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经济主义下音乐教育境遇的思考

时间:2022-09-27 12:30:48

对教育经济主义下音乐教育境遇的思考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日益盘互交错,教育经济主义正是教育与经济两个范畴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互动的产物。简而言之,教育经济主义重视教育对科技型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上到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下到学生家长,更加明确了教育的直接目的,教育经济主义几乎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方针。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启美扬善的人文价值,由于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技术型人才的价值构建,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经常被冷眼相待,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人文精神的淡化。本文试图从教育经济主义的背景出发,坚持教育应立足于学生全面人格的构建,来讨论当今音乐教育的境遇。再通过反思历史,说明音乐教育在完善人格中的价值意义,希冀国家与社会能够给予音乐教育应有的重视。

一、教育经济主义下音乐教育的境遇

1、教育经济主义概略及其在中国

教育经济主义勃发于20世纪60年代,隆盛于80年代,可以说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毕淑之、王义高,当今设计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推出的系统而极富影响的“人力资本理论”,“即教育是一种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直接给劳动者带来经济收入”(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47.)。这成为教育经济主义的核心观点,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直接反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随之,又出现了“教育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教育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的智力因素分析”等教育经济主义的相关理论,尽思想斑驳,但总体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以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为共同课题;都以教育的经济功能为价值取向;都突出教育的经济意义和经济指向。(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50.)”美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正是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把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教育投入的资本。事实上,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确实显示出了它巨大的潜能,这一可喜的壮举颤动了落后国家急切发展教育的心弦。

9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从此也卷入了世界经济的大浪潮,教育经济主义的大讨论随之蜂拥而起。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問题的决议》,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如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改革教育的结构、体制、课程等”(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66.)。这次讨论使人们对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得到进一步认识。人们认识到了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这些思想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随之出现的“教育市场论”、“教育产业论”,更使人们认识到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这大大地丰富了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内涵,教育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深入人心,这些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过国人的不懈努力,在义务教育不断完善的同时,高等教育长足发展。由于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生产率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层层叠浪。

2、教育经济主义的消极方面

教育经济主义是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不但是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教育适应社会改革的要求。在教育经济主义的浪潮下,教育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瑕瑜互见的,甚至喜忧参半的结果也是在所难免的。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智力教育得到空前重视;传统的德育、美育被搁浅,学生的道德人格、理想信念面临危机,甚至会诱发“新读书无用论”;市场机制下的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使教育不可避免的倒向了功利主义;随从市场需求的办学思路,导致教育目标鼠目寸光、一叶障目;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导致家长的取才若渴和学生的求学无趣之间的矛盾加深。通过教育推动经济,提高教育的经济含量不等于教育的经济化,这些消极方面是教育与经济两大范畴内在张力碰撞的结果。趋利避害是人们行动的本能,面对教育经济主义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它的消极影响。如何正确处理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内在张力,依然是需要人们做出持续努力与智慧投入的重大课题。

3、音乐教育的境遇

关于音乐教育在时下的境遇問题,应从学校和社会家庭两个方面来看,因为音乐教育在学校受到冷眼的同时,在部分社会家庭中却开展的热火朝天。只有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人们对音乐教育的态度。

2001年国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新时期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25.)等四个方面。内容可谓充实,能够比较全面体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也体现了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但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就表现的不那么乐观了。

上文已经讨论过音乐教育的大背景,即教育经济主义。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但它确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刺激,专门技术和高文凭成为受教育者走向社会的敲门砖。于是学校也顺应要求,增加相关课时,削减不相关的课时,好为日后学生的升学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考试内容也仅限于技术实用的科目,人文课程倍受歧视,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被搁置一旁,作为副科而存在。几乎所有的中小学课表每周都排有一节音乐课,上课情况却差强人意。至于音乐课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先放置一边,关键在于音乐课的课时在大部分学校中都无法得到保障,不是被其他课占用,就是变成自习,毕业班更是彻底取消音乐课,以全力服务于其他必考课程。如果有人提出质疑,上到学校领导下到学生家长将异口同声:“考试不考”。多么简洁的答案!一句考试不考就彻底否定了音乐教育在人格成长中的价值。究其原因,通过前面内容的分析,在教育经济主义的影响下,教育资源直接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教育目标直接导向市场需求。在商品经济下,由于人们受到物质利益的刺激,教育的功利性锋芒渐露,教育单纯以经济的需求来界定自己的义务和价值,经济层面成了教育的全部,精神层面无居所之地。能够直接参与经济技术价值构建的科目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其他间接性的人文学科被冷置。照此逻辑推理下去,作为涵养人精神的音乐教育受到搁浅,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不但追逐充裕的物质生活,同时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经济的刺激使教育走向了片面化,片面化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残缺的人格。

