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管理者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时间:2022-10-04 06:22:20

提高管理者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摘 要:高等学校教育是每个学生都梦想得到的教育,但是完成高等学校教育的学生是否都是合格的毕业生,是否能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并不是一定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必须提高学生管理效果,而管理者本身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关键因素。高素质的管理者可以实施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才能提高学生教育水平,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毕业生。

关键词:学生管理 学生教育 素质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之后又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这些专门针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出台的文件政策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强化了高等学校的育人功能,扩大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自,加强了高等学校教育的司法监督。《规定》的实施既强化了法制管理的观念,也调和了师生关系,使高等学校能够以法治校的同时可以以情治校,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出现新的发展、呈现新的体系:

一、管理手段信息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广泛应用,对学生的管理也会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并不只是应用计算机,而是要建立先进的管理系统,对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管理中各类信息都会汇总到一起,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评价,这种多元化管理可以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个闪光点,构建对学生的多方位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使学生结合个人特长、个性及个人优势,发展个人优势,同时认识个人发展的弱势,进行弱势提高与改进,在无法提高时能够针对个人优势及弱势在人生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信息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监督学生的生活、学习,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正面的事务上,而不是放在钻管理漏洞满足个人特殊要求方面,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修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信息化对管理者的要求也在提高,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员才能完全掌握信息化的操作系统,才能随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修补漏洞,提高管理效果。

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使用同一本教科书、配备同一个教师,学生学到的东西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在未来会向个性化教育的方向发展。个性化教育并不是鼓励学生离经叛道、与人格格不入,而是针对特有的能力、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学生的发展才会是他个人可发展程度的最大化发展。

在教育时,学生的个性优势、弱势在哪儿,如何在学生呈现的状态中发现他的优势、弱势,针对学生个体,如何给出适合个人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些都是未来教育中应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者,在学生生活中每个事件发生时都要快速反应、正确反应,找出事件中学生真正需要教育的地方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

三、心理辅导体系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每个人的压力都在增加,学习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方方面面的压力都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一部分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使个人在某些方面主动进步;也有很多压力使个人的发展受到阻碍,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基本生活。因此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个人健康指标中不可或缺的指标,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指标的重要程度会逐年提高。

在校生的学习、就业、升学压力都很大,同年龄段的人员聚集到一起,竞争无时无刻不存在,压力也就随时会出现。面对这些压力,很多高等学校的学生一样无法及时排解,有些学生面对压力甚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排解,所以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也需要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可以帮助学生排解不必要的或无能为力的压力,使高校学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将各种压力转化为个人提高、个人发展的动力;如果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不能帮助学生排解不必要的或学生自身无法排解的压力,个别学生就可能进入一种病态的精神世界,而一个精神进入病态的个人,掌握的技能越多,个人能力越强,未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越大。所以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四、经验交流广泛化

人的管理既有科学的方法,也要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如果想快速进入有效管理阶段,必须与其他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有经验的管理人员需要有效地表达,而汲取经验的管理人员需要正确地转化,双方都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能完成经验的有效交流。这也要求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到学生教育效果的好坏,因此,提高学生教育效果,就需要提高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小菊 刘巧玲《基于以人为本观念的新时期大学生管理》.教育与职业,2013年10月。

[2]李婉婷《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人事制度的若干思考》.林区教学,2011年1月。

[3]戴志伟 尹辉《论大学生管理的三种模式类型》.学术论坛,2013年,5期。

上一篇:小小理科男,情趣盎然 下一篇: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