核心骨干20人。骨干们默默地各司其职、忠于职守、打理企业,日常运转有条不紊,王小帅外出非常放心。骨干靠的是王小帅的挖掘、培养,包括从其他企业引进人才。单枪匹马的年代早已过去,精诚合作才是治企之道。王小帅按此认知身体力行,使用骨干放手不疑,关心骨干细微周到,最近又在考虑建立内部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创业是一个很难具象表达的词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但是,就目前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看,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目前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能力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除此之外,由于创业教育属于新兴学科,缺乏成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较空泛,教学手段十分单一,一般以案例分析结合课堂讨论为主体,辅之以简单的情景化教学。随着社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校经过各方面努力,开展了“挑战杯”、“诚莲杯”创业大赛及“黄牛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场地紧缺等因素,这些活动仍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2.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

就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具备专项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而是需要多项技能与较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候,必须保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趣味化。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关的改革工作仍然未能落到实处,部分教育工作者教学观念陈旧,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不足在创业教育课中得到充分体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件只是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翻版,教学改革滞后,对教学环节缺乏规律性认识,教学热情不高,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在教学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展,教师布置的一些作业一般只是小组中部分人员合力完成,其余同学则仅仅在完成的作业后面署名,明显没有达到小组实践合作的根本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就在于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缺失,没有科学、系统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

三、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

创业教育的根本是为社会输出某个领域的专项人才,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需要与当前专业、社会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构建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整个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包装与印刷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要充分重视自身技能的应用,更好地达到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相关标准。

2.构建特色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不同专业都有其不同的职业素质特点,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需要结合相关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职业、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学习摆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充分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完美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

教学改革作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应付考试为生,缺乏对于人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学生进入暑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成小团体进行社会实践,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出真知。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尽管社区教育的概念是近几十年才出现在西方教育界中,但是,欧洲古代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早已蕴含着社区教育理念,例如,近代英国举办的教堂学校、“星期日学校”;瑞士裴斯泰洛齐创办的“新庄”学校;美国教育家沃特的“二部制”,即“工读游戏学校”;丹麦“成人学校之父”格朗德维奇建立的“属于人民的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学校”。这些和社区教育有着相当程度联系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成体系,甚至以当今的眼光看还很不成熟,但是在崇尚贵族教育的西方社会已经难能可贵,它们是西方现代平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源泉。美国的社区教育最为发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克尔所提倡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本位教育理念。真正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运动,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后来的美国社区学院,它的出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初,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年的“初级学院”,第二阶段为两年的“高级学院”,规定学生取得第一阶段的初级证书才能进入高级学院学习。初级学院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大部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学生就近入学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高级学院继续学习。“二战”后,为了服务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公立的初级学院统一被改为社区学院。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社区教育都把人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责,都十分关注人的基本知识的培养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使个体教育生涯得到有效的补偿,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公民、赋予个人生活的知识、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在公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所有人熟悉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变得有意义,并且让每个人感到满意”,[4]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以人的生涯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二、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涯意义

从改善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加之人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区教育主要承担着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材的培训,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居民素质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都需要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善。关注“人”,了解“人”,重视人的“生涯性”,强调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家庭观念、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人们对于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价值、功能结构和效率等都有着新的要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关注人的生涯发展的活动,这种生涯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真正提高。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培训,以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都是人的生涯性的一部分,是教育与经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适应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方传统的升学教育已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大学的竞争力加大,加上四年制大学高昂的学费和较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区教育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社区教育是为充实自我的闲暇时间。

三、西方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认识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容既包括职业性的活动,又包括非职业性的活动;三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是人对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价值追求;四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构成要素是全面的,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有研究者描述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时指出,社区教育具有多重目标,它集学术、文娱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主要是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如插花和烹饪等学科。由此可见,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内容丰富,具有终身性、职业性、非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一)终身性奥巴马曾引用甘地名言来阐述美国终身教育的特点,“要活,就要像明天你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美国的社区教育承担了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角色,大量的成年人在社区教育中找到了出路和新起点。目前,美国有1500所社区学院,人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90%。社区教育对于西方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类课程为主,既有半专业的,也有职业的技能培训。这些职业课程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涵盖面极广,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如护士、医疗技术员、病理化验师、社会工作者、绘图员、测量员、通讯技术员、文员秘书等。在美国,企业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更加深入,很多地方的社区学院与企业建立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本社区和企业培养人才。还有的企业把企业培训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双方通过协作教育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

(三)非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开放性特征,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职业需要,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条件和入学机会都是均等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非传统学生,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发展而设计的,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社区教育学校也向社区不同年龄阶层开放和服务。

(四)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专业化、专门化、技术化的要求较高。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要想在社会中追求生涯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不但能为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为失学者提供补偿的继续教育,为从业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而且还能为成功者提供闲暇教育。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提供民众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对于个人的生涯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完全突显,与西方社区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回归人性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人的技能提高达到支撑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但是,要理解人、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需要更多对“人”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核心是一种支撑人一生存在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各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8]“生涯性”指的是人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生涯性”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教育,是人性潜能充分发挥的教育,是把人当做人的教育,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教育,是把发展的自由还给人的教育。西方社区教育对人的生涯特性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任何教育最终都应该是实现人性的发展和优化,只注重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人发展的更多潜能,这不是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要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二)回归终身学习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实际上是把人的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国内的社区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由职业教育担负着社区教育的部分功能,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另一方面应开展终身学习,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三)重视网络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职业的和非职业的学习需要职业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西方社区教育的办学目标,这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重新审视网络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MOOC学习已经成为西方教育发展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学习。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实训条件,有专门的教育网站,这些都是搭载学习交流平台、开放学习资源的基础条件,也是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资源。

(四)为成人学习服务成人学习的目的虽然呈现多样化特征,但其本质是为了完善和发展自己。服务所有的成年人,满足他们所需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西方社区教育办学的初衷。职业教育实行自主招生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25岁到40岁有工作的“非传统”学生成为职业教育的对象。“非传统”学生不同于青少年儿童,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职业教育应确立成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实现为成人学习服务的本质功能。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今后顺应时展趋势,农业职业教育有关部门,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将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农业软实力,作为事关己任的大事来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必须始终围绕着培养新时期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为己任。实际上,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职业农民做支撑。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将落在农业职业教育的肩上。今后,各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明确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建设、为农业发展的办学方向,根植于农民、发展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2组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

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紧迫性。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必须要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探索继续教育形式,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必然趋势。针对此,农业职业教育部门要脚踏实地地办学,摒弃过去只重视学历教育的旧教育观念。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思路,将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大力开展非学历岗位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单项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推行多种形式办学,扩展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

长久以来,农业科研、教学、实践都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探索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对于落实好职业教育培训意义重大。当前,黑龙江省市级、省级龙头企业有近百家,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了解农业实践各行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强订单、定向培养力度,确保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同时,近些年来,黑龙江在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投入很大力度,这些示范园区、示范场多属厅、局、所管辖,农业职业培训部分可将其作为实训基地,时刻关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态势,掌握领航农业的高新技术。

