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6 17:17:02

对教学的认识

对教学的认识篇1

一、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 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三、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五、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教学我们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对教学的认识篇2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21―01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工作总结,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付出极大努力的过程,并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和层次

反思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层次,我们提倡的主要是实践性、批判性反思,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技术性反思的层次。

技术性、实践性和批判性三种反思,是凡・曼宁以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巴马斯对人类认识的三类兴趣为依据,对教师反思层次所作的划分。按凡・曼宁的观点,技术性反思以经济、效能和效率为原则,反思何种手段最为合适,而不质疑既定目标、教学脉络和已有的理论。实践性反思则检讨目的、手段及其假设,以及实际的结果,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强调学习者的特征。批判性反思以公正、平等这些道德的、伦理的标准判断专业活动,关注伦理的、社会的和政治的问题,也关注影响个人自由的意识形态和结构上的种种局限。

由于每一个问题都涉及技术的、实践的和批判的方面,所以教师必须综合地利用各种知识进行三类反思,而不能只强调某一类反思。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教师以技术性反思为主,所以也必须有所侧重,需要强化教师对于学生、教育脉络和社会平等以及教育目标的认识,以便教师向实践性反思、批判性反思的层次发展。

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及其基本流程

1. 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理解和认识予以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学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2. 教师间的交流讨论。反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

3. 利用教学录像进行反思。有条件的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教学录像)来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自行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带,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细节,思考反省为何当时会如此教,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还可以在观看了全部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后,思考“如果让自己重新设计这一课(或假如让自己上这节课将如何设计教学)”等问题。这时,最好与同事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带,共同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对教学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当然,如果有专家从旁帮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反思的作用将发挥得更好。

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其基本流程为: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实际验证。

三、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类型

美国著名的反思性实践运动的倡导者肖恩,在他的《反思性实践者》一书中指出,教学反思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在“行动”前和“行动”后;第二个时段是发生在“行动”之中。根据我国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这主要是在课前准备的备课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看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这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

对教学的认识篇3

佛家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面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应当唤醒我们的语文教学意识,思考语文的教学真谛,实现对语文教学的救赎是十分必要的。而这必须从认字、写字开始。为此,笔者从写字教学来谈谈肤浅认识和看法。

一、培养习惯,坚持不懈,让学生爱上写

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好的习惯令人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在小学里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各科写字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根据个人经验,笔者认为要抓好“四要”。一要“早”,就是要抓好起始阶段。孩子的年龄越小,其可塑性就越大。习惯要从小培养,越早越好。所以教师要重视引导,加强训练和督促,常抓不懈,方能见效。二要“小”,这不是从孩子的年龄角度来说的,而是指从细微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三要“严”,养成学生一个好习惯十分不容易,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督促。四要“齐”。要求学生学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学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小学生的写字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支配。凡是他们喜爱学的,它的持久性就长,效果也好。学生一旦对写字有了兴趣,便会由被动变成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就能变得持久,观察力也就能变得敏锐,想象力也会变得丰富,他们也容易保持兴奋的写字劲头,也就能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二、指导要细,要求要严,让学生学会写

写字教学如同教孩童学步,起初要你双手扶着一步一步地走,渐渐放开一只手搀着走,最后他可以放开双手独行,并逐渐学会跑,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因此,学生写字过程中需要教师细致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细,每个字的结构,笔画以及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都要指导观察。同时,在指导书写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笔画的行笔过程,会给学生最直接的感观。在学生写字教学中,学生书写时,教师要适时巡回指导,并及时、有效地切中要害,随时提示学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与上一笔画的间距,其长短如何,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哪些笔画长、哪些笔画短,看清字的布局和间架结构,每组笔画的位置在田字格中的哪个部位。在仔细观察了范字后,引导学生仿写,写好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字与范字的差距,分析原因,进行更正,尽量做到一次比一次好。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的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能领略到书学汉字的韵律美和汉字的结构美,同时加深对汉字的书写规律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注重鼓励,给予表扬,让学生乐于写

