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之影响

时间:2022-09-13 12:11:43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之影响

摘要: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上从以农业、手工业技术为主转变为以机械化、工业化技术为主;成分上从以实践经验为主导转变为以科学理论知识为主导;社会组织性亦有了极大提高。技术的发展导致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模式从以学徒制为主转变为以学校式为主;教学内容从以实践经验为主转变为以科学理论知识为主,管理(举办)机构从民间私人机构转变为政府机构。

关键词: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职业教育

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导致人类的技术发生了革命性、根本性的变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和技术关系较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自然受到了巨大冲击,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变化,现代职业教育也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从技术视角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可为我们在当前社会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给予一定启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技术和职业教育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技术的特点

1 以手工业和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技术发展水平尚比较落后,处于手工业阶段。而且该时期人类的技术还主要存在于农业中。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在漫长的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社会里,在产业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农业,其他的产业无不以农业为中心而存在,也无不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农业(栽培、养殖、粮食加工、轻工)为主导地位的技术体系,其他技术无不以农业技术为主导而存在和发展。

2 以实践经验而非科学理论知识为技术的主导成分和技术进步依靠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技术和科学理论知识还处于截然分离状态,科学理论知识对于技术进步来说,尚无多少价值,工作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还是技术的主导成分。我国学者徐匡迪认为,在该时期的技术进步中,“能工巧匠的经验发挥了核心性的作用,虽然古代能工巧匠的发明创造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也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但那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创造出来的。”

3 社会组织程度低,主要是个体技术和简单协作技术。技术活动是一种由一些集团或个体参加的社会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之间不可避免要互相协作。但在工业革命之前,技术基本上是一种个体单独活动或小规模群体性活动,一项技术活动的完成不需要或较少需要其他人的协作。而且,技术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较小,不同技术之间很少存在相互影响。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职业教育特点

1 以学徒制为主要教学模式。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方式。该时期的技术主要是手工技术,技术的流程也就是工匠的全部工作过程,技术的内容全部包含于工匠的工作过程中,对某一特定技术来说,其完全被工匠所独有和垄断。同时,该时期的技术还以具有非符号性和难言性特征的实践经验为主导成分。对于此种类型的技术来说,传承的唯一方式只能是直接的实践指导,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演示和操作来传授技术。因此,当时的职业教育只能以具备这些特征的学徒制为主要教学模式。

2 以实践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如前所述,该时期技术的主导成分是由技术活动中的各种方法、技能、技巧组成的实践经验。技术的这种成分决定r当时以传授技术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要以实践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实践经验还是该时期技术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科学理论知识还没有对技术进步产生过推动作用。这点也使该时期的职业教育必然要以实践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

3 以工作现场为主要教学组织场所,以观摩和练习为主要教学方法。对于实践经验和技巧,只有一小部分内容可通过言语进行传授,其余大量经验技巧只有通过观摩和反复的练习才能够被熟练掌握。因此,该时期的技术学习必须在工作现场边观摩边练习中进行。一般的学习流程是徒弟在初期观摩师傅操作,了解了生产的基本情况以后,开始进行一些简单辅助工作,等掌握一定数量的技巧之后,便在师傅指导下独立操作,直到完全掌握技巧,达到熟练程度。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技术的嬗变

1 从以手工业和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变为以机械和工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使人类进入了机械化和工业化时代。人们不再以手工为主要生产制作方式,转为以机械化生产为主要方式,即通过机器来制造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和大量制造直接推动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各种“工作母机”的产生,从而使通过机器来制造机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的巨大生产能力,工业取代农业成为当时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制造业(机械、采掘、冶炼等)、交通运输、能源动力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工业技术取代了农业技术成为了技术的主要内容。

2 枝术进步从依靠实践经验变为主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科学理论知识开始成为技术的主导成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技术变得更加科学化,科学理论知识也更加实用化、技术化,工业的技术基础已从熟练的经验、技巧变为严密的科学理论知识。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势必要按照科学理论知识进行,无论是技术原理的形成还是整个技术的发展,科学理论知识所起的作用都极大地提高了,单纯的实践经验已不能满足技术进步的需要。正如徐国庆博士所说,“几乎可以说,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技术发明,特别是尖端技术的发明已几乎不可能。”

3 技术的社会组织程度得到提高,主要是系统技术。各种机器的发明,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人类进入了工厂式规模生产阶段。工厂式生产采用的是流水线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的劳动分工更加细化,每一个人都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不是孤立的,仅仅是一个组织的整个工作岗位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要和其他工作岗位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等。这就导致了人们在进行技术活动时的协作程度极大提高。一个人或少数人就能够完成一个物件生产或一项技术活动的时代已经结束,技术的社会组织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不同技术之间的关联程度亦紧密了起来。技术哲学家雅克・埃吕尔认为,“从工业革命一开始各种技术就相互连接起来,所有技术都是相互作用的,他们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为条件。”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导致了采矿和冶金业的发展,采矿和冶金业的发展又导致交通运输业的全面提高,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导致对机器设备的大量需求,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总之,该时期的技术不再是孤立的,成为了具有很强相互关联性和复杂网络结构的系统技术。

三、技术视角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 对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已经有学校式职业教育的存在,但规模不大,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仍然是学徒制。19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职业教育模式开始产生转变,学徒制逐渐衰退,学校模式开始成为其主要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式,由于其采用集中传授技术的班级授课方式,可为大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从而成为当时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各主要国家在19世纪中期先后建立大量职业学校,至19世纪末期,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已大规模发展起来。

2 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如前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科学理论知识开始对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单纯的实践经验已不能满足技术进步的需要,技术中包含的科学理论知识越来越多。因此,该时期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然也要改变,不再仅仅包含单纯的实践经验或技艺,更包含和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的相关科学理论知识。诸如德国l 9世纪30年代建立的地方工业学校,就大量开设了建筑设计、化学实验实习、力学、机械学、应用数学等科学理论课程。

3 对管理(举办)机构的影响。工业革命之前,职业教育主要由私人或民间教育组织举办。l 9世纪中期之前的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规模亦比较小,举办与其相配套的教育并不需要太大实力,私人或民间教育组织完全有能力胜任此任务。而工业革命之后,技术的水平显著提高且规模变得巨大,私人或民间机构已经不具备实力举办与其匹配的教育。在该背景下,政府开始介入职业教育管理,并逐步取代私人和民间教育机构成为管理(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英国政府于1853年成立了科学和艺术局这一政府机构,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其任务是向其提供资助,促进其发展。法国政府也于19世纪60年代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

4 对教学组织场所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变化,造成了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场所从工作现场转变为课堂。如前所述,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实践经验,更包含大量科学理论知识。科学理论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具有“去情境化”特性。这种“去情境化”的理论知识,无法在工作现场被系统传授,只能在“去情境化”的课堂中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被系统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亦导致教学方法产生变化。之前的观摩和练习教学方法无法适用于课堂教学,对以抽象符号形式存在的科学理论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来说,符号性传授方式才是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导致的职业教育变化,本质上说,是由技术的进步引起的。技术乃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管理机构以及教学模式等各方面。此亦启示我们,对应不同特点的技术,职业教育必须有对应的发展,即职业教育必须要依据技术的发展而适时作出调整。因此,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必然要做出新的变化。我们要准确把握技术发展的核心,并在吸收旧模式优点的基础之上,建设适合新技术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达到为社会服务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徐匡迪树立工程新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J],学习时报,2004,(226)。

[5]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周发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Feenberg,Andrew,Alternatlve Modernity:The Technical Turn in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University Californian Press,1995。

[7]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