4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农业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有赖于高素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由此,今后在农业职业教育中,重塑“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要相信老师、依赖老师、激励老师、支持老师。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期间,发掘教育人才,着重培养,与激励并举,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采取一切可用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通过对口招收录用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补充师资,逐步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二是推动教师深造,院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通过在职研究生等多种渠道,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要引导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专业学术交流和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应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或无课的学期到农业企业挂职或兼职学习,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总之,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将很难实现全面小康的目的。面对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必须要把提升农民收入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农业职业教育在农民综合素质提升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着新时期其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今后工作时间中,农业职业教育有关部门必须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组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开创农业教育的新局面。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中等职业院校养殖专业是一门兼具技能型和实践性的学科,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我国养殖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实践教育又是其最根本的教学模式之一,所以,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养殖专业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只有建设好实践基地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更是学生学习生产、服务以及管理三位一体运用知识的根本基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际生产现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

1.促进就业

实践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就业才是硬道理,好口碑。而实践基地的建设则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首先,实践基地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整合一切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将学生置于一个完整的生产环境当中进行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将养殖工作的概念淋漓尽致地彰显到学生所处的环境当中。学生在这样一个现代化养殖生产氛围当中更能够迅速吸纳知识,提高素质,强化能力。也只有把学生放在实践基地当中锻炼,才能让他们在养殖专业技术上不断成熟,适应工作于就业的需求。

2.加强教师培养

一个优秀的实践基地,不仅是对学生,对老师,同样也是具有培养和教育价值的。教师在原有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实践,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养殖专业的生产、课程、理论等科研型的实践,不但增长了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而且也巩固了自身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实践和理论整合再赋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指导实践。而养殖专业的研究课程亦可通过实践基地完成,为教师提供了养殖专业课程研究、科研成果发现的便利。

3.强化学生实践认识

养殖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改革了中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育模式,增加了学生与生产一线的接触机会,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实际实践的综合认识。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消除了课堂知识空洞的理论感觉,学生能够很好地接触养殖饲料、配合饲料、养殖设备机器,体验各种养殖方式,真正地掌握养殖知识、了解养殖发展条件,增强对养殖专业的认识,拓宽了养殖视野。

二、建设途径

1.独立建设,自主创新

独立建设养殖专业的实践基地能够让中等职业院校拥有极其独立的支配权,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成果、生产需要、科研需求进行自主地管理和安排。属于学院自己独立建设的实践基地更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实践,实现教学过程当中设备机器的独立使用权。同时,可有针对性地将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转移到实践基地,实现实践与教学同步进行。

2.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资金的匮乏是阻碍实践基地建设的因素之一,如何能够突破这一难题也是一项值得探究的问题。养殖专业的市场化、经济性、生产性特点则为其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优势资源。学校和企业合作,实现双赢,便是养殖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法之一。在院校教学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与企业联合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进行合作也不乏是一项取长补短的双赢方式。中职院校具有相对优良的养殖专业人才以及先进的科技科研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实习生,为养殖企业创造效益,帮助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也能为养殖企业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通过实习生、教师、企业的协同合作进行科研并解决。企业在创收益、保生产的过程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的生产养殖环境,可以使学生较为真实、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学习,从而也达到了实践学习,完成了学习任务。学校也能通过合作,与企业签订优秀劳动力输送协议,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结语

中等职业院校养殖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是它对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养殖专业人员以及养殖业的科研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建设完善的实践基地更需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会计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密切,会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创业具有“先天优势”。然而,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往往采用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创业教育没有融入到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去,与会计专业教育的开展未形成有机联系,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失去了专业优势,从而导致创业教育的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因此,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非常必要。

(一)有助于完善创业教育理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对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一种创新,昭示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从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到,各个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所以在各个学科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革新,因而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有不同于其他类学科的模式,创业教育应具有学科性,所以对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是对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也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完善。

(二)有利于高职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正确思想和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创业实践,一方面将高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财会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上,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当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又可以返回到课堂和书本中寻求答案,增强了学生学习企业运营和财会专业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以创业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的目的。

(三)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逐步趋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被广泛关注。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和职业稳定率不容乐观。而通过对往届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分析,发现一部分毕业生放弃了传统的被动就业方式,而是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用创业带动就业,对于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提升就业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建立全面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观念的建立,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以往那种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许多人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许多高职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得不去创业,才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这种观念致使某些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上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事实上,从本质来说,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进行的“终身教育”。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应该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有魄力、有胆识、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之后进入创业阶段时具备成熟的心理和知识储备。在这一教育理想的指导下,教师应变“教学生如何就业”为“引学生如何创业”,积极研究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待改善,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许多学校仅开设了一至两门就业指导课程,根本谈不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谈不上和专业教育结合,缺乏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结合。基于创业教育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应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方法能力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几个方面。因此,应将创业教育作为教学课程的一个环节贯穿于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而不能单纯作为就业指导进行开展。应该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作为会计专业大学生基础课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定期开展创业竞赛,并在竞赛的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能够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其创新能力,完善其综合素质。

(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关键,国外高校不仅要求创业教育教师具有深厚的创业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创业实践经验和能力。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还存在创业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对会计专业现有创业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会计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员、企业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人才充实会计专业创业教师队伍。教师应该是社会的精英,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对环境、发展的敏感性。

(四)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学生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会计专业学业成绩评价模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侧重于学生对财会知识的掌握,而不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考核形式也是以闭卷考试为主,体现学生能力、素质的考试形式较少采用。传统模式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疲于考试,职业技能无见增长,无法培养出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无法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在对学生考评方面,应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考评学生的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要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合作竞争的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与创业的结合能力为重要指标,设立相应的考核体系。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在日本,接受义务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有留在学校继续学业的机会,还有到短期大学、专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以鼓励义务教育的毕业生增加职业技能。通过设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设立等值体系评价办法,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使技能水平提高与人才综合能力培养同时得到强调。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对我们在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育体系方面。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辅以社会上的公共职业训练。学校的教育主要是初中的技术、家政课教育,高中的综合学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专修学校教育,高等专门学校教育,短期大学教育。业内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技术教育、技能训练、经营教育、能力教育及品质教育等。公共职业训练是社会上的组织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各都道府县设置公共职业训练设施,为社会上准备就业的人员提供职业技能训练,为已经就职者进行职业能力开发和提高技术训练,主要有养成训练、提高训练、能力再开发训练以及对残疾人的职业训练、对职业训练指导员的训练等,促进了职工职业能力的提升。师资队伍方面。日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开放型”师资培养体制,实行严格的录用制度,构建广泛的课程体系,建立多样的在职培训制度,多渠道引进师资,给予优厚的待遇,以培养实践化,职业化、能力化和全面化的职业教师。伴随着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部分科研能力、创业能力较强的人员加入教师队伍中来,促使原有的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日本,一些职业学校本身就是由企业创办的,教师来自企业内,有很好的知识背景,加之多年的工作经验,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日本职业教师实践化、职业化短缺的现象。一些职业学校成立创业协会,由职业指导专职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创业交流平台,让师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带来的快乐和艰辛,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和教师一起为企业设计服装,学生作品若被企业采纳,企业即给予相应的回报,完成了在校期间的创业孵化。学位制度方面。日本的学位制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历次改革后日益成熟。1991年始,授予两年制短期大学和五年制初中起点的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以“准学士”学位,1995年始授予修完专门课程者“专门士”学位(相当于“准学士”),2005年将短期大学准学士称号改为“短期大学士”学位,又增设“高度专门士”称号(相当于“学士”),这些学位设置为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渠道,架起了各类教育、各级学位之间的“立交桥”。在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也赋予同等待遇,提高了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此外,实行职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之间衔接。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紧密融合,使日本高职教育与市场紧密对接,提升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也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了更多资源。