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小学生天性好胜,好表扬是其重要心理特点,是鼓励他们写字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写字教学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更要捕捉、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尽可能运用表扬的武器,挖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热情鼓励,使其不断体会到写字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一是说评。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对话,面批写字作业,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对话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可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如本次作业与前几次作业比。还可启发他们与同学写的字比,与教师的字比,与书本上的范字比。通过比较,使他们看到进步,比出差距,找到努力方向。在对话时,教师既要动嘴讲,也要动手写,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少走弯路,就是引导学生写好字的捷径。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在作业页面上把一些写得好的字划上圈,用圈圈的符号来肯定写字进步。另外借鉴作文评阅中的眉批、总批方法,学一些简洁、易懂的建议性或鼓励性批语,如字要一笔一画写、你的字越写越好了、有进步、这个字稍胖了一点等。这些都可以燃烧起学生对学好字的希望之火,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是展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来自学生中的榜样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不断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是激励的重要手段。在作业批阅后,课堂上采用板演、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学生习作。课后,在教室举办作业展览,挑选一些好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供大家欣赏写字,并注重让这些学生谈心得体会,与同学们交流书写技巧,然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表扬奖励。引导学生欣赏品评,并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品头论足,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写字兴趣,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同时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不仅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也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对教学的认识篇4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想算

杜威说过,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将情境引入课堂符合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的数学学习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情境)相联系的,学生有必要在情境中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以便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在有效的情境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算理的理解提供支撑,同时也能让学生感知新知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如《小数乘整数》的引入: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出示购物场景图)看屏幕,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生:0.3×2=0.6(元)

(出示问题: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个羽毛球要多少元?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0.3×2=0.6(元)0.06×9=0.54(元)0.8×3=2.4(元))

师:请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有乘号。

生2:都是乘法算式。

生3:都是小数乘整数。

师:是的,三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为什么这三道题都用乘法算?

生4:第一个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也就是求2个0.3是多少。

生5: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分别是求9个0.06是多少,3个0.8是多少。

师:从同学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们先看作整数乘整数。到底能不能这样算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由于每件商品的单价是小数,买的件数是整数,要求计算出总价,激发学生“想计算”的兴趣,自然就引出“小数乘整数”的教学。因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支撑他们思维的表象,使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从形象到抽象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算理,更是促进其经历现实世界(经验)不断数学化的过程,从而也使计算教学因为生活经验的支撑更加有效。

二、明晰算理,强化学生会算

算理是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是用来解释运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计算教学时,让学生吃透算理是基本要求,吃透了算理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运用好计算方法。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如教学《笔算乘法》学生对笔算乘法为什么要“从个位乘起”争论不休时:

师:孩子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师:用竖式计算18×3(一次进位乘法)

生1:应从个位乘起。如果从十位乘起,积3要先写在十位上,可是个位向十位进2,十位上3加进位数2得5,这样你先写好的“3”要 擦掉改写成“5”,多麻烦啊!

生2:我也认为应从个位乘起,有进位时不需要涂改既方便又能保持书写整洁呢!

生3:(不服气)只改一次积有什么了不起,我认为从十位乘起是可以的。

师: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有个性!再来一次挑战?

生:好!

师:请用竖式计算38×3(连续进位乘法),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

生3:老师,我服了,要从个位乘起,像这样连续进位的题目是绝对不能从十位乘起的,太麻烦了!……

教学笔算乘法时,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等问题。这几个问题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乘积有进位的笔算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竖式计算中从个位乘起的必要和科学的。当学生对算理存在疑惑不解、模棱两可时,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习理解算理、明晰算理为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提供保障。

三、优化算法,培养学生巧算

算法是解决怎样算的问题,它为计算提供快捷的操作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计算方法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应进行“优化”,培养学生巧算的技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如教学《9加几》时,

师:同学们,用你们的方法来算一算9+4的和是多少,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1、2、3……12、13 。

