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对话”过程

时间:2022-07-14 12:23:43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对话”过程

对话,是人类社会中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融合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知识、情感、理论等方面的交流,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条件。如何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以苏教版教材为载体,较好地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达到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近半年(一学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识、去实践、去提高。

一、“对话”与“问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什么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人(学生)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家境不同,社会关系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生长经历不同,人际关系不同……怎么能像我们多少年以来长期形成的那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呢?”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对话理念,有着新颖的教学观念和先进的教学实践。必须强调,这里的“对话”与过去常讲的师生“问答”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我们过去常说的师生之间的“问答”,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反映不出来,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的学习是无从谈起,是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的陈旧教学模式。尽管有时还被冠以“启发式”、“愉快式”等名称,但其实质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老框框、俗套套。“对话”则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既然是对话,那就必须有相互之间的平等性、自由性、自主性、合作性、探讨性。因此“对话”与“问答”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不能以“问答”来替代“对话”。

二、“倾听权”与“言说权”

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育观念的影响与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家长交代学生到学校上课要注意“听讲”;老师常对家长说,你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课”;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常写道:“×××注意听讲”,总之,学生“倾听权”十分重要。阅读教学中“对话”则不同了,它不仅要维护学生的“倾听权”,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学生的“言说权”。因为是“对话”,因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大脑受到信息刺激后会不断相应地反应,所以,学生一方面是“听”,是“看”,通过听觉、视觉(盲人还可以是触觉)输入语文信息,另一方面经过大脑思维就要把输入的语文信息整合、分析、提升,随即输出。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思维活动,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过程。

然而,原先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自身真正意义的完整的“阅读”机会是非常少甚至没有的,即使有时有一点“阅读。”学生面对的往往也不是课文(文本)本身,而主要是“揣摩”教材的编撰者(请注意:不是教材的作者,往往是“教参”的撰写人)对课文(文本)的“分析”以及“思考和练习。”没有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去触及文本,用自己的心去抚摩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说到底,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对阅读作品的“倾听”之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如何“自主”?如何“合作”?如何“探究”?“对话”的教学理念从模式上界定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的地位,赋与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言说”的权力,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养成的机会和途径。根据“对话”的理念,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以一个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态、心理发育状态,以一个学习的主人公与教材(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因为是对话,学生就可能有也应该有以自身的个性化特征对文本的自由的阐释,自主的评价,自觉地反思。学生在这种阐释、评价、反思中,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才可能得到张扬。

可以设想,如果仅仅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与“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去思考,去回答问题,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从何谈起?因此,我们这里的“对话”,就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激发学生把这种独特感受和体验“说”出来。其实,写作教学也应该在“对话”方面下功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激发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我们的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何尝不是让学生与话题、题目、材料(文本)对话,让学生真情真意的“言说”呢?

三、“对话过程”中的四个步骤

在阅读教学的“对话”实践中,不能一说到“对话”就笼统地认为就是让学生“说”。在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教师既要以一个平常人,以一个与学生平等人的心态出发去参与教学,还应充分发挥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苏教版教材有利于学生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优势,初步形成了阅读教学“对话”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有一定的共性意义。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母语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从生活从情感上找出文本与学生、与教师之间最恰切的切入点,千方百计使学生(教师)看到文本题目之后有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有一种通过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不需他人相助去领略、体验、感受文本思想、知识、情感的阅读冲动。要做到这些,就要根据七年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创设一种情景,让他们在这种情景之中去思考、去想象,从而十分自然地、自觉自愿地、迫不及待地进入阅读之中。我们这里的“创设”,不仅只是教师依据参考书去脱离学生实际进行设想,更重要的是非常尊重学生,以他们十二三岁青少年的眼光看到文本题目时的那一刹那间最原始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这些想法,从文本题目上进行对话交流。通过一些看似浅表,其实符合七年级青少年个性特征的阅读情景与文本题目对话的创设,充分激发师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第二步,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读通读顺读懂。这是整体感知乃至阅读(文本对话)全过程的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所有的对话都无从谈起。

(2)内容感知。文本写了一件什么事,记了一个(或几个)什么人,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什么知识、什么建筑物、什么物体,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看法等,与文本之间进行思想认知方面的交流对话。

(3)情感感知。文本通过叙事写人、说明议论、随笔漫谈,渗透了文本作者的一种什么情绪、什么感受、什么情调、什么感叹等,从人文情感上与文本之间进行交流对话。

第三步,细读精读,深入感知。文本为了叙事写人,为了说明议论,为了抒感而用了怎样的巧妙构思,用了哪些精妙的语言。师生通过对句段、语段的思考揣摸,对比研讨,从文学艺术上与文本之间进行交流对话。

第四步,研读反思,实现阅读价值。阅读是什么?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阅读是与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读书(阅读文本)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回答”教师的提问?是为了中考、高考考出高分数?绝不是。读书(阅读文本)是为了长知识,增见识,丰富情感,健全人格,使人成为一个能创造较大社会价值的人。正是基于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摒弃原来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须正本清源,走出阅读教学狭窄的独木桥,踏上让人读了书就有实用的康庄大道。文本中所反映的事真实吗?所写的人可感吗?所议的理科学吗?所抒的情健康吗?你读了此文有长进吗?有启示吗?受感染、受教育了吗?你是不是不同意文本的理?能从文本中的事、人、情、理中享受美并产生新的认知、新的情感吗?……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这种对话,才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才是实现了阅读的价值,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师生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人生意境。这样的阅读,师生能不喜爱、不向往、不追求吗?看看近年来各省市的语文中考试题吧,越是体现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试题,就越是实现了“对话”的理念。可以说,学生在语文中考时答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彻底脱离了教师完完全全自主地与试题中句、段、文等形式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从字、词、句、段、篇的对话,到思想内容的对话;从人文情感的对话,到构思技巧和语言艺术的对话,从人生感悟、分析社会、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对话,到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中与话题、与材料的对话,学生在思索,在探究,在创新,他们大胆地亮观点,清晰地说看法,透彻地讲道理,把自己思索、探究、创新的成果通过笔端反馈给试卷,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自主、平等的对话。可以说,平时这种对话训练得越多,中考时就越能得心应手。

笔者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使用苏教版教材尽管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但其中体现的“文本对话”理念,已经在教学实践中显示了它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师生在这种“对话”中实现了平等,在这种“平等”中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中激发了对阅读的兴趣,实现了对阅读价值的提升。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 下一篇: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