二、韩国:大力提升职教地位

战后韩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对经济腾飞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韩国职业教育不仅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实用性强,而且有严格的资格证制度和多样化的技能奖励政策,更有职业教育终身化等特点,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在韩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来之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步,职业教育形成体系,职业教育更注重产学合作,从而形成职业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和管理机构职权清晰化。韩国职业教育发展最根本的支撑是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韩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在于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开发研究,并规范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使其发展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韩国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立法工作、构建动态和开放体系、拓宽发展道路,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政策鼓励,支持职教发展,立法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韩国政府对职教的财政拨款和财政奖励多于普高;为吸引学生报考职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学费比普高中低,而奖学金比普高高,且高考有优先录取的资格,毕业后还能获得熟练工人证书。为应对多变的经济形势,韩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教育发展规划。具体做法有:第一,政府专门指定部分职业学校招收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未就业者或未升学者、对国家有功人员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第二,引进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学位制度,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可取得本领域的最高学位;第三,政府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奖学金、扩大奖学金的受惠率;第四,优先保障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在高考录取过程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学生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职业高中毕业生。二是通过扩招职业高中学生和减少公立普高招生人数,提高高中阶段职业高中学生的比例,并为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同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设置从专科至本科至研究生的学习层次,丰富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经验的培养体系,以体现其对职业高中的重视。在经济蓬勃发展阶段,韩国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中长期计划,即《职业技术教育5年计划》(1958~1962年)、《科学技术教育5年计划》(1967~1971年)、《科学技术人力供给计划》(1973~1981年)。上世纪80年代后,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要,韩国政府制定了第二个长期综合教育计划(1979~1991年),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加大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覆盖面广,几乎覆盖了韩国主要产业的各个领域;选修课与必修课并重,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学与实践并行,职教与普教相融合,开始普教、职教“两轨一体化”的尝试,普教与职教相融,各有其侧重点。三是利用贷款发展职业教育。韩国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扶持本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设施和条件。韩国政府从1997年开始,每年筹措2500亿韩元,专门用于国民的职业教育。政府投入不仅拨款和补贴,还有以承担还息责任的方式,允许学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来改善办学条件。在政府财力的倾斜下,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更多。四是实行多元办学体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场所,而且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了平台,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利用产学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法令规定,产业界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为推动产学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协调与指导机构。韩国成立了由地方自治团体、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地区民间代表组成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由其对学校和企业进行控制和监督。

三、启示

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腾飞的剂和动力源。新加坡、韩国、日本的做法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如下启示:教育体制改革。借鉴韩国经验,首先要大胆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国民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认识。转变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观念,逐步地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新加坡政府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即是新加坡的教育经费在全国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大,1979年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和职业训练局,使其与经济发展局共同负责全国的职业培训工作。同时,实行全国各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制,使其与个人就业、收入乃至晋升息息相关。求职者必须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使职前培训制度化;外资或合资企业,如招聘新籍员工,必须派到投资者母国或技术更新的外国进行技术培训。我国要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把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摆在显著位置。应着力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一体化管理,并在招生上进行有效衔接;改革招生制度,增加中职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职学校应届生升入本科院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对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给予政策性倾斜。政府提供支持环境,加快职业教育立法进程,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在职业教育立法方面,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从总体上明确了国家、社会、个人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确立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地位,也引起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心和重视。进一步利用政府行政和财政手段,从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相关配套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是继续可持续地科学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的经费问题。为使职业教育既可持续发展,又有灵活的适应性,根本驱动力在于政府的政策优惠和观念上的导航,鼓励全社会共同重视职业教育,鼓励社会投资办职业教育。完善课程设置,突出产学研结合。重视职业基础能力培养,增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我国职业教育院校目前的课程配置不尽合理,许多课程缺乏实践性、操作性,使得步入社会求职就业的学生遭遇与需求脱节的尴尬境地,这与职业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职业教育地域性较强,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办学软硬件要求,做到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专业与教学资源配置相适宜,适时增设新专业,淘汰与企业脱节的陈旧专业。教学应以课程改革为推动力,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与工厂对接,突出实践环节,培育专业知识“够用”、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可参考日韩经验,贯彻加强产学研结合,逐步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企业的教育与培训,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通过建立校内和校外合作实训基地,以利于设备、生产环境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在日常教学和综合实训中锻炼学生技能,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受挫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软实力”;同时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夯实实践技能,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廊坊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高素质和充足的人力资源,除了高尖端的科研人员以外,其他各级各类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未来都将会展现出各自的作用和价值。根据我市的主导产业结构状况,较为合理的人力资源高中初级比例是1:6:14,但现今的状况是1:5:9,从高中级来看,我市的人力资源比例较为合理,而且甚至还有增大的势头,但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太少,这直接影响了基础产业的巩固,次级产业链也不能很好的运转。缺少基础产业和次级产业链的支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及高端产业链也必然会黯然失色。而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大多由职业教育培养,这类人员的匮乏,显现出我市职业教育的疲软状态,不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必须的人力资源,缺乏与产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2廊坊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对接裂隙探源

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不能有效对接,直接影响双方的发展。企业没能给对口职业院校提供资金、实习及就业支持,企业也无法接收充裕的初中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现今我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对接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职业教育自我更新机制缺失

随着我市支柱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更新,对于职业教育的自我更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我市产业的前进步伐。这里除了政府和社会的因素外,其自身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办学理念来讲,学科化依然很严重,授课过程中实践环节所占比重不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但重学科轻实践的培养方式,淡化了其办学特色。此外,根据产业和市场要求,职业教育从自身的目标定位、课程建设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显现出了滞后性。职业教育本身没能够积极摸清市场实情并开拓与企业合作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其自身更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再有就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不足问题。职业院校的教师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师,它要求既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还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理论与实际脱轨;而在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由于学历达不到要求,很难被高等职业院校录用。”专门培训“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机构很少,这就造成了我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大面积性缺乏的现象。不能保证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教,直接减缓了我市职业教育的更新速度。