生2:我用接着数的方法,9、10、11、12、13、14, 得出9+5=14。

生3: 13可以分成9和4。

生4: 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10+3=13(教师板书算理和算法过程)

生5:把9看作10,10加5得15,15再减1得14。

生6:因为14-9=5,所以9+5=14。

师: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

学生回忆对比,畅谈理由。不少同学赞成生4的算法。

师:生4的这种算法好在哪里呢,请说一说理由。

生1:让9变(凑)成10,10加几就得十几。

生2:这种方法好理解,算起来比较方便。

生3:这种算法又快又不容易算错。

……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生4的算法好,那就用他的方法来试一试。

对教学的认识篇5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

(3)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1)开发读写活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开展以多读多写为主要目标的读写专题活动,通过设置读写课、制订读写计划、开展读写竞赛、举办读写展览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爱读爱写的浓厚氛围,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2)开发兴趣小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抽出时间给予技巧指点,帮助学生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发网络载体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借助网络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将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与同学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网络的资源作用。

对教学的认识篇6

一、生物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是指通过实地调查并进行加工、具有典型性、能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紧密结合的事例。案例教学就是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地说,生物案例教学是指通过一个具体的生物情境(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研究讨论,以形成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

二、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1.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案例教学则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教育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若学生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将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

3.案例教学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其答案随时要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三、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应有的放矢,能与所授知识点紧密结合,而不能只停留在事例的简单堆砌上,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选案例要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二是注意精确性。选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宜胡编乱造。三是注重本地性。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当然,生物教学中的案例还要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

四、生物教学中选择案例的标准和依据

1.贴近生活。生物教学中选择案例的标准和依据首要的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案例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正因为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非常愿意探讨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最主要生活是学习,各门正在学习的学科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如能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引用其他学科的实例,无疑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降低知识的难度系数都大有帮助。

2.精选科技前沿和热点问题。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各种生物科学成果层出不穷,而高中生物是基础生物,和这些高端知识必然有着联系。如果能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所学去“解决”那些他们一度认为深不可测的当代生物科技中的问题,拉近了他们与前沿知识的距离感,就必然会大大提升他们对生物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内在渴望知识的潜能。

3.力求教育目标多元化。教科文组织提出的STS教育理念,以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中所提出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无一例外都将单纯的知识教育加以发展,提出“首先学会做人”的思想。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避免单一的知识论证,使案例也能达到多元化的教育效果。

4.案例中的活动开展应具有实践性。案例中的活动开展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挖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案例中的活动要通过学生的探究、社会参与、体验和操作性的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全面、综合和健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案例中的活动开展应具有生成性。典型案例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实践中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逐步发展,在活动过程的体验中学会反思。

五、生物中的案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以及生物新教材呈现的特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走进生物教师的视野,并在生物课堂上得以尝试、推广。有部分高中教师尝试在生物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总体说来,生物教学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能建立切实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库资源供应不足,质量不高;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薄弱,缺乏代表性,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让学生将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迁移。

对教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学生能力 教师主导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校切实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了当务之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我认为“素质教育”能否实施的关键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是否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奠基石,数学概念是数学的脊髓,所以数学概念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迁移过程,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及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努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训练模式,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问题谈以下粗浅认识。

一、了解学生的特点,发挥他的能力

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态度和个别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只有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因材施教,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

二、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自我创新意识

学生主动学习不仅表现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而且在巩固新知识阶段应主动参与,也就是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到巩固应用整个过程中都积极参与。巩固阶段可让他们自己出题、改题,也可以按小组集体改题、出题。通过组与组之间相互考查、评议,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是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全体学生的思维,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如我在课前练习口算时,总是每人一道题,然后比一比哪个组的正确率高,谁的口算能力最强。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先预习、自学,自己练习,然后让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对答案,同桌交叉改作业、反馈,最后根据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辅导与小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主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有紧密联系。如培养学生自觉、积极、自主地观察和认识周围数学问题,就不能是课堂上老师独唱角戏,学生像木偶一样任老师摆布。学生得不到启发,更不用说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数学方法,必须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为学生提供思维模式。如学习应用题,首先要教会学生分析题意,综合题中的条件,看解决什么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数量关系,确定用什么方法解决这道问题,还可以教会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实地测量桌子、文具盒、教室的长、宽,求出面积和周长等,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动力。

