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操作

时间:2022-10-03 04:51:46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操作

[摘要]小学教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注重采用经历、探索、体验的手段达到学段教学目标,教学中引导学生操作成为主要学习方式。要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为让学生自己领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又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本文对有效操作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有效操作

一、操作要有目的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操作的目的不明确,那么教学中设计的操作就好比是“画蛇添足”,达不到教学目的,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些教师设计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让学生把同样长的三张长方形纸条分别平均2份、4份、6份,并分别取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其涂色部分,至此学生的操作结束。显然,这样的操作只是形式,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这里设计操作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在表示出三个分数后应继续操作,让学生把三张纸条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对齐摆放,或把涂色部分重合,再观察,比较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涂色部分的长度相等时,即1/2=2/4=3/6,至此,这不仅达到了操作的目的之一,而且也达到了目的之二,即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同,为什么会相等呢?要继续引导观察得出:因为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是这张纸条的一半;而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3份,同样都是这张纸条的一半。而这三张纸条的长度相等,涂色部分又都是这张纸条的一半,所以,表示涂色部分的三个分数当然相等。这样,才算达到了使学生从感性上明白这三个分数相等的目的。

二、操作要适时

操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很直观地看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结果,适时地操作还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九年义务新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块长方形铁板,长30厘米,宽20厘米,从四个角切掉边长约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将铁板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毫升?许多学生对此题不理解,当然也就不会解答。我曾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讲解,但效果并不好。后来,我让学生操作:用一张长方形纸代替铁板,量好长度,在四角剪下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后,折成无盖纸盒,再拆开观察,并思考回答:在四角剪掉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后,纸板剩下多少厘米?宽剩下多少厘米?哪个地方的长度是5厘米?答后继续操作:把剪出的图形又折成盒子,标出长、宽、高,想想这个盒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有了操作为基础,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了盒子长、宽、高的数据,当然,求盒子容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操作要有序

有序的操作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无序地操作则可能干扰正常的思维。因此,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有序操作能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由于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之类的问题已有初步认识,再提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会没兴趣的。要让学生明白面、棱的特点,就必须通过操作得出。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要求:(1)摸摸长方体的每个面,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按什么顺序数它的面不会重复?这些面的大小又有什么特点呢?(2)长方体共有几条棱,你是按什么顺序数才使棱的数量不重复,不遗漏的?(3)数顶点,你又准备按什么顺序数?接下来放手让学生做。通过这些诱导性的问题,学生在数面、棱、顶点时,确是找到了一定的顺序。如:数面时,有的标数字,有的按“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对照数,这种对照数的方法,为总结面的特点也做了铺垫。数棱时,有些同学按同一个面的棱数目去数,发现有重复,于是,觉察出按棱的长短分组数才是最好的方法,这也为总结棱的特点起了关键作用。这样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操作,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即教给了学生操作的方法,又培养了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归纳,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真是一举多得。

四、操作要做记录

学生在操作中得出的一些数据,有如科学家做实验得出的数据一样重要。因为,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同学发现规律,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等于做了无用功。因此,操作时,要让学生养成做记录的习惯,时时做个有心人。如:我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在学生明白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后,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记录数据,发现并总结出长方体体积公式。操作时记录:总块数( ),每排块数( ),排数( ),层数( )。然后,数数、想想、算算,最后发现:总块数正好等于每块块数×排数×层数,并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一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记录数据起了关键作用。所以,每次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都要提醒学生,哪些需要记录的,别忘了有序地记下来,便于具体分析和发现规律。

五、操作中要有习惯指导

好说、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专利,尤其是在操作时,更是如此,有的在操作过程中大声喧哗,有的操作完结时,课桌上一片狼籍,若有剪、贴之类,地面上则成了垃圾站等现象屡见不鲜。为避免这些现象,操作前,老师要进行习惯指导。如:守纪律、讲卫生教育,团结协作、愉快合作教育,还要教育学生养成学具摆放有序,操作完毕收拾好学具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浅谈flash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企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