2.2职业教育经费匮乏

现今教育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就是公平问题。整个教育系统的经费投入都没要达到其扩充及发展的要求,距离合理的经费数额还有较大的差距。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一直被当作“分支”、“旁支”甚至是“低等级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更加严峻。我市并非是教育强省,存在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表现之一就是教育经费不足。经费不足来自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在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职业院校是非盈利性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缺少从社会上吸取资金的渠道,政府的教育拨款是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经济基础。此外,因为职业教育提供的是潜在和长远性社会及经济效益,因此大多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短期投资回报的诉求与长远效益之间还是有很大矛盾的。其他的筹款方式例如从社会上的一些金融机构贷款,既没有法律保障,也缺少可操作性。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直接导致我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器械不能及时更新,更主要的是没有经济能力根据支柱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主导产业)发展去开设新的专业。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实践操作环节,各级职业院校如果“其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场地的设备落后于实际生产……那么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需要。”教学硬件基础不达标,不能及时更新和调整,根本无法培养出适合我市支柱产业需求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2.3校企合作的平台和空间过小

职业教育加强与本地支柱产业的对接,一方面职业院校固然要积极走出校园,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路径,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两者共同探索利益共同点。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倾斜和双向引导,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而今,就我市的情况来看,政府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引导的工作还刚刚起步。近些年,廊坊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立职业教育集团上走到了前面,该校是河北省唯一与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合作的公办高职院校。以汽车职业教育为龙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与全国30多所学院共建汽车职业教育基地。该校是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廊坊市办学实力较为雄厚、优势突出的职业院校。“华汽教育”是中锐教育集团旗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品牌,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建设现代化的汽车实训中心,培养汽车后市场人才。两者通过强强联手,开办了华汽维修技师精英班,包括汽车电子技术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了大量适应汽车电器与电路的运行维修与技术管理,汽车电器系统的检测与维护,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安装调试,具有较强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和以从事现代汽车维修工作为主,覆盖汽车检测、汽车装配、售后服务和汽车保险理赔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但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实现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在我市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只占有较少的部分,而且初中级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2.4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

传统中国的教育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学习一门技术那是下等阶层所为。职业教育是近代伴随洋务运动开始传到中国的,一开始就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社会上不承认其价值,导致了职业教育招生非常困难。在今天,社会偏见依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招生。普通教育在世人的观念中依然占有压倒性的地位,加上前些年的扩招政策,大量学生涌入大学的课堂,直接压缩了职业教育的招生空间。生源不足以及学生平均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输出人才的质量。廊坊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对于初中级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普通教育的挤压之下,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急剧下降,加剧了我市职业教育与主导产业对接的裂隙。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源于对中低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差。职业教育为了能够招满生源,甚至出现了乱招生的现象。良莠不齐的学生,即使接受职业教育,大多也只是权宜之计,不重视自己所学的专业,更严重的是就业后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能够勤业、敬业、乐业,又何谈促进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呢?

3廊坊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对接途径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实际构成为定位和导向,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活力,并最大强化其效能。现今廊坊市主导产业的发展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他要求职业教育也必须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强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基于上面列举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我市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的对接:

3.1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积极转变自身的办学体制

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及时淘汰掉不适合当前产业需求的专业,尤其是夕阳专业或发展前景不好的专业,在开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压缩比重。减少对夕阳专业的投入,将重点放在时下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上。在这方面,各职业院校要积极搜集产业信息,尽量开设对口专业。此外,职业教育必须有预判的能力,对于本地主导产业的发展有科学预见,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一定的周期,必须在某个特定产业发展成熟之前就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样才能达到人力资源供应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同步。其次,加强教学当中的实践环节,积极与对口企业接触,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习场所。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该更注重通过实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其就业前实践操作的纯熟度。学校自身的校办工厂固然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但是企业所能提供的实习场所,无论是规模还是专业程度,都要比校办工厂强,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对于技术精湛的人才可以适当降低对其学历或理论知识的要求,之后可以给这类人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到大学当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而对于高学历的教师,应该主动联系企业,让这类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参观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够在短时期内培养出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3.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强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地方政府一定要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是事业单位,缺少经费来源,政府的教育投入作为其经费主要来源之一,必须要有所保障,这样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经济基础。我市各级政府应该在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评估每所职业院校所需的实际经费,再根据自身的财政状况,加大对职教的经费投入。除了的经费扶植意外,相关的企业也应该向对口的职业院校伸出援助之手。职业教育的回报周期虽然很长,但其带来的人才收益却是无法估量的,企业应该看到这一点。不能因为投资不能立即得到回报,就忽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

3.3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的创建当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提供必要的信息,这种能力是校企双方都不具备的,以往的校企合作一直都存在着难以寻求到合适的对象的问题,而政府对本地产业及教育信息了如指掌,能够为校企双方提供匹配信息。其次,政府还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担保,增强校企双方的信任度,必要时还可以为双方提供有利于合作的优惠政策。职业教育集团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新方向,他的成立绝不仅仅是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在设备、资金、人员等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组织、资源、结构到制度的深层次转变和更新,创造出超过二者总和的经济效益,实现“1+1>2”的目标。教育局作为我市职业教育的主管单位,可以统一部署这项工作。教育厅重点做介绍和担保,让校企双方以契约、股份合作及租赁等形式,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基地,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只有以我市职业教育为依托,以专业调整为纽带,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实现双赢的目标。

3.4增强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破除招工与就业“双难”困境

招工与就业“双难”问题的出现,不仅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裂隙的表现,也表明整个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的断裂带。由于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过多学生接受了大学提供的普通教育,但是在毕业以后,发现能够提供普通大学毕业生从业的岗位数量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的要求,“狼多肉少”的局面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许多需求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岗位又招不到足够的员工,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不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初中级人才,也是职业教育与主导产业发展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之一。为此,必须增强我市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途径宣传职业教育的特色及重要性,让人民明白学习一门现代专业技术并从事具体的生产工作,也是非常有前途的,应受到尊敬,以此来鼓励广大优秀青年积极报考职业院校。如此,职业教育才能持续发展,实现与我市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步。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杜威之所以能在与教育管理官员的论战中提出与众不同的职业教育观,还基于他长期以来的哲学观和教育观。在人的本质和民主传统问题上,他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人并不是孤立地被天性力量推动发展的,而是受其文化类型和个人文化选择而形成的。因此,民主的人只有在民主社会中才能培育出来,问题只在于有意义的参与和尊重他人的民主价值观能否在公司维持下去。在教育观上,其教育理论以民主社会的建构为旨归,强调经验、活动、兴趣等要素的重要性,同时反对由于哲学上的二元论造成的教育领域的各种二元对立,如劳动与闲暇、理论与实践、身体与精神等等。他认为教育上的种种二元对立在文化修养与职业教育的对立中达到了顶点。这种职业教育是传统的、为劳动阶级而设的、纯粹使用身体器官活动的教育,是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阶级社会所留下来的旧观念,是会削弱社会的民主性的。