总之,素质能力培养与训练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校切实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了当务之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教学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热爱祖国、诚实勤奋、敬业乐学、富有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的人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彭玉忠.略论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及其提高[J].教学与管理,2003(16).

[2]姚琴.从学生心理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09).

[3]李国华,伍小青.学校实施“和谐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切入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02).

[4]武国琼,窦盼英.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2).

[5]方艳溪.数学素质是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基础[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6]程军.加强“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2006(11).

对教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错位;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28-1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错位:《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做人;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是现在教学目标已经被窄化成为学会考试。事实应该是“学会做人是根本,学会学习是过程,学会运用是能力的体现”,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有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不可偏废。

其次是教学主体的错位: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学生则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主体;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满堂灌”“一言堂”,以教师讲析为主,缺乏较好的双边活动。学生只能是听,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我以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以教师为中心,我讲你听,我说你做,这样“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不能给学生一定的自和自由权,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去学习,就不能在语文学习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是教学方法的错位: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学习语文;而现在简化为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或是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不可取的,“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重要的途径和方法。离开了“听”“说”“读”“写”,语文的教与学将无从谈起。而过分地、一味地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也不一定正确。研究性学习固然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但是,语文学科并不是很多内容都需要研究。探究式学习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语文学科许多内容无须探究,否则就又矫枉过正,走“填鸭式”的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极端了。

第四是文本的多元解读与误读的错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是应立足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如果断章取义,不熟悉背景等资料就会误读。不违背作者的本意和作品的价值取向的解读才是可取的。可事实是作者的背景与心情以及写作目的往往会被误读,以致出现文本作者对阅读理解出题者的命题与答案觉得啼笑皆非,不能认同的情况。片面解读是误读而算不上多元解读。

第五是教学资源的错位: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整个社会,包括学校、社区和家庭,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社会的外延;而现在语文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因为语文的“运用性”特点,所以语文教学也应该和运用结合起来,和实践去结合。语文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习语文,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学生生活学习语文。

最后有必要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学科错位。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千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纯知识课或者是政治思想课。

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避免以上误区的同时还要研究“错位”教学。实施错位的教学法较有必要,最重要的是做到教师与学生角度的互换。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学习知识,共同理解、感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共同分享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共同的进步。这也就是时下所说的“以学定教”。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需要教师上好示范课(讲读课),让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能了解老师上课的模式、内容、教学环节等,便于进行“错位”课(自读课)的实施。其次要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是上好课的保证。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提出一至三遍带有启发性质的问题。教师围绕新内容创设相关情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达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目的。所以,这一步非常重要,它决定着以下各环节能否顺利展开,教师应高度重视。第三要课前自主备课。教师可以给学生十五分钟左右的准备时间。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把握课本内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参考(多媒体展示)。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关键知识点,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写成“教案”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教案”的交流,讨论一些自己还没有理解的问题。第四要“错位”对话。就是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来授课,教师进行点评;也可以组织学生互改作文,教师指导,甚至是自行命题,交换测试等形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学有效性就会比单纯的老师教要好的多。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短期内可以有较大的提高。这个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涉及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处理好自己在当中的“学生”(参与者)、组织者等身份。第五是教师的“归位”小结。这一环节需要老师对学生课文的学习作归纳总结,明确重点和难点,布置一些课外的拓展性练习。关于练习的范围与内容,可以由各个学习小组自主决定,轮流命题,并且由出题者写出相应的答题说明,教师审核之后使用。

上一篇:美术与设计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