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 第21期

时间:2022-09-24 03:58:57

反思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误,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学中那些“独”(教师独占课堂)、“统”(学)、“死”(教师死教书、学生死读书)的现象和过分注重“求同、求齐、求准”的思想,正是造成语文“高耗、低效”和束缚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原因。针对语文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冲破现有教学过于封闭的束缚,积极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开放,让语文走向生活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凭借。但它是主要凭借而不是唯一凭借。如果把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唯一“蓝本”,就恰恰成了制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因为它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使充满生机的语文教学走入“教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一学期就围绕一本书翻过来倒过去的读、背、抄、写、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怎样提高?学生又怎么能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学生小学毕业写不了一封通顺的信,说不了一段流畅话的现象长期存在,足以引起我们深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冲破教材教材的束缚,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积极开展调查、采访、参观等活动,让那些大自然的草木虫鱼、风霜雪雨;生活中的凡人琐事、细小变化;校园中的各科教学、建筑布置都成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活生生的“教材”。让学生在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中吸收语文养料,在社会实践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爱学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形式开放,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是新课标对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有过多的束缚和要求!每篇课文,不分文章体裁,不看语言特点,逢课都要解决字词、讲析课文、划分段落、概括中心、归纳写法的教师大有人在。不是一讲到底,就是一问到底,教师独占课堂而把学生当作存贮知识的“容器”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学生,更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未经许可不能动、不能说、不能想,如此呆板、单一的教学,如何让语文充满情趣和活力呢?所以,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尽量做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六个解放”,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尽情地体验课文中所造之景、所抒之情、所表之理。一定要想法设法把课堂让给学生,可以采用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执教或分组竞赛等各种教学形式。另外,针对课文特点,依据“主体性训练”原则,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感悟内容、体会情感、训练能力。如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读、讲、议、想、画;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背背、画画;故事性强的课文可以读读、讲讲、演演。总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且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开放,让心灵自由飞翔。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们经常讲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只有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为主体,才能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所以教学过程的开放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开放。然而现在许多教师,总是精心设计很多“美丽的陷阱”,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所谓的标准答案上靠,往教案划定的圈里钻。长此以往,阅读,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写作,没有独特的体验。整齐划一的思维已经把学生的悟性、灵性牢牢的禁锢起来了。因而,我们应打破“问题—结论”封闭式的教学过程,而构建“问题—探究—结论—问题……”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以问题开始,以新问题终结,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动态过程。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悟、自得、自结。教师要深挖教材因素,采用设置弹性疑问、创设矛盾情境、延迟问题判断等策略,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的问、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只要是自己读书所得,哪怕是一点肤浅幼稚的见解也应予以表扬,从而使学生心态呈开放和自由的状态,让学生的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要积极倡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权威。不要让他们总是面对蜡烛就想起老师,看见青松就赞美顽强。要让他们敢于非议蜜蜂、敢于赞美老鼠……当学生真正达到“思维无”的状态时,就会迸射出无数富有创意并与众不同的思维火花,这样也就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只要能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架设“自主开放”教学桥梁,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走进一片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浅谈提高小学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 下一篇: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