二、一种新的“通识教育”:杜威的职业教育观

1916年,杜威的《工业民主社会中实业教育的需要》一文发表在《工艺训练和职业教育》(ManualTrainingandVocationalEducation)杂志上,文章提出“实业教育①体系在工业的民主中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今天在农业、制造业和运输业中最重要的过程,以便了解构成这些产业的基本和一般的因素,进而能够发展出一种新的‘通识教育’,而为特殊的职业进行的更专门化、更有技术含量的训练工作则可以在这个体系的顶端进行”。也就是说,在工业民主社会中,实业教育排在更专业的教育之前,且是更为广博的“通识教育”。这种新的“通识教育”的观点首先建立在他对职业与职业意义的理解之上。

1.不只为谋生:职业与职业教育的新阐释

在提到“职业”一词时,杜威用到了多个词汇,时而用“calling”,时而用“vocation”、“occupation”和“career”②。前三个词汇都表示一群人都在做同样的工作,且这种工作是经受训练而获得的,而career则强调职业的计划性和时段性,它更多的是指人一生的整个事业。杜威认为“:一种职业(occupation)只不过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这些活动因其结果而让个人感到有意义,同时也使他的朋友感到活动有好处。”换言之,一个人的职业既要对自我有价值,也要对社会有价值。然而,那种流水线类的工作只是在为雇主创造使用价值而对工人本身却无丝毫趣味与价值。在这样的工厂里的工人“没有自由、无需智慧,只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只为挣到工钱”,这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杜威还从职业的对立面来阐述他所说的职业,他认为“:职业的对立面既不是闲暇,也不是文化修养。它的对立面,在个人方面,是盲目性、反复无常和缺乏经验的积累;在社会方面,是无根据的炫耀自己和依赖他人过寄生生活。”由此可知,杜威所认为的职业就是一个人目标明确地进行连续性的、与经验相联系的活动,就是在社会中自尊、自信地生活,独立谋生而不依赖他人。这种职业不仅包括为赚钱而进行的工作,也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地公民道德的发展”,集身体器官劳动与精神的、智力的发展于一体。与此同时,他又指出了人们的另一个错误认识,认为职业的区分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每个人只有一种职业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传统观点认为每一个人只能有一种职业的看法在电力革命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大行其道的美国社会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一个人一生之中职业的变幻与流动是很常见的现象。他进一步区分了职务(employment)与职业(calling),认为每个人必须有各种职务,但是我们只是把他突出的一项职务称为他的职业。比如,一个以艺术家为职业的人,他同时可能是某一社会或政治或企业团体的成员,这种职务活动并不是他的职业的专门的一方面,但是只有在所有这些职务活动的联系中才能有艺术家的创造。在这里,杜威又把职业一词大大地泛化了,甚至说“无论如何,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生活、职务、职业在杜威的概念中融为一体了。对于职业的意义,杜威认为它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而“所谓适当的职业,不过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倾向得到适当的运用,工作时能最少摩擦,得到最大的满足”。即通过职业,一个人不仅能够自我实现,也能够服务社会,从而成长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可见,杜威所认定的职业是指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核心,这种职业需要通过训练获得,在与共同体的广泛而多样的联系中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同时能够对它的“终极的雇主”社会负责。这种职业不同于狭隘的职业概念,它把个人的职业与民主社会的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领域(field)”划分,追求职业与个人幸福生活、职业与民主社会发展相融合的理想。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泛化了的职业概念。在理清职业涵义的基础上,杜威认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观念就是“职业教育并不是营业教育(tradeeducation),不是做专门行业的教育”。专门行业的教育是机械的,用不着心思和高深的学问,只要养成本行的专门技能就可以了,它只不过是职业教育一个普遍计划中间的附带部分,而职业教育还应注重使人懂得工业所应知道的科学方法,这样才能革新求进步。杜威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认为古希腊城邦制下就把公民分为奴隶和自由民,奴隶的存在只是为了使统治阶级不必劳动而只是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纯“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而他们自己接受的只是机械教育(me-chanicaleducation),这种宿命论的观点一直影响到近代,甚至在20世纪仍未被彻底打破。这种绝对的对立关系与杜威所谓民主社会的均等理想完全背离。在杜威的哲学里,存在着一个前提的假设,即不论个人的天赋才能如何,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或者说如果具备合适的条件,每个人都有获得智慧的能力和行动,因而他的职业教育就是要打破偏见以及长久以来的对立,寻求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杜威指出:“任何培训,如果其最高目标不是培养智力主动性、创造精神和管理能力,如果不是为了使工人尽可能成为其本身的工业命运的主人,那么,我就不赞成将这种培训看做是职业教育。”在这里,杜威的观点比旧的职业教育观点有更深远的意义,他强调职业的智力方面,强调工人不受奴役的平等地位,这正与他的民主社会的理想紧密相连。他认为,在工业民主社会,工人需要了解他们职业的科学基础,了解他们职业的意义,以避免被异化。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需要的不是狭隘的工业训练而是自由的、道德的职业教育;不是利用这种教育来延续现存的工业社会体制,而是要成为改造这种不合理体制的工具。他说:“我所感兴趣的那种职业教育不会使工人适应现存的工业制度,我也不会因此喜欢那种制度。”相反,“诸如明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执行力等这些使得工人成为他们自己的工业命运的主人的能力”[7]才是杜威心目中的职业教育所关注的能力。这样的学校教育将会为使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中有学识的公民做准备。

