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如何体现数学本质

时间:2022-09-24 10:39:45

数学课堂应如何体现数学本质

【关键词】数学课堂 体现 数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24-01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很强的系统性。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引发我们思考小学数学课堂应如何体现数学本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数学活动的开展三个方面体现数学本质。

一、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要有数学思考性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1.问题要有广度,引发数学猜想。有效的提问应该是能够开阔和活跃学生思维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广度,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猜想。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意义》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平均数是什么数?平均数会不会是小数?为什么?怎么不对了?这些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广度,能够有效引发学生进行数学猜想。

2.问题要有深度,引发数学探究。数学探究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有深度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探究。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现在每人只有一条线段,怎么办?(2)把一条长16厘米的线段,剪成三段,看是否正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两个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有效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材料要有科学性

学习材料是小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主要载体,学习材料选择得好,学生开展的数学学习活动就会生动活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材料的选择要有科学性,要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1.注重数形结合。给学生选择数形结合的学习材料,能够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思考与验证,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看图找关系》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有规律摆放的三角形、正方形。这些学习材料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观察图像的过程中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描述图形所代表的意义,而且让学生通过图形刻画意义,为数形结合思想和以后学习函数知识奠定了基础。

2.注重前后联系。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往往是存在前后联系的。例如,在教学《线与角》一课时,我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利用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这一些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线与角知识间的学习,最后,通过线与角的不断变化,让四个几何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让线与角的概念更加清晰。

三、数学活动要注重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离不开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他们能够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从而促进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具有一定的过程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1.设计数学比较活动。例如,《折线统计图》一课,学生准确地理解统计图的重要基础是读图能力,感受折线统计图特点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比较活动,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折线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再将学生课堂中生成的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设计数学体验活动。例如,《平均数的意义》一课,教学“平均数”不仅让学生会算平均数,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理解其统计意义,更重要的是经历问题探究过程。课堂上,我设计了“看一眼记多少”活动,以即时生成的真实数据作为教学题材,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平均数含义,感受平均数是虚拟数,是“平均”出来,算出来的,而不是数出来的。我结合多样化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很本分、很公平、很神奇、很中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要通过富有思考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具有科学性的数学材料,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富有过程性的数学活动,从而呈现数学课堂的精彩。

(责编 罗永模)

上一篇:小学寓言教学谨防“坏心术”影响的对策 下一篇:例谈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