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方 结合实际 特色办学

时间:2022-08-06 06:50:09

立足地方 结合实际 特色办学

摘要:目前,我国媒介市场和新闻教育都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实际上在新闻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上,媒介市场与新闻教育机构一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的新闻类专业只有立足地方,找准市场定位,结合自身的条件,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机遇。

关键词:新闻学 专业建设 实践与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突飞猛进,新闻学教育从单纯培养报纸采编人员到全面培养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网络传播到广告经营等多种专业人才;专业教学点也遍布全国各类高校,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最新数据,全国设有新闻类院系的高校由1999年前的66所100多个专业点,增加到2008年的300多所877个专业点,在校生达13万多人。

新闻类专业点“超常规”发展的问题引起了新闻学界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新闻院系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媒体又抱怨他们所要的人才难觅,大多数专家认为,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数量大,质量差,但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新闻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因此这并不意味着新闻人才的绝对过剩,只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过剩。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的新闻类专业,只要转变办学思路,结合自身实际,同样能把新闻类专业办得有声有色。

绵阳师范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成立刚刚6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新专业,但连续几届的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签约率都达到90%,就业情况喜人。作为一名在新闻一线工作过多年而转至教学岗位的新闻人,笔者深深感到:新闻传播院系及新闻学科在这种迅速发展的繁荣表象下,有很多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并应设法加以改进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精神和新闻敏锐意识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绵阳师范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四川本地而且以农村学生居多,与社会接触较少,大多数学生上学之前对新闻没有实质性的接触,特别是他们对新闻记者的使命和责任缺乏认识,即使有的学生了解一些记者的情况,但大多是比较盲目且零乱分散的,新闻和新闻事业在他们面前还是一片全新而又陌生的天地。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新闻意识和良好的新闻习惯,对学生进行新闻职业精神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邀请了有社会影响的新闻工作者来现身说法,指导学生讨论优秀记者的事迹,观摩一些国内外经典新闻作品或新闻栏目,举行记者节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献身新闻事业的理想和抱负。从大一入学开始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坚持观看《新闻联播》和《四川新闻》,阅读《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浏览国际互联网,以增强学生良好的新闻意识;组织学生就重大突发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和报道训练,鼓励学生对各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课余时间学生随身携带记录本和照相机,时刻准备捕捉各类新闻材料并整理写作,以宿舍为单位自办刊物和组织报纸网络版,由学生采写新闻、评选新闻条目及版面,教师予以指导,通过校报、院刊、校广电中心以及与社会的广泛接触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掌握新闻专业理念,增强新闻敏感和悟性,养成良好的新闻思维和新闻习惯。

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对外合作

绵阳师范学院地理位置偏远,远离省会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一城市中高校数量较少,很难聘请到业界前沿人士、重要媒体、重要新闻从业人员来给同学们讲课,传播国内外媒体中出现的新动向,容易造成学生视野狭窄、信息闭塞、资源缺乏的问题,但如今,媒体异常发达,互联网使世界浓缩为一个“村落”,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敏锐度和发挥导向作用,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盯紧中外媒体的最新动态,为同学收集各方信息,并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不断探讨业界前沿动态与问题,让学生跳出书本、胸怀全局,时刻了解新闻界的发展动态。一方面邀请省外同行、省内同行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一方面邀请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何大新、德阳电视台台长曾华、国家一级编剧杨江源等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述新闻实践中的学问,另外我们也联合地方媒体开展业务活动、制作影视产品,由绵阳电视台和我院师生合作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羌山新绿》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电视节目优秀奖”。

结合教育特色,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新闻传播教育虽然渐渐脱离了以往胡同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仍然不为媒体所青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新闻院系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有缺陷,师资跟不上,基础课和人文、社会学科开设不够。每年都有新的教材问世,但真正新的内容并不多,如关于新闻的价值问题,新闻理论要讲,新闻采访和写作要讲,新闻史论课同样要讲;除此之外,各门课的相互交叉或互不连通情况也严重存在,这些内容既有重复的时候,也有脱节的时候,造成了学生的厌课情绪,我们采用了对课时进行压缩的方式,特别是对一些业务课的开设,有些主干课程由原来的40个学时压缩到32个学时,同时增加了选修课程,这样课程设置的好处就是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更精深的新闻理论知识,增强学生最基本的新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学时的缩短增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有利于用这些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还可以用来做社会实践,增强动手操作能力。部分学生对于本专业以外的基础选修课缺乏重视或兴趣不高,学校在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这些基础选修课程知识独立于新闻专业知识之外,给学生造成了这些课程与新闻毫不相干的误解,只为修学分而学。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讲授时,融合新闻报道来讲授基本理论,例如在对学生讲授民俗学课程时,教学重点应放在大众传媒对富有新闻价值的地域民俗世象的报道规律上,并结合具体稿件来阐释民俗新闻的报道原则和报道方式,变民俗学等孤立课程为与新闻紧密相连的学科,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学科基本理论如何应用于新闻实践的理解和认识。有些新闻院校将各类媒体专业课程划分过细,不利于媒体所需人才的培养,也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借鉴其他大学的经验,考虑开设媒体融合课程,即在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根据不同媒体的各自特点,采制相应的新闻稿件,以培养学生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和能力,融合适应不同媒体需要的业务技巧。