2.民主建构与自由的人:职业教育的新目标

把民主建构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与杜威通过学校变革来改良社会的理想相契合的。杜威认为,一个很大程度上工业化了的国家需要培育民主,而这种民主要通过实业教育来实现,“民主必须在不同的时代以崭新的方式产生出来,而教育则扮演了助产婆的角色”。然而,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社会与他所说的真正的民主相距甚远,“过去那种主人和依附阶级之间的区分,趋向于以一种更加微妙的方式重新呈现”。工作没了审美和智力因素,只是为了经济效益,工人已经被异化了。由此,杜威批评了流行的实业教育观念,认为如果实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现存体系提供更多的熟练工人,那么它就与行业教育即为某些特殊的要求而训练人才毫无二致,这样只会延续工业封建主义,而不会造就工业民主,发展具有重建现行体系能力的人。因而,从社会层面来说,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民主秩序,而不是封建秩序,从而达到杜威所谓的“工业民主和实业教育就像手和手套一样相互适应”的程度。那么,什么是杜威所说的民主呢?他提出了民主的三层含义:一种政府形式,一种法律和管理制度;一种社会生活状态,一种道德民主;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民主具有“广泛的机会、观念和思想的自由交流、把人们聚合在一起之目的的广泛实现”的品质。要建成工业民主秩序,职业教育这双手套如何才能保护双手的“温暖”呢?杜威谈到了现今工业社会所面临的状况:“大多数工人不了解其活动的社会目的,对之没有直接的兴趣。他们实质上不是自身活动的目的,而是其雇主的目的,他们只知道埋首工作,不能自由地运用智力,只知借此获取工资,此外别无所求,因此这种活动是反自由的。任何仅仅旨在传授这种活动技能的教育因此也是反自由和反道德的。这种活动由于活动者并非自由参加,因而是反自由的。”为此他深感痛心,他提出理想的职业教育的产品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这种人要在体格、经济效率、社会能力,以及有关消费和劳动就业的、受过培训的理解力四种品格上都满足工业民主社会的要求。其中,体格和经济效率虽然在旧有的行业培训中也存在,但它同样是这种新的职业教育强调的部分。而社会能力和理解力则是造就自由人的关键环节。按照杜威的说法,社会能力是指“与工业和身体训练相联系的某种必备的周围环境和精神、训练方法,以及提升公民的功效和合作精神的业务管理和操作方法”。这也是杜威所说的新“通识教育”的重要特征。这种教育要求训练一般的能力以及使个体意识到自身和他周围的环境的能力。这种人还拥有“对具有精神价值之物高度敏感的想象力,以及善于对环境所提供的价值观念进行辨别的能力”。由此观之,杜威的职业教育其实打破了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的界限,破除了实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不相容的迷信,使得每一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要劳作,也能享受闲暇,并因而成为自己工业命运的主人。综上,杜威职业教育的目标既考虑到了构建工业民主社会的需要,也强调了自由人的培养,归结起来可以用他所提到的“工业智力”(industrialintelli-gence)一词来表达,也即是指使美国工人在现存工业秩序中获得民主价值观的“个人的首创精神和智力资源”,并利用这种智力来改变工业秩序。理查德·贝克(RichardJ.Becker)对杜威的这种理想进行了很好的归纳,他认为杜威所提的职业教育旨在:“促进机会均等;教导职业的真正意义;反复灌输工业与当今世界联系的文化感;发展社会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在工业社会成长”。

3.主动作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在开展职业教育的新方法上,杜威认为使工人“认识到劳动的理智价值”的方法才更适合于工业民主的特殊要求,为此,需要做的是,对“实验室方法进行发展,使它们能够与人类通常的工业行为联系起来”。更进一步来说,就是要“使这一切早期的职业准备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就是通过从事学生目前的需要和兴趣所表明的主动作业(occupa-tion)”。他还断言,通过主动作业进行的训练是唯一适当的职业训练。这种作业是一个有目的的、连续的活动过程,它能唤起人的本能和习惯,促使人思维;这种活动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儿童在经验中学习、从经验中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同时,作业还起到了组织知识的作用,它就像一个中心、一个磁铁,通过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联系起来,并保存这些细节。杜威认为,这种通过作业进行组织知识和教学的方式比迫于职业需要而组织的知识更加灵活、深刻而有趣。这些作业包括采用的手工,有纸的、硬纸板的、木料的、有黏土和沙的、金属的,有用工具的,也有不用工具的;采用的制作法,有折叠、切割、穿刺、测量、浇铸以及锤、锯、锉等特殊的操作方法。作业的方法除了无数种游戏和竞技外,还有户外短途旅行、园艺、烹饪、缝纫、印刷、书籍装订、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等等。正是通过这些活动课程,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倾向,从而为教育者因势利导而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这里,作业、活动、经验等杜威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然而,对作业的强调并不能抹杀课堂教学的作用,杜威也并没有否定课堂教学。他反对流行的职业教育观念所支持的那种建立在狭隘行业划分基础上的课程,认为它“会由于其目的而把历史与公民课程的论题当做无用的东西而忽略”。但是,要造就民主社会的自由人,就要在开展职业教育时,把对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也以一种精心策划的方式融入其中。这些科目因其与社会的天然联系,更能在技术科目中增添人文因素,从而使工人了解其职业的社会意义。正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所提出的,要在学生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给予他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包括“有关目前状况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包括科学的训练,给人以应付生产原料和生产机构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包括学习经济学、公民和政治学,使未来的工人能接触当代的种种问题以及提出的有关改进社会的各种方法”等等。显然,这种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正是杜威职业教育观念的最好体现。首先,这是对传统单一的技能培训的彻底否定;其次,正是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已经远非家庭手工业时代(以机械劳动、低效率为特征)可比,如果工人仍然按照以前的方式来工作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在职业训练中加入普通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4.“单一制”:职业教育的新管理方式

1913年,伊利诺伊州讨论并通过了《库利法案》(theCooleyBill),法案决定建立独立的州教育委员会来管理所有形式的、为超过14岁的孩子提供的职业教育。法案的支持者们认为,这样做能够更有效地满足14岁被迫离开学校的年轻人的需要,能提高工业效率的整体水平,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且,通过当地和州咨询委员会的劳工代表,劳工的利益还能得到保障。许多工业较发达的州(如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等)也出台了类似的法案。与此同时,在1913年10月召开的国家工业教育促进协会第七届年会上,杜威做了《密歇根州应当把职业教育置于“单一”的还是“双重”的管辖之下》的报告,审慎地表达了对职业教育管理方式的观点,他反对“双重制”,认为该问题不应草率地解决,而应该一步一步地解决。在同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当前工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危险》中,杜威的观点更加明确,他认为这些职业教育法案“把工业教育明显地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以便利用它划分出一个独立的劳动者阶级来满足雇主的利益”的做法是“威胁教育民主改革的最大祸害”。其实质是“要把对雇工的训练与对公民的训练分割开来,要把对智力和品质的训练与针对狭隘职业效率的训练分离开来”。这种分开的或者说是双重的管理体系不仅会加剧狭隘的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新的依附阶层,还会对普通教育中正在进行的、向实用性方向发展的改革③造成阻碍。对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仅仅能够获得谋生的技能,而无法在面对变幻的社会经济形势时坚持自己的选择并适时调整,从而成为自己经济命运的主人。更为严重的是,“双重制”使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形成争夺教育资源的态势,这对一直以来保持美国民主精神活力的主要体制———公共教育体制———来说也是一种伤害。由此,他认为复制德国的双元制学校制度的诱惑虽然很强大,但其结果是致命的(会导致劳动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升级)。对美国来说,要实现职业教育目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是扩大和补充现存的教育体制,使得实业教育的管理与普通的公共教育的管理保持一致。这种管理并不把学校分成两种类型,而是“对现存的学校进行重组,以便给所有学生一种对有用工作的真诚尊重、一种提供服务的能力、一种对社会寄生虫的藐视,无论这些寄生虫被称为流浪汉还是‘社会’的领导者”。

