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建设

时间:2022-09-27 05:27:34

创新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建设

所谓“法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积淀于一个国家、地区,并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首要倡导法治文化,而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法治精神就很难延续传承,更谈不上提高社会法治化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推进法治建设,必须以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法治文化为前提。

一、创新法治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指南。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法治文化创新才会有明确的理论导航,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才能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法治这些关键问题。

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就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主题。为此,我们必须把法治文化的创新纳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轨道,致力于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形成以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来引导、规范、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新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聚焦民主和民生问题,关注人权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法治文化的创新,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审视、反思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灵魂。

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新发展。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体现在法治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精神是人民当家作主,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核心价值在于人民民主制度,而这一切。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因此,我们创新法治文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所倡导的法治文化,是党领导下的,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独特之处、创新之处。

二、创新法治文化,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博采外来文化之长

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既具有人类文化的某些共性,也具有特定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所以,我们的法治文化创新,应坚持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域外、移植与革新相结合的思路,使法治文化建设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

深入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无法治文化传统,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如战国时法家的思想,儒家学说中包涵的与法治有关的“宽容”理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体现的与法治相关的诚信精神,“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所具有的对法治的民本要求,“天下大同”所包含的对法治之合理秩序的理想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利用来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现代化服务,只有不断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能使我们所要建设的法治文化始终保持民族性和先进性。

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进行创新。推进法治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及时了解掌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积极抢占法治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与世界法治文化的交融中扬弃升华。对外来的法治文化要进行具体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在民商法、经济法、环境法等我国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应本着谦虚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研究这些法律所赖以成长的文化土壤,为加快我国相应领域的法治文化建设汲取营养。

善于从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进行创新。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实践活动,是法治文化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法治文化的创新必须努力保持与时代同步,落后于时代或者超越现实发展阶段都是不可取的。为此,要认真总结实践的新鲜经验,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保持法治文化的鲜明时代特征。同时,要从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突出的法律保障问题,不断充实法治文化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地域的健康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三、创新法治文化,要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路子,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创新法治文化必须以这些精神为指针,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路子,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创新。从1986年开始,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法活动,我国法治文化培育及法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少地方在普法活动中一直把重点放在对现行法律,特别是对实体法的知晓和遵守上,没有把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观念放在重要位置。造成一些公民只单纯掌握零星的法律条文,对法律知识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法治时早就强调,法治教育的内容不单单是法律知识的宣传,更重要的是法治观念的启蒙。为此,我们应当在法制教育的内容上创新,由单纯地灌输法律条文转变为重点加强法治观念的宣传教育。通过法治文化的培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和以秩序、平等、公平、正义为目的的法治价值观念,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增进理解、增强信心,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信仰法、崇尚法、遵守法的氛围。

在宣传教育的手段上创新。首先要适应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一些地方的说教式、灌输式、被动式普法活动向文化熏陶、感性共鸣、理性思考、交流互动、自觉接受的形式转化。使法治观念、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其次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进传统的法制宣传方法和模式,推进法治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的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除了运用传统的手段宣传法治文化,还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把法治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法治文化的新阵地,加强法治教育的新平台,扩大法治文化交流的新渠道。

在宣传教育的机制上创新。首先要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社会文化工作范畴,当作一项文化事业来做,寓于地方发展的大局,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打破为了宣传教育而进行宣传教育的旧思路,把枯燥的法制宣传教育办成快乐的法治文化普及活动,以赢得广大公民的主动参与,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其次要紧密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公民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因此,必须结合人民群众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把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渗透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中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逐步培育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第三,要贴近现实,关注民生,使普通公民真正感到法律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助与指南,自觉地养成法治意识。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应认真倾听普通公民的呼声,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准确把握社会的热点,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断充实法治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其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公民法治观念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白下区委政法委)

上一篇: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下一篇:理性认识“高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