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8 09:56:08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中学语文预习的重要性入手,对语文预习的内容及学生预习能力培养急性了研究和探索。提出培养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而迁移到课外研究性阅读,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成为个人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

关键词:中学语文 预习 能力

一、语文学科预习的重要性

语文科的教材,是一篇篇文章,文章作为言语作品包含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不管是哪方面的吸收都必须由学生独立进行。就言语内容来说,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物化,要理解其内容,必须由表层的语言符号深入到内部的意蕴情味,它需要读者潜心阅读,与作者及文中人物对话,作情感思想的交流。这是教师的讲代替不了的。同时,由于“言不称意”,“意不逮物”的言语痛苦,文章含有未定点空白点,具有召唤结构,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认为,任何文学的文本都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作品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结化的环节’,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课文在未经学生阅读前具有不确定性,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只有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将未定点、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明确化,课文意义才得以实现。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并非教师代替得了的。学生若没有预习,直接听教师讲授,也是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而语文科,一定要每个学生充分预习了,内化了教材,才能实现教学目的。

二、语文预习的内容

语文预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即体会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层次上,应该尝试了解言语的深层.意蕴,运用自己既有的认知结构,填补文本的空白,确定文本的意义,排除多义性,并做有个人特点的创造性解读。在对言语形式的把握上,不能止步于了解而已,而必须开动脑筋,比较分析、综合、体味言语形式的表现力,尝试着欣赏与评价。因为学生在阅读课文前,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积累了十几年母语运用经验及十年左右的语文学习体验,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尝试自己独立探索、琢磨言语的奥秘。

三、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1、引导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并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

布鲁纳说:“要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不仅要讲道理,还要用名人学者重视预习及独立阅读思考写笔记的生动故事来证明,以及让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介绍预习的心得,要让学生感受到预习是文章学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从而认真对待积极投入。

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从而对其产生兴趣,是间接兴趣。要转化为直接兴趣,使兴趣持久稳定还需要个体对语文本身产生求知欲。教师一方面要提醒学生留心记下自读时产生的认知需求,如文中的事实、观念、情感及言语形式与自己脑中既有图式产生共鸣或发生冲突时,就产生了极愉悦或不和谐的状态,就可以认真探究。探究不得就可以写在纸条上,包括需要教师指导的思路方法及相关知识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发现课文精要的有关矛盾特性,多种选择令人迷惑的点面,抛给学生,以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使之产生疑问、困惑、混乱,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努力协调认知的不和谐状态。例如学习《荷塘月色》“月光下的荷塘”,预习设问:按一般写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似的”,可作者写成“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你觉得效果有何不同?通过将常规写法与课文特殊写法的对照,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探究言语形式在表情达意上的奥秘,获得言语认知需要的满足,产生兴趣。

2、加强学生言语审美的实践,增添预习的新意

让学生直接对预习产生兴趣,还得靠预习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加强学生言语审美的实践,就是让学生多通过对言语形式的比较、咀嚼,感受言语中形象与意境的变换,深刻体会言语中的情感,深刻领悟言语深层意蕴。教师在预习的设计与组织上增些新意,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厌旧图新,追求新奇是人的本质与天性,凡是新的事物、新的形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喜欢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语文的生动性、预习内容的新颖性、预习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在预习的引入上,就可采取多种方式引起兴趣,可以是一两句哲理、一件特定的实物、有关课文的一个悬念、一个争论点。当然这些方法是切合内容并且是简短精彩的。在预习的内容与形式上,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捕捉词句画出简易图,或根据课文彩插图构思能表达情感的词句,或将课后诗文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风格写法上的差异旨趣等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预习的思想上,鼓励学生勇于批判,不尽信权威,敢于对预习中不感兴趣乃至不认同的部分进行审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预习内容形式新颖别致,预习思想民主开放,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3、落实学生的言语交往,肯定其点滴进步。

学生喜欢在同龄人中进行思想交往,有个学生谈预习时说:“我在集体中学习感到快乐,能与同学作思想上的接触,常常有意外的收获。”另有学生说:“在与学生讨论时,我十分激动,希望他们听听我的看法。”这是学生在言语交往中的肺腑之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言语交往的快乐。让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因为言语交往的需要与刺激而认真预习课文。教师可设四人为小组,安排负责的组长,两人为小队,组长负责每个组员都要参与讨论,调控讨论的进程、效果,并督促组员作简要记录,向教师汇报言语交往的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经验共享,产生对预习的兴趣。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付出劳动,期望自己有所长进,追求成功,避免失败,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只要有一点点可取之处或进步之点,都要热情地鼓励与肯定,再提出进一步要求,在讲评预习作业时,教师应肯定理解基本到位而表述角度有差异的答法。这样学生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就有独创成功的,成功又促进兴趣的增长。

结语:教师更好了解学生的心理因素,就能因势利导,安排预习,借用外部教学条件激起学生内部的心智活动,使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进入预习。

上一篇:学习适应性、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下一篇: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需要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