三、理想与现实:杜威职业教育观的影响

通过与社会效率派哲学家的论争,杜威的新“通识教育”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异化的加剧,杜威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再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为那些希求弥合职业与学术的教育家和训练者提供了哲学上的启发。正如特里·海兰(TerryHyland)的评语所言:通过强调“承认职业的全部智力和社会意义的教育”的价值,杜威提醒我们剔除当前教育制度中混乱的、有害的偏见和二元论是多么地重要。我们需要一种哲学视角,以针对现状作出清晰的教育选择———用贝利的话说是“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1984)或用西尔弗和布伦南(1988)的话说是“自由的职业教育”(liberalvocationalism)———将教育看做是一种社会活动,旨在使年轻人为成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做全面的准备。到20世纪90年代,《学会生存》一书提出的职业教育概念:“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够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专业实践”。也与杜威的这一观念不谋而合,杜威的职业教育观表现出鲜明的预见性和现代性。在实践层面,这一思想不仅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综合中学的建立和其后的综合职业教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形成了所谓“新职业主义”,而且为多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来源。然而,杜威职业教育观最初的命运并非如此地一帆风顺,20世纪初社会效率派的甚嚣尘上就是明证。归结起来,人们对其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从思想与现实的距离角度看,认为杜威对职业教育的设想过于理想,会面临一些现实的困境。悉尼·胡克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导言中就提到,在职业教育问题上,“如果杜威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不是乌托邦的观点,那么就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还有研究者认为,杜威在职业教育上的影响明显地被高估了,实际上,“他的遗产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相反的观点(adversarialvision)而非一种既定的惯例(establishedpractice)。大部分学校与杜威想让其成为的‘极为有趣的地方’和‘人性化的文明的危险前哨’(thedangerousoutpostsofahumaneciviliza-tion)相距甚远”。我们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批评是无可厚非的。在急于追求效率和技术发展的美国,培养熟练工人是当务之急,而要求公民学习技能之外的智力、道德、民主精神等的想法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更别提形成一种有意义的社会运动了,在这方面,杜威对人们学习的能力和渴望抱有过大的希望。此外,他在课程与方法上的观点也有矫枉过正之嫌,过多的主动作业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与其对人文修养的强调相悖;作业的内容更多的是农业社会中简单的机械生产,与美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求不相协调。而且,执行课程计划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合格的教师,而当时的职业教育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第二类批评直指杜威所一直坚守的民主原则,认为杜威在职业教育对象上的种族不平等倾向背叛了他的民主原则。如沃尔特·范伯格(WalterFeinberg)在其论文中所说,杜威在为印第安纳州的非裔美国人设计的职业教育项目中,强调了“一种分离的、狭隘的、非学术的训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适应现存的种族秩序”。在明日学校中,对非裔美国人的训练正是白人想要他们做的工作,女孩做家务,男孩做木工、烹饪、裁剪和制鞋。这一指责揭示了杜威在职业教育对象问题上的局限之处,也给他的职业教育理想抹上了一道阴影。尽管杜威的职业教育观面临争议,我们依然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发展的关键期,但同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要的一点就是职业教育理念上的狭隘,认为职业教育天生就是体力劳动者的教育、“学业失败者”的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就是简单地为某一种职业做准备,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拔除。而杜威认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在“教育”而不是“职业”,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是第一位的,职业教育只有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这无疑有利于更新我们的职业教育观,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其二,杜威的职业教育观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教学模式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业和课堂教学结合的职业教育途径与我们经常提到的“产学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前者服务于民主建构和自由人的培养这一教育目的,而我们的所谓结合依然是在强调熟练工人的培养、强调技能训练,而对公民教育持漠视态度。为此,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改变职业教育的设计,明确职业教育目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求更深入的改革。此外,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唯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个人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目的明确和方法多样还不够,要在实践上使职业教育成为可能,还需要合格的教师,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新课改要求教师们能够放下传统的观念,能够让学生们尽可能的接受教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是说改变就能够改变的。教师们需要一个契机来改变传统的观念,而国培则为教师们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国培是教师们接触教育界精英与专家们的良好机会,他们能够获得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例如要懂得尊重学生、要能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各种全新的观念。教师们获得这些观念后,并不代表教师们的观念已经改变,能够运用到教学中,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因此,还需要将这些先进的观念进行内化。在国培的过程会提供各种实践探索和相互研讨的机会。而通过实践探讨与教师们的相互研讨,教师们就能够将这些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自己的、私人的,然后让教师们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自觉的、持续的应用这些新观念。

二、通过国培教育,让教师正确的理解教师职业所应该担任的角色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作”,教师们必须要认清自己所应该担当的角色,认真的执行这项工作。无论在何时何地,教师都是人们学习的典范,因此教师要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学生的尊重,并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认清自己所应该担任的角色。在国培计划中十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强掉学生的参与度。这就让教师们理解自己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们主动的去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会空间,教师们能够将自己的各种想法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各种想法的对与错。培训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充分的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能够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更应该肩负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加合格的人才。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主宰,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努力做好“激励者”的角色。

三、通过国培教育,让教师们在在合作中求发展

新课标中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倡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想要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实现可改目标,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教师想要自己独立较好的完成。通过国培,让教师们学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让教师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未来社会形势,学生们想要更好的生存、发展,就需要掌握很多知识与学习的方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他们在学校中接受教育时能学到什么。这就要求教师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师自身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国家与学校的努力外,教师自己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自己必须要学生与他人合作,吸取他人的先进思想与理念,以此来提高自己。通过国培,教师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教育并不是某一个教师自己的事,它需要教师们相互配合、合作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也只有在合作中,教师自己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四、通过国培教育,让教师重视反思教师职业

历史上的名人都是很注重思考的,向孔子都要“三省吾身”。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教育家,然而他仍然要“三省吾身”,这就说明反思的重要性。我们这些现代教育工作者更是应该注重反思。通过国培,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们重视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处事、反思自己的教学等等。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对复式教学的一般解析

现代复式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和形式方式的多元化不断演进,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教育环境急剧变化的一面镜子。现代复式教学是一种广义的复式教学,突破了传统复式教学的条件约束,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是在吸收班级授课优点基础上对原有概念的扩展和延伸,不断改进和演绎其发展模式和存在形式,逐渐产生了诸如长短期培训课、大型公共基础课(专题讲座)、公选课、网络视频课、实训实习教学课以及国际国内校际交流学习等形式丰富多样、交叉共享的现代复式教学形式。在我国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复式教学,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教育教学形式,不失为一种顺势而为的明智选择。

(二)复式教学的产生及发展

我国的复式教学可溯至春秋时期的私学。现代意义上的复式教学则从日本传入,而日本又借鉴自德国。在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时期,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首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并强调“市政当局有责任强制其人民送其子女入学”。十九世纪德国开始工业革命,普鲁士国王大力倡导发展教育,随即德国成为最早运用复式教学实践义务教育的国家。随后各国相继效仿德国复式教学加快完成本国义务教育的步伐,其中也包括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1904年,清政府参照日本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其中的《小学堂章程》根据外国义务教育相关内容,提出“全国人民均应入学,名曰强迫教育……不学者罪其家长”;复式教学在蔡元培主持全国教育改革运动的民国年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复式教学并不过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对现有现实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且在现代教学条件下,具有优化、丰富和提升资源利用率等作用,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复式教学的必要性

