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思考

时间:2022-10-03 12:15:35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思考

制约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持续下降一是耕地资源紧缺,面积不断减少。1998-2004年我国耕地净减少1.*亿亩,全国有14个省(自治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666个县(区)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6亩警戒线。二是耕地质量不高,且持续下降。我国现有的耕地中,高产田占28%、中产田40%、低产田32%。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水资源短缺瓶颈约束日益凸现一是水资源高度短缺,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在仅占全国耕地36%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占总耕地面积64%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只占有19%的水资源,南涝北旱现象十分突出,水早灾害频繁。二是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我国灌溉用水的使用量有4000亿方,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我国生产1公斤粮食要用1立方水,而发达国家只需要0.5立方水。科技进步较慢,服务能力不强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近年来审定推广的高产、超高产作物品种多适宜在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在中低产生产条件下不能发挥高产潜力。高产地区小麦品种数量和类型较多,而在大多数中低产粮食主产区,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数量和类型偏少。二是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下降。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由1999年的125.7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100.5万人。三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的38.2%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粮食物流业发展滞后,抑制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一是部分粮食产销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存在季节性瓶颈制约。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北粮南运”的粮食中,玉米的比重就已经达到70%。特别是东北的玉米和大豆在收获季节主要依靠铁路运输,车皮紧张限制了东北粮食外运,部分东北玉米退出南方一些地区市场。二是低效率的粮食物流业不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扩张。东北玉米和大豆运到广东省的物流费用比美国运到广东还高,以致于部分南方省区的玉米和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满足需求。土地承包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体制性约束一是土地流转不畅,影响粮食稳步增产。如果土地能够稳定地流入种粮大户,则会增强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然而现行土地流转方式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抑制了土地向种田能手和大户集中,不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稳定产量。二是不合理的粮食行政管理体制削弱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粮食管理体制存在两大突出障碍:第一,农田用水产权体制改革不到位。第二,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放大了粮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思路面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思路。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指导方针粮食是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必须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通过政策调整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向粮食生产领域流动,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政府干预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绝不能做出违背市场机制的“逆调节”。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耕地面积减少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单产水平。因此,要坚持科技兴粮的战略指向,增强科技支撑和储备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把粮食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用科技进步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活”的因素,突破土地、水资源等“死”的因素制约。良好的制度设计,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各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树立向制度要能力的观念,进一步深化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各项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各种要素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向主产区和主要品种倾斜相结合的调整方向调整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使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实施差别政策,集中力量,加大对粮食主产省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倾斜,切实保护和调动主产区政府和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优化品种结构,抓好主要粮食品种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体思路是:按照数量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显著加强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稳定数量、重视质量的原则,稳定提高稻谷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统筹兼顾、质量优先的原则,适度加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坚持走集约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基于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国情,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只能走产业化的道路,即用工业化的思维组织粮食生产,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要求,构建新型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在推进粮食产业化的同时,要始终坚持集约经营,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弥补耕地资源总量不足的缺陷。坚持资源节余利用与理储备相结合的可持续增长方式通过强化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使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要素在不断增长过程中得到涵养、储存和蓄集,并在需要之时能够及时释放出来。这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粮食发展方式,能够实现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水”和“藏粮于科技”有机结合的转变。

上一篇:粮食储备和粮价思考 下一篇:粮食储藏技术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