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2-09-28 05:26:31

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

阅读是什么?阅读本该是个体面对文本以自我感悟为主的思维过程,教师怎可越俎代庖,好为人师?一切都应从学生需求出发,学生的求知需求、自我发展需求就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这些需求并非时刻显性地表现在外,面对具体的文本,这些需求是不自觉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以文本为媒介,激发他们处于不自觉状态的需求。从学生的发展来讲,需求不能总是停留在低层次,教师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发展,深化学生的需求,教育的终极关怀是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教师应将阅读教学收束于学生人格的重构,升华学生的需求。

一、精心设计,激发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扶持,获取并维护自尊,对己对人对事变化有所了解,自我价值实现,这些是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同宝藏,学生的这些需求在阅读教学中等待老师去激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驰骋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需求,只有精心设计好导语、朗读、活动等,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老人与海》的导语设计:

“人总要在挫折与困境中才能成长,没有风雨的侵袭,种子不会破土,没有烈火的焚烧,石灰不会洁白,没有千万次的雕琢,钻石不会璀璨。爱迪生是在耳聋之后不畏艰难成为大发明家的,司马迁是在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创作出《史记》的,高尔基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刚刚起步,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苦与失败,我们应当像桑地亚哥那样大声地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优美的文辞,张扬激昂的情感,这样的导语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我被如诗的表达吸引了。”“我被富于激情的演讲感染了。”“我想了解桑地亚哥这个人,想读一读《老人与海》这篇小说。”

《雨巷》的朗读设计:

“同学们,诗歌是最见情见性的文学样式,朗诵诗歌很能体现出朗诵者对诗歌的理解,你能以你的方式来试试吗?”

诵读流程安排:

集体读(找感觉)――小组读(形成个性)――个别读(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要试一试,我应该读得好的,我有经验。”“我要读好,不然太没面子了。”“我其实也可以读得好,只是胆子太小了,唉,我应该大胆举手。”“读了之后我有一个疑问:作者写一个姑娘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促进交流,深化需求

需求不能停留于浅显的层面,“最近发展区”需要拓宽,以非说教的方式让学生的需求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深化,是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交流中,“我感兴趣”“我想知道怎么回事”将被“他的观点有没有合理性”“我想以无懈可击的理由来阐述我的观点”等替代。随着交流的展开,学生的需求必然会不断深化。交流的意义绝不止于沟通,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学生的需求,为提高思维能力创造条件。促进交流,可进行这样的尝试。

1.读评结合。

读的方式有多种,课堂上琅琅书声已不多闻,而对于“读”的评论就更少。以读为主,读评结合,是很能促进交流的,从而推动需求的进一步深化。

《登高》是杜甫的名篇,可以齐读、男女读、领读、范读、个别读。边读边评,读评结合。评判者(学生)的慧眼自然会发现“读”的问题,自然不会认为只要读准字音就是最好,必定会在节奏、情感等方面提出看法。这些外在的评判与自身的朗读实践,便推动着阅读需求一步步向纵深发展,完成“我要读准字音――我要读准停顿节奏――我要读出情感与气势――我要――”的演变。

2.思评结合。

“读”为“思”提供了物质基础,“思”的实质就是解读。在个体解读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也会促进阅读需求的深化。

读《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可以批注的方式来进行个体解读和感悟。批人物性格,批用词用句,批艺术手法。然而一家之言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批注,是否可以理解得更深,如果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对不同个体的解读成果进行评价和借鉴,则又可以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促进进一步品读的欲望。或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每人提出问题并相互切磋解答,然后选定本组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范围内的集体探究。低层次的、浅显的问题,自然会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解决,留下更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或指派探究题到小组,小组内部分工合作。从个体而言,接受的任务也许是超出以往经验的,但在一个群体中,必定会产生被人认可、维护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也促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解读需求,努力去完成指派的任务。

3.说评结合。

如果说“读”是输入,“思”是加工,那么“说”就是输出了。组织学生针对本人或小组探究的问题,发表探究成果;组织学生或小组间对别人发表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质疑;将交流放置到相对小组更大的空间里,更能促进需求的深化。经过小组集体筛选讨论的问题,凝聚了小组集体智慧的成果,自然是上了档次,被认可则激发出进一步探究的热情,被否定则顽强地重新审视,力争下次东山再起。评论中规中矩,自然会获得赞赏的眼光;评论不获认同,也能退而自思,发现自己的不足。总而言之,学生的需求在交流中得到了深化。

三、人格构建,升华需求

教育三维目标理论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极目标,文质兼美的文本价值指向,应是有益于阅读者的人生。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拓展与修正的过程,形成一个不断建构的系统。建构人格,升华需求,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始终关注学生的需求,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让我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搞好语文阅读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

上一篇:尚雯婕 音乐视觉化的女王之路 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早读课自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