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03 03:25:19

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曲阜师范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情况为背景,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研究了从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的具体步骤及策略。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教学方式、搭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16-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旨在通过该计划树立全面发展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被确立为山东省“蓝黄经济区”理工结合实力型“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013年入选山东卓越工程师计划。本文在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进行探索。

一、探索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生物类本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美国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等著名高校纷纷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经验十分重要,但不能简单照搬他们的经验,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尤其作为地方高校,必须分析自身实际情况,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办学,探索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2]。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建设立足服务山东省“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绿色经济社会建设,汲取孔孟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坚持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建设基本思路是突出生物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遵循理论与实践交融,扩大学科专业视野,紧跟技术最前沿的方针,追求特色发展。建设设想是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山东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山东省“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绿色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人才。

二、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需求和地域资源,结合合作企业经营特色,拓展理论、科研前沿课程设计,加强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建设“专业+实践特长”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工程应用和设计人才;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培养具有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指导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改革与探索的主要内容

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与鲁抗医药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食品工业技术、生物工程卓越等4个教学合作平台。专业课程根据平台设置四个专业课程组,分别面向四个专业方向,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

2.校企联合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及能力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体现“工科背景、理科特色、基础宽、专项强”的培养特色,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突现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观”,体现产学互动、学研互动的“合作学习观”[3]。

3.卓越工程师校内学习培养方案。以生物学科“大类招生”为契机,以“厚基础”、“强实践”、“有特色”为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整合理论课程,减少总体理论授课时数,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的生物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学生的实验技能技术基础,最终通过实例研究,全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通过中心的实习实训,全方位的参与“实验路线制定,工程设计策略实施、调试及运行方案确立”,全面提高工程能力。吸收三、四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开展发酵工艺控制优化等项目,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增强系统解决区域环境问题能力的人才。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我校开展大学生岗位对接“菌种师”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中心的实习实训,通过实验课题学习,将实验与实习环节相贯通,实施“实验教学拓展”工程,通过实施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提出研究方案与讨论、方案实施、研究总结”四个环节,提高其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在企业学习阶段采取校企联合双导师指导的方式,根据由浅入深、层次化和多元化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要求,建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3种实践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引入生物制药车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具体要求:(1)理论教学。探索企业学习新模式,除原来放在现场实施的实践课程外,计划拿出1~2门课程作为试点,放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聘请现场教师授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2)专业实习实训。学生在学完相应专业课后,马上进入制药企业相应车间进行工段实践,从原辅材料的质量控制、制药生产设备,制药生产工艺、药品质量控制,再到制药设备故障诊断、安全生产管理等,全部在生产企业实现实景再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参加实践,实践基地为每5个学生配备现场导师1名,导师全程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并随时指导。(3)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就业环节结合起来,采取“定岗学习”形式,学生在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双导师”指导下在现场完成几方面任务:一是在技术部门担任助理;二是参与现场有关设计任务、规范规章的制定以及技术改造及科研项目等;三是跟班劳动;最后完成毕业设计、专题论文、研究报告等。结合自身爱好进行至少一项技能的培训;联系生产实际,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知识,掌握做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走向工作岗位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人才引进,在职提高、外聘兼职”人才策略,建立一支素质高、校企联合的复合型的教学团队。

(一)完善教师聘任与培训体系

1.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实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培养,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聘任;着重培养出4~5名具有生物工程专业背景或相关专业的,有职业岗位经历、资格和能力的,有一定理论素养、承担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在职专任教师负责,实习、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开展“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优秀青年博士支持计划”,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会。未来3年内,拟培养1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省级教学名师,3~5名年龄在4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引进1~2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2~3名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3名30岁左右的博士充实教学队伍。

(二)完善教师的考核体系

不定期接受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的听课抽查,教案要进行备案和评价,试卷在考试之前也须经过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实践环节的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书面总结,由指导委员会、企业导师和实践学生三方依据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指导效果进行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指导实践的资格。

(三)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提升教师研发能力

设立工程实践教育教改研究项目,鼓励教师通过参与并主持国家、省、学校和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项目,专题研究以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和效果的实施与评价[4]。以“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省级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在做好对外服务和培训的同时增加收益,并将收益向实验室建设倾斜;利用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团队的研发力量不断开发有转让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技术转让和对外合作获得发展资金。

参考文献:

[1]任国领,张虹,张丽霞,,冯伟,徐长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83-4685.

[2]林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23-38.

[3]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6):213-215.

[4]沈家军,凌代俭,邓社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0-201.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部级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山东“蓝黄经济区”理工结合实力型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013年蓝黄“两区”重大课题研究项目:蓝黄“两区”建设战略视野下海洋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20131253);曲阜师范大学教改课题(JG-ZZ12054)。

通讯作者:杨革。

上一篇:《现代控制理论》双语教学探索 下一篇: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