音乐教育在学校冷却的同时,在社会家庭中,尤其是城市表现的却蔚为大观。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追求形而上的精神是一种必然要求。但实际問题却要复杂得多,浮华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忧患。

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表现是,家长再次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将其送往社会人员所办的音乐艺术特长班,以习得一技之长。由于人们的行为动机是极其复杂的,不能不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学生的附加教育,就其不同学生与家长的动机来说也是不一的。有的家长见于家庭条件比较富裕,希望在孩子平时学校繁杂的学习之余,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艺术的轻松愉快,以便进一步陶冶它们的情操,塑造他们美的气质和善的心灵。毋庸置疑,这部分家长的行为动机是积极可取的,也是符合孩子心理成长的。而有些人就大不一样了,由于受到社会风气的熏染,不顾孩子兴趣,抱着造就音乐家的奢望对孩子进行音乐训练。梦想着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成龙成凤,能在公众面前亮相,而且可以得到可观的经济回报,这些明显的是受到了明星效应的影响。假如孩子对音乐兴趣浓厚或者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再加上严格科学的训练,那么这种期望的实现还是可能的,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条成才之路。倘若孩子对音乐毫无兴趣或者缺乏相应的天赋,而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那么他们的良工苦心可能会功亏一箦,可能还会把其他学业也给耽搁了,最后落了个功不成、名不就。

把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粮食,人人都可以从中受益,但想要把它作为一种职业,却是百里挑一。所以对于音乐学习,我们只可抱着一种愉悦心灵、美化情趣的目的,功利性的动机只能是事倍功半。还有一部分人,孩子音乐兴趣浓厚,而且经济条件允许,但家长认为音乐对于考试就业无直接意义,断然拒绝孩子进行音乐学习,使孩子只能整日困惫在繁忙的学习之中,得不到一点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这同样违背了孩子成长的心理规律,最后可能会造成心灵的扭曲和不健全的性格。这后两种对待音乐教育消极态度的人群很明显是教育经济主义下普遍存在的,前者认为,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后者认为,学习音乐会耽搁学业,不利于孩子将来的考试就业。他们尽管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有所差别,但动机却是相同的,都带有功利性的经济目的。这不但误解了音乐教育的价值意义,而且阻止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比较全面的看到教育经济主义下音乐教育的境遇。在学校教育中不被重视,在家庭中有三种态度:一种采取积极的认可,但毕竟是少数的;一种是带着功利性目的消极学习;还有一种是彻底否定。总体来看,音乐教育在整个的教育系统中是很不乐观的。由于物质利益的刺激,作为精神学科的音乐教育不被受到重视,甚至整个美育学科都有同样的遭遇。这样一来,教育以传递人类文明的人文性质逐渐淡化,经济利益独揽全局,这势必将造成教育的片面性甚至异化。

自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以后,物质财富达到空前繁荣,但相应的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就是比起经济落后的古代社会,我们也只能汗颜。我们从古代接过物质文明的成果,将其发展到极致,可精神文明不但没有完好继承,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要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价值意义,我们不得不追慕古代的人文教育,对其进行掇菁撷华,以供我用。

