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07-04 08:24:15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充分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文本是阅读课堂的纽带,师生的互动是教学方式,在交流合作、沟通对话中体味感悟,达到共同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指导,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切入点。通过一定手段,把兴趣从彼物迁移到此物上来,使阅读教学饶有趣味,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把阅读中尝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注重生活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有些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春”,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相吻合。为此,我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章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才能从心里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指导课外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甚至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四、注重情感体验阅读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总目标”中,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其中一项;在“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体验”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特点”,而且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诱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可推动学生积极地感悟和吸收文本语言,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如《背影》,先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再去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父爱的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五、注重略读、精读

关于精读和略读,夏■尊先生有一非常精辟的观点:“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只要好好阅就行;像国语、英文两门语言文字的功课,应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阅不够,该好好读。”这里的“阅”,大概指的就是“略读”,读,指的就是“精读”了,语文的阅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是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懂得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了理解文章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的吟,文要周回的默读,小说要耐心的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有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注重质疑阅读

质疑阅读法是指在阅读中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一种读书方法。质疑,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找出正确的答案,从而使视野开阔而深入。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拨。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语,教参均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一学生对此不赞同:“桃源人已与外界隔绝,他们又怎知秦已灭亡,早已改朝换代了呢?他们应问现在是秦几世了。”的确,这样理解更好。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应该说质疑不是终结,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创新潜能才会不断被挖掘、发挥。

总之,阅读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新教学改革中,准确把握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积极探索阅读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上一篇:让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地 下一篇:谈合作学习在体育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