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9-29 07:27:32

探究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16-02

1.探究实验课堂教学的策略

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对学生实验技能目标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新课标创造性的将以往隐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技能充分挖掘出来,在高中阶段大力培养。化学实验设计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分析近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利用实验材料,得出科学结论。这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运用文字和图表中蕴藏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转换,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能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流畅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科学组织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效率

探究性实验之所以在有些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完成一个探究性实验所花的时间太长。而且由于学生自身化学知识的局限性,他们在提出假设和设计方案时很可能犯科学性错误,任由学生自主实验可能在课堂纪律上也可能不好控制。鉴于以上几点,部分学校和老师担心做探究性实验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也没能掌握到知识。其实,我们通过精心的组织是可以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效率的。

教学中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在实施方案时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会使学生积极认真的面对实验以寻求实验结果。教师提供的引导也补充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路来提出假设和设计方案,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猜想而浪费时间。从此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经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这个探究性实验就变得很紧凑,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3.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问题能培养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驶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可以得到反证,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探究机会少,但机械重复地听、记和练过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导致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约25%是减弱,约30%说不清。因此,要在平时教学的准备、理解(或建立表征)和应用3个阶段中,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或将某些活动加以修改,以便让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参与逼真的科学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即所有人经过努力都会得出"哇"的惊喜。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1 改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良好的角色转换机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最优化理论,培养学生从“仓库式”(积累贮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采撷酿造式)学习,让学生自我酿"蜜",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技能。

4.2 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主体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发散思维,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合理的解释。

5.正确提出合作学习的问题

5.1 问题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

5.2 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化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有,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次。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采取讲授法或直接提问的方式进行。

5.3 问题要设计。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和层次性。开展活动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两点:(1)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教师一提出问题,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来不及思考问题,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秀生一言堂,或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应该是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2)教师要整体巡视。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整体监控。要深入到学生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教师不应只对某一个小组进行长时间的指导,以免忽略其他小组的活动。

上一篇:加强道德诚信建设 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下一篇: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