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下体育消费特征及其发展对策思考

时间:2022-10-04 03:52:44

消费社会下体育消费特征及其发展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知识社会转型创造了一种新的沟通系统,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转型演绎出一种新的消费社会逻辑,在这双重影响之下使得转型时期我国体育消费特征表现为一种稀缺性的时间特征,使得城市的体育消费出现失衡,但也促使农村的体育消费取得起步与发展。面对这样的特征,本文提出我国体育消费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社会转型 体育消费 特征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体育消费变化

回溯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型,人们的工作场所从农村作坊转向城镇工厂,城市化进程开始演绎,市场化的力量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得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新技术不断出现,于是,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产业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他们思想活跃并富有创造性,经常自发地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来度过工作时间之外的闲暇,就这样一些具有特点的、小规模的大众体育休闲消费活动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进入20世纪,科技革命的爆发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完善的商业化逻辑体系推动着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使得都市的器物设备、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及价值观念都具有现代化的商品逻辑。当一大批带有浓厚商业气息的体育休闲设施、主题公园、剧院等消费场所被修建以后,休闲娱乐消费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体育消费的内容也随之日趋丰富。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型表现为社会活动重心从组织物质产品的“生产社会”变成消费物质产品的“消费社会”,丰裕的、层出不穷的社会产品使得人们不断地转换消费方式来适应消费社会的节奏,从而能够充分地享受各种富有创造性的体育消费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可以说,每一次社会转型都赋予了体育消费新的内容、新的意义并表现出新的社会特征,特别是处于当下的、不同于一般发展进程的中国社会而言,其表现出来的社会特征更加复杂,有待于深入探究,及时应对与顺导,以推进社会的顺利转型。

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征

(一)信息化与知识化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20世纪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这时,由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信息所组成的遍布全球的巨大信息资源网塑造了一个新的沟通系统,处于此系统之中,人们的工作场所开始从工厂向家庭转变,生产工具从普通的动力性、机械性工具朝着高效能的、高智能的计算机工具转变,人们超越了原有的、单纯的机器操作的控制,拥有了更多的自来从事知识和信息生产,并通过知识生产来促进物质生产,使得物质产品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它们所包含的知识量和信息量的多少。但同时,为适应信息化与知识化的需求,人们需要不断学习与补充大量新知识和新信息来对自我进行提升与超越,使得自身始终保持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好地融合于非物质经济之中。于是,随着信息化与知识化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社会的生产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对人的生产”的超越,对劳动力要求的提高。

(二)消费社会的逻辑逐渐成为主导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开篇中曾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质、服务和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现象,它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即生活在物品不断更替换代的现实中。在过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代代相传保存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而在今天我们眼睁睁地看到物的产生、完善和消亡”,这就是消费社会。从鲍德利亚对消费社会的形象描述中来观察我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发现这样的描述可谓恰当、合理与贴切。在各大城市步行街上,商店众多,商品琳琅满目,而人们在逻辑主导下,享受闲暇的同时又在精心选择商品。这就是我国社会现阶段消费景象的真实写照。这些真实的、具体的消费景象形象地展现着我国社会从生产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过程。

在消费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物”不仅包围着人们,而且以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变化,即当各类消费品越来越被细分为不同的类别、等级和档次时,不同阶层的人们可以将自身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自我价值通过所消费的档次和品牌一一对位,从而映射自己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品味与格调。 这时,消费社会就逐渐孕育出一种消费社会的逻辑,处于此逻辑之中的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逐渐表现为一种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而处于此逻辑之中的人们的消费意识也被无限地扩大,最终导致消费行为的改变。

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消费的特征

(一)稀缺的体育消费时间

理论而言,进入知识和信息社会之后,新的沟通系统应该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体育休闲或参与体育消费活动,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社会对人的生产”使得更多的人们会牺牲自己的闲暇时间来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与信息。来自美国统计局的(SPPA)数据表明,1992-2002年期间,涉及所有非知识性获取的休闲消费参与比例都在下降,尤其以积极性体育消费最为明显,下降了10%。这说明时间压力正不断逼近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使得人们在休闲时间的分配上越来越精于算计。Haas, H.(1999)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时间分配上更倾向于自我的学习与知识的获取。同样地,根据我国所现有的、一些不完全的相关统计资料进行研究。较之1996年,我国居民在2000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消费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时间段都呈现绝对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在下午12 -18点这一时间段下降比例最为突出,已经达到19.7%。可以说,转型时期我国体育消费也在面临着一种转型时期所特有的“时间稀缺性”特征。体育消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知识化与信息化的学习时间所挤占。

(二)失衡的城市体育消费

随着我国社会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转型,我国体育消费市场也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据之前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的预测,奥运会在我国举办,将进一步刺激中国人对体育用品的消费,预计我国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销售规模,将在2008年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左右,到2010年,我国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体育用品消费市场。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却因为消费社会逻辑的影响,特别是在快速成长的新富阶层的推动之下,使得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出现失衡,尤其在城市体育消费之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上一篇:生态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生态化转型路径探析 下一篇: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