二、对人文主义音乐教育的追慕

在我国,远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建立起了以礼乐教育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而且乐与礼互为体用,即所谓“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乐记·乐本篇》。其主要的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目的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摄政能力。此种礼乐教育是集诗歌、奏乐、行舞及艺术实践等多种素养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并且是一种整体上的美育,是在与德、智、体并行不悖,共为一体基础上的美育”(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8.)。春秋已降,孔子继承了周之礼乐制度,并将其用于自己的私教中。孔子用“六艺”授徒,并且乐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记载其言行的《论语》中就可以看出,如《论语·述而》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还有《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看出,孔子把乐的学习作为知识向精神境界升华的最终阶段,以得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重视教育中的情感成分,反对一味的理性说教,他认为理性的道德应该通过感性的形式内化为人的内心需求,而不仅靠礼的强制约束。孟子更有“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尽心上》,他不但强调了教育在使民向善中的重要作用,更突出了精神教育在人格培养中的优越性。这些音乐教育思想闪耀着崇高的人文之光,中国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从孔孟那里继承来的。尽管其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封建伦理性,但合理成分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同样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也有着丰富的音乐教育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的次序排列和音乐的音列、调式、音程都由数所规定,人体内部存在着和谐,而且会受到音乐和谐的影响。在音乐的影响下,人身体的和谐与宇宙的和谐达成一致。而宇宙的绝对精神代表着社会的普遍道德,从而音乐被赋予了道德教化的功能。柏拉图认为音乐体现善的理念,音乐教育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向善。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不但认为音乐能够教化人民,而且能愉悦精神、放松心情。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开始复苏,音乐教育从神本逐渐走向人本。从此以后,城市及家庭的音乐活动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宫廷到街头乐声一片,装扮着生活的人文气氛,同时也推动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三大音乐教育法(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的诞生,更加丰富了学校的音乐教育。达尔克罗兹打破僵直的传统,提出了人人都能接受的音乐学习方法“体态律动”。奥尔夫设计了一套专门为儿童使用的乐器,为儿童提供了进行音乐创造的可能。柯达伊植根于本民族的音乐,创制了他的合唱教学法,对其它民族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都是以人为本位提出的,他们不是为了造就专业的音乐家,而是为了所有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

三、思考及结论

教育经济主义的浪潮是不可回避的,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意义,只能从其本体出发挖掘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个专业能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专业对它所要提供的有可能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做何和理解”(B·R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0.)。音乐教育只有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价值,才能博得人们对它的重视。

“生活不等于生存,这一观点明确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H·F艾伯利斯等,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51.)。人们追逐经济效益是为了生存,但充裕的物质不等于人的生活,因为人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产品来陶冶身心,需要用音乐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的全部心理活动可以归结为:智、情、意三个方面,这三者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健康人格所必需。在具体教育中,智的方面主要由文化课来训练;情的方面主要由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美育课程来完成,意的方面主要指道德意志。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通过人的审美活动,对人的情感起疏导作用。人的智、情、意并不是孤立存在,而往往互相影响。美的情感可以向善的意志升华,也可以对放纵的情感加以节制,使其符合人的理性。表现在教育实践中,不单单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而且要兼顾他的情感品性和道德意志的发展,只有将三者统一协调起来,学生才能健康成长。2001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音乐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的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这说明音乐教育是集感性审美、理性创造、社会道德于一身的,音乐教育的情感价值并不是孤立的,它同时协调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和道德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需要高技术的人才,更需要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格。在教育经济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被当下的经济效益所引诱,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学校给学生以单纯的智力训练,使学生身心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样成长起来的人才即使智商过人、技术高超,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长远发展。因为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人是理性而且情感丰富的,人们需要相互间的交往才能生存,这就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哪一方面独占。

教育经济主义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长足发展,彰显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光辉史迹,但同时却造成了精神文明的岌岌可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作为教育本身没有处理好其与经济范畴之间的张力問题,导致自身异化发展。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课程设置的功利化倾向,智力课程得到空前重视,精神学科遭遇冷视,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美育课时被肆意占用。这为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淡化,学生人格健康受到威胁。填充其带来的负面缺陷,正是传统美育和德育的价值所在,音乐教育也应首当其冲的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并不是缺乏人文传统,中外的音乐教育史中都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有我们可以继承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教育经济主义是经济与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可能阻止其发展,但也不能再陶醉其中顺其蔓延。我们在享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自身,改变短浅的目光,以顾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学科在构建人格中的平衡发展,所以,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教育也应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上一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声乐作品中的形象 下一篇:浅谈钢琴调律技术及音准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