如今进入信息时代,急切呼唤大量有其他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新闻人才,新设新闻专业或相对弱势的院校的新闻专业也可以走出自己的特色,创办特色新闻专业。这几年来,我们的新闻教育在“宽口径、厚基础,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上作了一些尝试,而具体操作上,有些院系也就是增开几门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基础性课程。客观地说,这些课程充其量也只能起到“扫盲”作用。当然,这样的改革对于新闻教育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不是这样,它要求所培养的人才除具有新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它适合于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新闻工作。作为师范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我们虽然没有多少优势,但在教育领域的资源则相当雄厚,而且这类资源又是新闻传播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整合其他强势学科创办的教育新闻专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及全国各地教育电视台共同协办的“2008全国校园影像交流节暨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展”上,绵阳师范学院参赛的学生作品荣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优秀奖十九项。这说明对于新设新闻专业的院校来说,只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培养目标,采用差异化竞争的策略,还是会有所作为的。

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就业

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摇篮,新闻学类专业自然受到考生和家长的追捧,每年都有大量考生报考,而录取竞争也极为激烈。但新闻学类毕业生正在无奈地遭遇着就业瓶颈――毕业生到对口媒体单位就业的比例持续低迷,而且这种尴尬的局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个普通师范院校的新闻专业,一方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长量力而行,在招生之前就对适合本院系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地区和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作详细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有方向性地安排学生实习,从而把教学和就业联系起来。我们坚持每年到相关单位调研考察、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就业推荐工作,按我们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媒体需求在新闻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学院与中央、省内和地方媒体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一些新闻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实训就业基地;另一方面则是和媒体以外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根据它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并在适当的时候派学生深入长虹集团电视台、长虹企划部实习工作,从而把学习和工作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动力,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瞄准大的新闻单位搞合作,还要注意基层新闻单位的需求,全方位出击,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打开对外的大门。

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控制在报纸2000种左右;期刊8400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个。媒体数量稳定,近期也不会出现爆炸性发展,但从新闻与传播专业来看,区县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的事实存在;全国上千万的企事业单位因为缺少网络编辑人才而大伤脑筋,新闻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这些岗位上游刃有余地工作。主流的新闻媒体需求有限,普通院校新闻专业学生常常不能到知名媒体、主流媒体工作,但是还有许多其他行业非常欢迎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便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虽然我国媒体的数量基本稳定,但是还有很多的类媒体大量存在,比如被行政上撤销的县级报刊甚至是街道报刊还以不公开发行的方式存在着,它们需要相当一部分新闻专业的学生,而一些知名院校的学生对这类媒体是不屑一顾的。大量的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企业报或企业刊物,即使没有企业报或刊物的企业也需要对内对外传播信息,也非常需要新闻专业学生的加盟。任何组织都需要有能力做文字工作的人,相对于中文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写、能说,而且普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在应对这类需求时,新闻专业的学生同样具有很大的优势。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沿海大城市,很少有从一开始就考虑去小城市或者县级市甚至农村的。所以普通院校的新闻专业可以把这一块需求作为自己的目标。

从这几年毕业生的就业走向来看,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从事各媒体的实际操作工作。这里有两类,一类为采写、编辑摄像和网页制作等,另一类是校对、版式设计、发行、评报、审读和广告业务等;而更多的毕业生在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城市的社区、农村的乡镇及自然村从事宣传、文秘、内部资料的编辑、出版、发行及新闻通讯报道或者跨专业就业。到目前为止,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每班签约的大概有20个同学,签约的单位是绵阳周边的县级电视台和一些杂志社、传播公司。依照往常的规律来看,5月份才是新闻系应聘的最高峰,所以毕业生的当务之急是要抓紧机会到大媒体实习,增加媒体经验,并同时在英语、社会沟通能力等素质上进行自我增值。

总之,新闻院系只要放开眼界,不拘泥于传统的媒体,积极联系社会,按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新闻专业的学生同样是大有机会的。在传统媒体趋于饱和的条件下,新闻专业尤其是普通院校的新闻专业只要放开思路,就能避开激烈的竞争,获得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刘存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浅议》,《江苏高教》,2001(5)。

2.童兵、高金萍:《21世纪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趋势初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何梓华:《中国新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6年版。

4.郭光华、何洪亮:《“订单式”培养方式给新闻教育的启示》,《新闻战线》,2006(10)。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编校:郑 艳

上一篇:以创新思维写好经济新闻 下一篇:论西部高校在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