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10-01 01:05:33

探究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为此,本文以吉林工商学院部分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教育为研究课题,通过跟踪比较,研究出比较科学的、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体系,对定性分析创业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科学 调研 定性

21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它所蕴涵的生机和发展趋势势必引发一系列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不仅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教育必将发生深刻变革。作为高等学校,要不断探寻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意识,迎接时代的挑战。

大学生创业教育文化的意义和内容

创业是指创造新的职业,创办新的企业。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由被动求职到主动创业,把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创造价值的创业者。长期以来,大学生毕业去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创业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与农民工进城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差不多。有的为追求生活的稳定和舒适,不愿承担创业的艰辛和风险。有的非常羡慕创业者,自己却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尝试。为此,创设良好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势在必行。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师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包括了校园文化所涵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建设及其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等。而创业教育型的校园文化,应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为学生进行创业提供服务和智力支持。

实践表明,创业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智力因素方面,让学生拥有创业基本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培养学生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勇于抗挫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艰苦创业的能力等。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必须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经过对吉林工商学院计算机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调研走访后,我们认为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专业、学生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在走出校门前较好地对自己在社会中进行定位,在工作中有较好的价值体现。据此,我们研究制订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加快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没有一定数量的创造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聘请了相关专业的成功创业人士和校友为教师,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教师和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变观念。

第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并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其次,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进行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再次,创设环境类课程。环境类课程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尽可能把校园的布局与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创业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如校园创业园区等: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

第三,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首先,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在2006届毕业生中选择了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专项训练,其中一部分学生参加吉林大学举行的编程比赛;另一部分学生根据系里设置的专业创业题目进行集训。这些题目的选择都是经过创业小组教师根据市场调研后精心设计的。其次,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的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研究结果和结论

我们在对吉林工商学院计算机学院2006届和2007届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后,又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创业教育已经显示效果。2006届毕业生王元威同学在大二时接受创业教育后不久,在学校里发起了一个名为“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的社团,该社团的7名成员通过集体学习,共同进步,并在老师的联系和帮助下,先后在几家软件公司进行了实习和实训,并取得了微软认证和软件工程师认证,这在校园里引起了巨大反响。毕业后面对多家公司的录用通知,王元威同学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联合在创业教育时联系的软件公司,提出了新型网站建设体系方案,得到软件公司的认可,并实现了用技术入股,毕业一年后,为公司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工作能力得到认可。

通过一个个成功的事例,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中推行创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专科教育的第四、第五学期进行创业教育是比较合适的。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已经进入到专业学习领域,对专业的实训开展比较迫切,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实践,提早理清思路,为毕业后尽早实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内蒙古社科》,2004(6)。

2.李儒寿:《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探析》,《襄樊学院学报》,2006(6)。

3.徐萍:《个性品质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当代教育论坛》,2006(1)。

4.李石纯:《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5.侯金柱、张骥飞:《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探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科研处)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网络广告受众潜意识 下一篇:双人旱船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