尽管国家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力度,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习实训环节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设备的短缺与学校学生基数庞大、班级数目多、实训时间不充分及学生学习过程强调的“体验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隐忧。随着素质教育及教育改革的深化,现代复式教学逐渐凸显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逐渐成为各大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现代复式教学通过整合学生及设备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丰富教学形式,扩大信息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更多可能性。其次,有利于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为提高职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创造更好的实训条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吸引力。再次,网络精品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现实优化并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借助日益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也使复式教学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最后,现代复式教学的发展也是破解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手段,可改善中高职课程方面的脱节与重复现象,从总体上优化课程资源及其实施方式,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及实现有效衔接。总之,现代复式教学应用于职业教育有利于满足职业教育多样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从典型案例看现代复式教学的利与弊

(一)个案概况

本案研究的学校是天津市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天津市及周边省份,学生年龄集中于16~20岁之间,学校每年实施春秋两次招生计划。依托技能加学历的双向人才教育模式,该学校开设动漫、室内设计和网络工程三大专业,并据此创立动漫、设计及网络工程三大学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和专业训练。以动漫学院为例,综合企业需求、市场定位及专业前景考量,具体建设动漫背景下的CAD建筑制图、3D建模、Vray渲染、PS后期、人体工程学等培养方向,以求每个动漫学生在专业背景下都能获得精深擅长的专业技术。鉴于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服务设施及实训场地)尚不完备、教师数量不足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复杂情况,学校采用现代复式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具体设置模式是依据专业门类编排班级,如不同年级的3D建模方向学生集中训练学习,由于受专业冷热程度、专业学习难度不一等因素影响,势必出现生源“冷热不均”的现象。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及专业间的相互衔接性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融合,大多数学习班级的人数在30~40之间,班级学生数目会随着新生的融入而不断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围绕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实施一体化教学,发挥“一对一”教学辅导的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历时两月的跟踪观察及部分访谈和问卷获得研究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

(二)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复式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复式教学需扬长避短。以下几方面有待改进:第一,囿于职教管理模式的学生人格塑造。由于学生现状的复杂性及教学管理精力有限,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中易忽视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对学生人格塑造及性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及个别访谈发现,教学管理欠缺合理性会使学生不成熟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开放压力及恐惧意识,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成就动机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面临这种情况时表现出自我认识不清晰、倾诉愿望强烈、合作团队意识不强等问题。第二,学生职业素质基本能力受到影响。囿于教师现代复式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对于复式课堂的管理掌控欠缺合理性。加之,职业教育以往的不良社会反响强化了学生自卑心理,倾诉愿望强烈却无法找到理想对象,长此以往,削弱了学生彼此交流互动的愿望,学生对自己最基本的表达能力产生质疑,对正常的学习与信息获取造成困难,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但缺乏安全感,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社会性能力水平的提升。第三,“小助手”模式亟须完善。西汉时《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收徒众多,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他采用一种“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的方法。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孝景帝时为博士,下惟讲授,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在教师精力及学生接受能力均有限的前提下,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存在教师的管理经验不足和对问题学生忽视,学生心理的阻抗意识及学生年龄段各方面不成熟等的现实状况,使得发挥并完善现代复式教学条件下的“小助手”模式困难重重。第四,学生个性潜质开发缺乏保障。学生由于年龄特征难以对自身有清晰认识,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给予迁移指导和客观剖析,从而助其对自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及明确方向。而现代复式教学方式加大了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在诸多关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细节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学生个性潜质和关键能力发展被忽视。基于以上原因,现代复式教学应努力发挥其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得以凝聚升华。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复式教学,可培养高、低年级学生照顾帮扶情谊,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传递集体温暖和培养合作互助品质,有利于学生个人优良品质的塑造和良好心态的培养。第二,沟通交际能力提升。学生苦于对学校的信任感不强及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锻炼学生的基本表达和交际能力,互相探索彼此身上的良好品质,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第三,学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挥。不同年级生的复式学习,可以避免低年级低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迷茫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和实训效率最优化,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强化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可在资源设备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训需要,同时提高资源设备的利用率,提升教与学的效率。第四,“垂直互动”新模式效果得以显现。复式教学模式可以创立不同年级间互动学习的氛围,实现复式教学模式的突破。弥补教学效果欠佳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素质,完成职业教育理论实践并重、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大职业化目标。

四、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复式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改进学校科学化管理,优化办学理念

在贯彻现代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学校应提升办学水平,在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层面争取向学生提供优质配备和服务。学校应树立学校在育人层面的宗旨与发展理念,坚持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孕育学校的独特文化,重点培植师生文化。另外,基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学校学生的心理现状特点考虑,建立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及与之相配套的心理疏导室。一方面,向学生提供客观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向性和目标感;另一方面为处于青春期困扰的学生提供安全的倾诉沟通平台。心理疏导室更多地解答诸如个案学生解决阻抗心理、感情迷茫心理、社会责任意识模糊及公共场合沟通表达困难状况下所隐藏的心理困扰等难题,旨在促使每个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变通教育管理思路,提升职教师资水平

现代教育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人本化、多元化,应转变单一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观念。应丰富学业和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在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无论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还是践行者的学生,都不能职业等级化、身份贵贱化,不应存在“这种工作体面,在朋友亲戚面前有面子”“那种工作很脏、很累,而且赚不到钱”等狭隘思想,应重点关注职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及自我的职业定位,制定详实合理的方案规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丰富现代复式教学经验,完善管理方式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重塑终身学习观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理念,避免学习功利性倾向,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学手段工具及教师的耐心帮助。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意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明确定位职业发展目标,通过翔实合理的计划逐步加以落实。同时,教师应努力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找寻原因并主动帮助学生,努力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四)育人为先,教师应培养自身良好的心态

在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传递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培养人文情怀是教师树立“育人为先”观念的前提和重要步骤。本研究中的个案学校学生大都被各种难题困扰,所处年龄段决定了其性格及人格塑造尚未完成。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育人理念及师德师范会左右学生的性格倾向及人格发展。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业生涯存在缺憾的他们而言,协助其树立良好社会价值观、做人准则、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同样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努力摆脱因成长环境等导致的不信任、不合作心态,消极怠学厌学的拖延心理,树立良好、健康的心态,积极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困难。

五、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应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可持续理念,在不断完善现代复式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现代复式教学的优势和内在活力,不断探索和拓展现代复式教学的新型道路,发掘高职学生潜力及特长专长,释放个人全面能量,争取在不断变化的职业发展环境中探索属于职业院校自己的天地,充分展示每个高职学生的才华与个性,开创职业教育的新视野。

上一篇: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声乐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